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彪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文法系 341000)
周敦颐对赣南文化的影响
李云彪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文法系 341000)
周敦颐一生曾两次在赣南任官,对赣南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建设有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有限。其实,让周敦颐在赣南大放异彩的,首推刘子和。在刘子的的推荐下,赣南学子对理周学心向往之。特别是在南宋以后理学渐成显学,周敦颐及其周学在赣南的影响也逐渐深远。
周敦颐;赣南;周学
关于周敦颐对赣南文化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本文试图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刘子和传》和赣南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为参佐,探讨周敦颐对赣南文化的影响,进而论述周学在赣南兴盛的原因。
《刘子和传》是朱熹为刘子和写的一篇个人传记,它传达的历史信息是多方面的。刘靖之(1128-1178),字子和,庐陵人,学者称为孝敬先生,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至淳熙四年之间任赣州教授。在任上,刘子和欲为赵抃和周敦颐立祠堂,当地士子反问道:“赵公则闻耳矣,敢问濂溪何人也?”这一句发问,反映出周敦颐对于南宋初期的赣南士子来说已是陌生之人,也反映出周学在当时的赣南并没有广泛流传开来。
周敦颐一生曾两次在赣南任官。庆历七年(1047),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任南安军知军的程珦(庆历六年由兴国知县改任)遣其子程颢、程颐受学于周敦颐。祝穆在《方舆胜览•南安军》中指出:“惟河南二程先生道德性命之说,天下所宗。其初也,侍父通守,而濂溪周先生为理曹掾,相从请学,遂能绍千载不传之秘。”嘉祐六年(1061),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重视文教,兴办濂溪书堂。知州赵抃在《题周敦颐濂溪书堂》中称赞道:“何当结良朋,讲习取诸况。”
关于周敦颐的记载,更多记载于赣南地方志中。据同治《赣州府志》记载:“新喻孔延之,家贫好学。夜燃松照读,日则带经而锄。服膺周子。以女妻赣人曾准,尝至虔同准就周子讲学。”文中提到的曾准,字子中,赣县人,嘉祐八年(1063)进士,其子曾弼、曾楙、曾开、曾几俱登进士。宋人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议论道:赣县曾氏“皆以伯仲取科第,致位通显”。可见,赣县曾氏能“以伯仲取科第”,与周敦颐不无关系。
陈衮臣,字廷辅,赣县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据同治《赣州府志》记载:陈衮臣“闻曾子忠(指曾准)师事周子,访之,与曾言论深相悦。遂谒周子,执贽为弟子,参究《太级图说》,发明宗旨,为赣纯儒。”
可见,虽然周敦颐对赣南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建设有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有限,所以才会出现南宋初期赣南士子“赵公则闻耳矣,敢问濂溪何人也”的发问。
其实,周敦颐在北宋并不显闻,其影响也是随着南宋以后理学渐成显学而逐渐深远。已故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在《关于周敦颐的师承和传授》一文中提出:周敦颐“一生的官位即不很显达,他的著作在北宋一代也并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可以说,到南宋初年为止,他是一直不曾被认作重要学人的。”周敦颐在赣南的影响也是如此,伴随南宋时期理学的兴起而日益推崇。据同治《赣州府志》记载:
濂溪书院:宋周濂溪先生通判虔州,与“二程”先生讲学处。后人建祠于贡水东玉虚观左,距府城三里,元末兵毁。
清溪书院,赵清献公与濂溪周子讲学处。
刘辰翁,字会孟,庐陵人……理宗亲置之丙第。以亲老,就赣州濂溪书院山长。
彭吕,字景望,泰和人……以经明行修,聘为濂溪书院山长。
根据以上材料可知,濂溪书院和清溪书院应是南宋中后期提倡理学之后所兴办。
“章贡道源”是赣南推崇周学的典型例子。据杨万里《章贡道源记》记载,庆元五年(1199),赣州治声以最闻,“年谷大穰,盗讼顿清”,知州张贵谟笑指燕喜堂曰:“此非燕喜之堂,吾州之道源也。”遂易燕喜堂匾名为章贡道源。
大庾人曾守约,字惟鲁,“闻濂洛开统于郡,心慕之,负笈师事黄幹。以居敬为本,穷理为要领。”
嘉定十六年(1223),徐鹿卿任南安军军学教授时,申明周程之教,立养士纲条,“由是理义之学复明”。
淳祐十年(1250),乐清人刘黻因忤执政丁大全而被贬南安军安置。在南安军,刘黻尽取濂洛诸子之书,“摘其精切之语,辑书成十卷,名曰《濂洛论语》”。
大庾道源书院的建立,也是推崇周学的典型例子。乾道元年(1165),军学教授郭见义辟屋一楹,绘周程三先生像祠之,并“撰记立石表章周程道学始此”。嘉定十二年(1219),在知军刘强学治理下,南安军民物富乐,但是“惟日忧三君子之教不行”,于是将三先生像改辟于县学之东,并建三先生祠堂。嘉定十六年,徐鹿卿任南安军军学教授时,“申明周程之教,由是义理之学复明。”淳祐二年(1242),江万里嘱知军林寿创置书院,名周程书院。宝祐二年(1254),军学教授赵希哲“首倡议请周程书院敕额”,知军吴革上书朝廷请敕周程书院匾额,但不报。宝祐五年,继任知军敦廷坚又上书朝廷请敕书院匾额。同年十月,宋理宗下诏,将周程书院改名为道源书院。景定四年(1263),宋理宗赐御书“道源书院”四个大字。
南安军濂溪先生祠堂,“设像于官廨之门外也,已不足以揭虔。”咸淳三年(1267),知军赵孟藡见濂溪先生祠堂“岁久廨圮,祠事荒凉”,遂新修祠堂,“乃先革旧厅而新之,奉先生像于廨之左”。
兴国三程祠,旧名三程宗洛祠。庆历四年(1044),程珦任兴国知县时,携其二子程颢和程颐赴任。庆元元年(1195)年,虔州通判黄涣和兴国知县解僖在学古堂后面建三程祠。嘉定五年(1212),知县李伯坚将三程祠迁于县学东面,并绘肖像崇祀。咸淳元年(1265),知县钱益又在明伦堂右边建大中祠,以二子程颢和程颐配祀。咸淳十年,知县何时在衣锦乡创建安湖书院,“于讲堂东奉大中公父子,祠以元公侑之。”对于此举,南宋人何时议论道:“江西为周、程传道受业之所,实自兴国开先焉。”兴国是否是周程之教开先之处,姑且不论,但何时的话正好反映出伴随理学的兴起,时人对周程的推崇也日益兴盛起来。
综上所述,周敦颐一生曾两次在赣南任官,对赣南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建设有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有限。其实,让周敦颐在赣南大放异彩的,首推刘子和。在刘子的的推荐下,赣南学子对理周学心向往之。特别是在南宋以后理学渐成显学,周敦颐及其周学在赣南的影响也逐渐深远。正如,南宋人欧阳守道在《重修南安军学记》中总结道:“近世推本周程,以为授受之源在此。”
李云彪,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2015年度江西省赣州市社科联项目“宋代赣南教育”,编号:1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