以玉为例谈中国传统审美意境
——通感

2016-07-12 08:14:07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3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3期
关键词:和田玉通感触觉

林 怡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 350000)

以玉为例谈中国传统审美意境
——通感

林 怡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 350000)

本文以玉的视觉美、听觉美、触觉美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试图从中国人对玉的通感体验归纳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是一种全息化的整体审美经验,重在追求浑融一体的感受,并把圆融亲切的体验上升到对人生格局的提高

玉;通感

在中国传统的认知中,人类是通过“五官”来感知世界的。在各个时代,这“五官”所指都不太相同。本文结合现代生理学研究的成果,基本把“五官”分类为:视觉感官、听觉感官、触觉感官、嗅觉感官与味觉感官来分析。“西方的Aesthetics是听觉、视觉两种感官思维的产物;中国美学是味觉、嗅觉、触觉、视觉和听觉五种感官思维的产物。”1中国传统文论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五官是可以彼此打通,互相借用的,产生一种被称为通感的感受,通感甚至远远超越了生理感受。

通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相当重要而独特的美学范畴,这在中国的玉文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所有大自然赐予的材料中,中华民族选择了玉作为这个民族物质与精神世界里相当重要而独特的人文景观,同时还赋予玉人类才有的美好素质和品德,凝结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道德操守。中国人在赏玩玉的审美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通感体验。以下就从玉的视觉美、听觉美、触觉美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玉的视觉美

玉按照矿物学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软玉,化学成分是(Ca2Mg5(OH)2 (Si4O11)2),由透闪石和阳起石组成,颜色也是由透闪石和阳起石的成分多少来定;另一种是硬玉(翡翠),由NaAlSi2O6组成,颜色因为其间铬元素成分不同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白里泛绿,翠绿色被认为品相好。在人类的感官系统中,美感主要来自于视觉的刺激,它最直接。人们对于物体的视觉感知主要依靠各种角度,各种强弱的光线。通过光线,人们可以看到各种颜色,物体表面的凹凸肌理和光泽度。

1.玉的颜色美

软玉中代表品种是和田玉,它特有的玉色也是其它玉石无法比拟的。和田玉的颜色色调也比较多,主要有白、青、墨、黄四种。其他还有昆仑山等地出产的碧玉。和田玉中白玉的颜色由白过渡到青白色,或者灰白色,分为鸡骨白、鱼肚白、梨花白、象牙白、糙米白、鱼骨白及羊脂白等,其中色如羊脂的羊脂白是和田玉中的上品,洁白、光亮、油脂、细腻。和田白玉对白的要求是要白得温润,如果死白就不算上好的白玉;和田玉中最为常见的是青玉,颜色由淡青过渡至深青,分为蟹壳青、蚺子青、叶青、鼻涕青等;和田黄玉的颜色由淡黄至黄闪绿色,黄色是大地的颜色又有火焰的光彩,被宗教和皇家视为神圣的颜色,分为秋葵黄、黄杨黄、蜜腊黄、米色黄、鸡蛋黄等。黄玉中浓丽鲜艳的比较少见,一般颜色比较淡;和田墨玉颜色由黑色到淡黑色,黑色呈云雾或点状分布,分为淡墨光、金貂须、夫人鬓、乌云片等;和田碧玉颜色由绿至暗绿色,分为松花绿、白果绿、鹦哥绿等,绿中呈灰为下,像菠菜的颜色为上。颜色不同的玉给人不同的美感。

2.玉的光泽美

玉石本身由于表面反射光的强度不同呈现一种光泽美。玉的质地、硬度都会影响光的反射度,呈现出来的光泽也不同。有些玉石表面滋润,有温润的光泽美;有些玉石晶莹剔透,有通透的光泽美;还有些玉石明丽炫目,有夺目的光泽美。就和田玉说,其光泽温润,透光度似透非透,有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

二、玉的听觉美

视觉和听觉在审美中一定微妙的共存关系。因为质地、形状、厚薄、密度的不同,不同的材质在敲击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材质越薄,密度越大敲击出的声音越高。有的人看到玻璃时,就会联想起利刃划在玻璃上刺耳的声音,这就是因为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并不是经由单个感官来知觉客观世界的,而是通过通感对物建立起全面的认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同步作用于联想,产生对美的感悟。

玉除了具有视觉美以外,敲击其声音也特别清越优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好听的声音称为“玉声”,用玉来赞美声音的动听,甚至声音清亮的乐器都用玉冠名,如玉笙、玉笛、玉箫等。还有利用玉脱俗的音色制成的乐器——“玉磬”。《诗经》里也记载了玉的听觉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周代的贵族在行礼时都被要求佩戴玉组佩,“不同等级之贵族其步履的缓急各不相同而佩带组玉则可以起到‘节步’的作用”2,地位越尊贵的人步履越慢,在行礼过程中还能享受玉的听觉美感。

三、玉的触觉美

除了视觉、听觉外,人们通过通过触觉来认识物的质感,通过触摸来感受材料的厚度、坚固度和硬度等。人们这种探索物体质感的能力,能激发联想引发不同的审美感受。人的肌肤与物表面接触感受到的触感如果超过生理承受限度,比如太烫,太尖利等就会产生抗拒、反感、恐惧等心理,这都会影响审美愉悦感受的产生。在中国,自古就有“盘玉”的悠久传统。人们在对玉的盘玩过程中感受玉油润的触觉美的同时,手经常触摸玉的表面,手上的油脂就会逐渐沁入玉石里,玉的表面就会形成一层皮壳,使玉的颜色产生很大的变化,原先晦暗的玉石表面就会变得光洁如新。玉经过长时间的盘,会褪去新玉时过于浮躁的颜色和刺眼的“贼光”,原先干涩的表皮也会变得幽光沉稳、温存通透,更添视觉愉悦。

四、玉的味觉美

由于玉质地细腻、温润光洁,在中国传统中玉被认为是神所赐的材料,可以通灵,古人出于对玉的一种崇拜感,导致了食玉的习俗,这种习俗从商代开始。“神仙玉浆”“琼浆玉液”“玉膏”等都指玉制食物。食玉之风与宗教有着很大的关系,认为食玉可以长生不老,不过经过长期的实验,人们也开始渐渐的反思食玉的害处,隋唐后期,食玉文化就逐步消失了。

中国传统审美感受以发达的通感有别于西方传统以视听感官为主的审美感知方式。中国先哲们认为不仅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会无障碍的彼此沟通,而且经过它们整合出的通感还能超越各自五个感官的审美感知。因为人体经由这五个感官接受到信息后,会和个人的知识、文化、记忆得来的经验相关联,引起相应的观念。这个过程在中国传统审美意境中被称为“悟”,它不同于西方各司其职的五官感知方式,不追求明晰的逻辑思维方式。中国人在对玉的审美感知上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它是一种全息化的整体审美经验,而且重要的是在其间追求浑融一体的感受,并把圆融亲切的体验上升到对人生格局的提高。中国人以玉比人,寄托理想,展现情怀。把玉上升到和艺术文化、国家政治、伦理道德相关的层面,进入“以心观物”的审美境界后得到的内省体验,可以说进入了东方美学的精髓。

注释:

1.郁龙余.中国印度文学比较[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77.

2.孙庆伟.周代的用玉制度. [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81.

林怡,高校讲师(三级美术师),工作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

猜你喜欢
和田玉通感触觉
说通感
中华诗词(2023年4期)2023-02-06 06:06:00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 07:20:42
和田玉子料特征
中国宝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 09:10:16
食的触觉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2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4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0
为何抚摸能安慰人和动物
典藏小识
艺术品鉴(2014年10期)2014-04-29 19: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