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凡 (辽宁师范大学 116600)
论汉语“重成分”的前置移位现象
范 凡 (辽宁师范大学 116600)
本文主要是探究了现代汉语的“重成分”前置移位现象。这种现象在语序变化中存在非常广泛。现代汉语语序问题被分成了三个层面,即语用的语序变化,语义的语序变化以及语法的语序变化1。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讨论了“重成分”移位现象的界定,对“重成分”的定义进行了探讨,通过一些句子结构变化的界定列举出了“重成分”前置移位现象的存在形式,即定语前置,状语前置和“把”字句。本文重点谈论了这些情况存在的条件,也对这些情况做了一些浅层的辨析。
“重成分”;前置移位;定语前置;状语前置;“把”字句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之一,就是以语序作为语法的一种手段。通过对丁新峰《现代汉语“重成分”移位研究》的阅读,发现了用“重成分”移位来解释现代汉语的一些语序问题是一种新颖的提法,也可以对常见的语法变化提供新的分析角度,所以就以此为切入点,去探究“重成分”的前置移位现象。
(一)“重成分”的定义
“重成分”移位现象是由形式语言学派提出来的。我国学术界对“重成分”的界定不多,比如刘丹青在翻译《语法调查研究手册》时认为:“重成分”是指较长和/或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单位。同时他还认为,汉语中存在“重成分”, “把”字句是“重成分”移位的一种方式。“重成分”也曾被吕叔湘先生比作是“大肚子病”,将“重成分”介词短语移位到主语之前也是汉语句子语序安排的常见策略。
本文认为,“重成分”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定量也很困难。因此借用丁新峰对“重成分”的定义,即:“重成分”是一种信息度极高的语块。
(二)“重成分”移位的两种方式
“重成分”移位现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前置移位和后置移位。前置移位,主要是指将“重成分”前置移位于句子的句首。包括“把”字句型中将大型的宾语结构提前的这种形式。而后置移位说的是将句中的“重成分”移到句子的尾部。
(1)A、在心神最恍惚的时候,他忽然怀疑骆驼是否还在他的背后,教他吓一跳。
B、他在心神最恍惚的时候忽然怀疑骆驼是否还在他的背后,教他吓一跳。
这个句子中,B句是正常语序,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有一个长长的状语,可以把它看作“重成分”,A句式变化之后的,将状语提前,即“重成分”前置移位,较正常句式来说缩小了主谓之间的距离。
(2)A.我们有理由拒绝这些无理的要求。
B.我们有拒绝这些无理的要求的理由。
这是定语作为“重成分”后置移位的现象,定语的后置使谓语和宾语的距离缩短了。
通过对“重成分”移位的界定,可以对“重成分”移位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本文将以“重成分”前置移位的方式为讨论点,对这种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定语前置
定语若前置符合“重成分”移位现象,那么它多是修饰性的,可原封不动地移到中心词前头,变换后意义不发生变化。
定语与中心词的变化由于定语的特殊位置,一般不会发生前置现象,所以在定语的“重成分”前置移位现象中,只有与动宾词组的位置变换才符合这种现象,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定语通常都不是一个单词,而是词组或形容词的重迭,包含了极大的信息量
(3)A. 广阔的平原地下,人们横的、竖的、直的、弯的,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
B. 广阔的平原地下,人们挖了不计其数的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地道。
再如:
(4)A. 房后河边上,红的、黄的、粉的,有许多好看的石子儿。
B. 房后河边上,有许多好看的红的、黄的、粉的石子儿。
这些都是典型的“重成分”移位现象,定语的前置使得整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了侧重,变化后的句子更突出表达了中心词的形态,虽然意思没有改变,但整个语义的表达重点由中心词转移到了定语,同时也有效地改变了“大肚子病”的情况。
(二)状语前置
1.限制性状语(介词短语、时间状语等)
状语位置变化是“重成分”前置移位现象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上文提到,这种现象实质上是话题化的移位。这种前移也被叫做状语句首话题化。比如:
(5)A.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B.他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6)A.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跑遍省、市图书馆,查阅和摘抄有关资料。
B.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跑遍省、市图书馆,查阅和摘抄有关资料。
“重成分”都是由介词短语充当的状语承担,比如(5)中的“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属于时间状语,(6)中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属于目的状语,它们发生了前置移位,而前置之后的状语都话题化了。
2.描写性状语
还有一种状语是属于描写性状语,这种状语在移位时,书面上需要用逗号隔开,比如:
(7)A.像一只燕子似的,小红在林子里一会儿飞到这儿,一会儿飞到那儿。
B.小红在林子里像一只燕子似的一会儿飞到这儿,一会儿飞到那儿。
这种情况之下的状语前置并不是将状语话题化了,只是满足表达的需要或者是运用了修辞。所以这种应该不属于话题化移位,而是状语本身充当“重成分”,为了更好的表达效果而进行移位。
(三)“把”字句
讨论移位情况,就得把“把”字句当成一种手段,所以本文只研究“把”字引出受事的这种形式。
“把”字句要想符合“重成分”前置移位现象,它的前提将“把”字当作介词帮助宾语结构前置。如:
(8)A、他利用公开的身份,把敌人的两个主力团的团长拖住,为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B、他利用公开的身份,拖住敌人的两个主力团的团长,为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这个例子是典型的“把”字句,它表现了“把”字句的如下特征:
①“把”字提前的成分被话题化了,它突出了受事“敌人的两个主力团的团长”的信息,所以由此可见“把”字句可以算作是话题化移位。
②可以看出,这种移位是利用介词“把”将“重成分”宾语提到动词之前的位置,使句子中的述补结构置于主要宾语之后。在这里,是把“把”字当成介词来用的,所以说“把”字句移位也是介词引领下的移位,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主要是“把”字句将大块名词结构前移,句子意思没有改变。变成“把”字句之后,原句的句法成分发生了变化,“敌人的两个主力团的团长”在B句中是受事宾语,但是变化为A句之后就变成了受事主语。上文提到,“把”字句可以算作是一种话题化移位,所以这种“把”字句不是为了克服“大肚子病”,而是在语义表达上更侧重于“把”字的介宾成分。
注释:
1.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1]丁新峰. 现代汉语“重成分”移位研究[D].吕明臣:吉林大学文学院,2013.
[2]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3]刘丹青.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
[5]曹爽. 现代汉语定语语序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08(12).
范凡,研究生,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语言学,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