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 延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250022)
学校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亓 延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250022)
学校艺术教育在当今非物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学校艺术教育分为幼儿启蒙艺术教育、青少年认知艺术教育、大学生能力艺术教育三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学生特点和教育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学校艺术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策略和方法。
学校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正在蓬勃开展,提高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新兴教育。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已经逐渐占据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是当前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唯一出路。
幼儿时期是幼儿形象思维、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及个体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1让幼儿从小接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启蒙教育,将为幼儿弘扬优秀传统美德、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幼儿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组织设计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使其主动的认识非遗的世界,启迪其心智的学习内容。在幼儿园的环境设置上,我们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趣形象及独特的色彩魅力从视觉感官上吸引幼儿,使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教材是幼儿园非遗启蒙教育的材料支撑,编写合适的教材可以通过课本中非遗物质的形象向老师、家长及相关人群宣传非遗的有关知识和内容,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幼儿的非遗观念。
另外,由于幼儿教育主要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课程形态不同于其他教育,培养幼儿动态的参与课程模式对于培育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有极大优势。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巧具备一定的动态性,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幼儿和教师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活态传承,只有真正走进去,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才能更快地在现场情境中感受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能够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
广大中小学是目前教育的中坚力量,各级学校又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只有立足中小学教育体系,在其中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种子,才能使我国中小学生普遍的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可以在各中小学建立“非遗”教育传承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同时,我们还可以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项目移入校园,辅助中小学校园教学。这样不仅可以通过项目进一步丰富中小学校园文化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培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意识。
其次,我们还可以以中小学为基本单位,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此平台上,进一步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活动,如山东省高密市文化局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总建筑面积为19033平方米的高密市中小学民俗民艺传承教育基地。该基地自建成以来,每年组织高密市初一和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5至7天的传统民艺技能传承轮训,每年培训30期,每期参训青少年达600余人。2
此外,政府也应积极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项目传承人到各级中小学开展非遗展览或动态展示活动,并通过鼓励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创建校园工作室,引导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到中小学担任或者兼职美术教育专业教师的形式,实现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级中小学教育中的普及。
大学阶段是一个可以提高学生自助学习和探究能力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有其自身特有的群体优势,是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教育工作的精英力量。
我们首先可以采取成立非遗保护社团、建立非遗传承学生论坛的形式,通过在校园内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关于非遗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普及,并通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达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3
其次,高校是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随着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不断展开,各高校应积极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素质教育课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和综合素质。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高校可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制定非遗教育教学体系,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培养教育和理论人才。
另外,依托于高校这个平台,我们还可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支持和鼓励各高校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非遗学术交流活动,并申报关于非遗相关方面的研究课题,发挥高校体制在科研方面的强大优势,培养非遗研究的科研和教育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不断地输送新生力量。4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趋紧迫的今天,学校艺术教育逐渐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出路,学校艺术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成功与否。无论是幼儿启蒙艺术教育、青少年认知艺术教育还是大学生能力艺术教育阶段都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各个阶段学生和教育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宣传和教育策略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要时刻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作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注释:
1. 李香贵, 杨惠英, 朱昌渝.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成都市成华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 中华文化论坛, 2013(3): 152-155.
2.王丕琢.“非遗”在山东中小学开花结果[N].中国文化报, 2008-12-14,第002版.
3. 王一淼, 刘佳, 王凌霄, 路歌. 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4): 96-97.
4. 邢卫红. 新时期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对策探析[J]. 中国报业, 2011(10): 96-97.
亓延,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本文系山东省艺术学校科研课题重点课题“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编号:16AT002)、济南大学教研项目“创意产业背景下服装史论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策略研究”(编号:J153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