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历史背景考辩

2016-07-12 08:14:07张雪骏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研究生100101
大众文艺 2016年23期
关键词:现代戏文化部剧目

张雪骏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研究生 100101)

“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历史背景考辩

张雪骏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研究生 100101)

这是一次十分艰难的资料搜集工作。50年前,首都北京举办了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巨大的京剧现代戏表演盛会。时至今日,其轰动的效应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中余音未了。然,口头赞许居多,文字描述较少,深入研究鲜见。因此,资料搜集艰难。笔者本着客观认识历史、反映历史的态度,收集、整理过往文献资料,对演出大会进行追忆性记录。兼及尝试放眼京剧发展的整体视角,学习审视此次汇演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演出大会;京剧现代戏;中国戏曲

1964年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是新中国建立后京剧受政治形势变化直接影响的结果。“这次大会被认为是毛泽东文艺批示的响应和落实的具体举措,传统的京剧舞台长期被‘死人’统治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局面,是对京剧的一场革命。”1为打破这一局面,自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陆续制定各项戏改方针、政策,建立戏改机构,希望作为上层建筑的京剧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以京剧必须革命,必须表现工农兵,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是当时的观念与导向。

建国前几宗历史事件已初步展露了戏曲改革的势头。1938年4月,江青任鲁迅艺术学院的戏剧系指导员,同年7月饰演新编京剧《松花江上》的萧桂英,该剧借鉴传统戏《打渔杀家》的故事情节来反应抗日战争题材,受到毛主席的赞赏,可看做是京剧现代戏的最初实践;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鲁艺师生要从“小鲁艺”投入到“大鲁艺”中去,同年10月,延安平剧院成立,毛泽东题写“推陈出新”四个大字,当时延安人民称京剧为“平剧”,该院将“平剧为新民主主义服务”作为其任务和使命;1944年毛泽东在观看大众艺术研究社演出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时称赞“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革命……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21945年1月,毛泽东观看延安平剧院新编历史剧《三打祝家庄》后批示:“我看了你们的戏,觉得很好,很有教育意义,继《逼上梁山》之后,此剧创造成功,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31948年11月,解放区《人民日报》刊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专论,提出“戏改”的重要性,强调戏曲的重大社会功能及戏曲改革的措施与步骤,成为戏曲革新的纲领性文件。

一、戏曲改革的初期

(一)国家重视、政府参与

1949年,国家着眼于戏曲艺术新发展,为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文艺的一部分,从而展开了一场如火如荼“戏改”运动。这场革新围绕着“改人、改制、改戏(‘三改’)”三方面展开,提出“推陈出新”的口号,倡导要创作反应新人物、新思想、新生活、新风貌,现代题材的“社会主义戏曲”。

戏曲改革中一项重大的举措就是建立三大戏改机构,为现代戏编演提供根本保障。1949年11月3日,文化部建立戏曲改进局,这是一个主管“戏改”工作的专门机构,任命田汉为局长。“戏改局”主要有两个重要任务,一个是调查研究全国戏曲剧目演出状况;另一个是组织整理、改编、创作新剧目。由此,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效仿,设立戏改处或戏改科。

1950年7月,新华社北京27日电,“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为开展全国戏曲改革工作,特邀请戏剧界的代表人物,新文艺界的戏剧专家与文化部戏曲改革的负责人员,共同组成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作为戏曲改革工作的最高顾问性质的机关。”4主任由周扬担任,工作重心是将“戏改局”提出的修改、改编及创作的新剧本给予工作上的计划和政策上的建议。由此一来,戏改工作与艺术家和专家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使其顺利展开。全国各地响应中央号召,同样在地方建立“戏改委”。

1951年4月,在北京建成中国戏曲研究院,梅兰芳任院长,毛主席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该院的总方针。周总理题词“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缺一不可”,确立了该院的主要任务是改编旧有剧目并对戏曲艺术各方面进行探讨与实验,同时培育适应当下的演员及工作人员。由此可见,该组织是集创作演出、理论研究、艺术教育于一体。全国各地也开始建立类似的戏曲研究机构,如华东戏曲研究院、西南戏曲研究院、西北戏曲研究院以及山东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等相继成立。

三大戏改机构的建立体现了由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的高度统一,为戏改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形成良好的组织系统,逐渐步入全面革新阶段。

(二)制定方针、出台政策

党和政府制定方针、出台政策配合戏改工作顺利展开。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1日文化部开展全国性戏曲研讨会,田汉发表《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一方面概括戏改一年的成果及问题,“新戏曲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需要,它的观众远不及旧戏观众多,但它已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戏曲活动的主导力量。”5另一方面阐述戏改重点,提出京剧和地方戏何者为主的争论,“不注意中国戏曲的发展径路及其互相影响,而把京剧和地方戏完全对立地看,也是不恰当的。”6这次会议成果集中体现在《关于戏曲改进工作向文化部的建议》中,根据这条“建议”周总理提出“五五指示”,即1951年5月5日,由国务院批示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全文提出六项要求,首条是“戏曲应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的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7另提出改进旧有剧目不良内容和表演方法;鼓舞各类戏曲活动自由竞演;加强戏曲艺人自我学习与提高;改良旧戏班社不合理制度及戏曲工作应由各地文教主管机关统一领导等其余五项内容。“指示”中明确提出要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具体化,围绕“三改”进行论述。由此成为全国范围内戏曲改革的统一思想,统一步伐。“五五指示”的提出无疑对现代戏发展提供强大撑持与关怀,推进戏曲反应现实生活与革命斗争题材,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戏曲的基本方针。

(三)戏改推动、成果显现

建国之初,各地响应中央政策,建立戏改机构,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改编、创作反映新时代戏曲的热潮。由此,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在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1954年9月25日至11月6日在沪举办的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产生标志着“戏改”初期的优秀成果,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例如评剧《刘巧儿》赞颂新生活,从新时代的视角,加上喜剧的表现形式讽刺了买卖婚姻的恶习;沪剧《罗汉钱》成功塑造了一名为了婚姻自由敢于做斗争的农村妇女形象;吕剧《李二嫂改嫁》深刻揭露旧社会寡妇再婚问题给妇女带来的精神桎梏,也体现了新社会美好生活所带来的精神自由。

总的来说,建国初期优秀作品辈出,艺术特点相同。首先,能够真实的反应现实生活,生动表达剧作家的内心情感。其次,戏中人物生活有据且个性鲜明,是富有时代特点的舞台形象。第三,在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又不为传统所束缚,运用合理手段进行适当改良的佳作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二、戏曲改革的曲折阶段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改善全国人民经济落后的现状提上日程,从而掀起了一股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这种热情也反映在戏曲界,由于广大戏迷提出戏曲剧目过于单调,因而文化部于1956年和1957年分别召开戏曲工作会议,研究剧目发展问题。

1956年6月1日至15日,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将“戏改”的目光投向了传统戏。张庚提出“我在这里不想来多谈一些成绩这一方面,而是想来谈一谈我们在衡量剧目,特别是传统剧目方面所存在着一些思想上的混乱,这些混乱是造成目前戏曲舞台上剧目贫乏的原因之一。”8同时《戏剧报》上有篇社论提出“让我们努力贯彻这一会议的精神,积极地记录整理旧有剧目,改编和创作新的剧目,使我们的戏曲剧目出现花色好品种多的繁荣的新局面。”9由此一来传统戏的发掘、整改与编演成为下一步计划的重点,不少传统戏重见天日,而创演新戏的步伐却趋于停滞。

1957年3月毛泽东再次强调“双百方针”,为贯彻其思想,4月10日至24日文化部召开第二次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内容在继续整理、挖掘传统戏的同时探讨了开放剧目的问题。会议内容使戏改工作产生偏差,文化部开始开放“禁戏”,向全国下达通知“为进一步推动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本部现在决定,除明令禁解《乌盆记》、《探阴山》外,以前所有禁演剧目,一律开放。”10所谓“禁戏”是指1950年至1952年文化部先后禁演如《大劈棺》《杀子报》《黄氏女游阴》等26出内容有悖戏曲健康发展的“坏戏”,如1951年7月12日,文化部颁布京剧《全部钟馗》禁演通知,“查京剧《全部钟馗》,其思想内容,为宣传封建道德与迷信,并在演出上具有恐怖形象,确对人民有害无益,现既未改好,可予禁演。”11“禁戏”的开放使恐怖、暴力的内容污染观众思想,引起戏曲界的不满,现代戏发展更是到了低谷。1957年7月21日周信芳、梅兰芳、程砚秋等人协同发表了提高戏曲质量不演“坏戏”的意见书。

1958年由于工作中忽略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引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赶英超美”的“左”倾思想影响到文艺界。同年3月文化部提出戏剧创作的“大跃进”。进而发出《关于大力繁荣艺术创作的通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决定性的伟大胜利,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六亿人民正以排山倒海的革命气概,乘风破浪,兴起了一个新的波澜壮阔的生产建设高潮。”12文中清晰可见“左”的思想正在影响现代戏的创作。

全国上下掀起第二次编演现代戏的高潮,文艺工作者下乡下连队,创作大量反映工农兵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6月13日文化部举行“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座谈会”共商现代戏的发展方向,提出“戏曲大跃进”和“以现代戏为纲”的口号。座谈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刘明芝同志做总结发言“这一次座谈会和演出,会进一步推动全国戏曲剧团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地演出现代剧目。”13另外,为了方便交流创作经验,文化部又多次举办联合公演,进而涌现诸多优秀剧目,如豫剧《刘胡兰》、《朝阳沟》,京剧《白毛女》,沪剧《母亲》,锡剧《红色的种子》等。这些剧目在传统表演技巧的基础上融入舞蹈性,舞台布景与人物造型更加美化,主要人物性格与内心刻画更加鲜明。

虽然现代戏创作有了一定成果,但是创作背景却是“大跃进”,本身是个畸形和冒进的运动,因此这段时期大部分作品都缺乏思想内涵和人物鲜明形象的刻画。其中往往不约而同的出现高呼政策、口号的生硬表演,在内容和形式上落了俗套,不被群众所看好。

三、戏曲改革的成熟期

1956至1957年改编传统戏盛行,据统计全国旧剧改革达到51876个,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也有消极一面,首先是“禁戏”的开放玷污戏曲舞台;再就是现代戏创作停滞不前。到了1958年,“大跃进”影响下开始编演现代戏,受到“左”的思想驱使,又险些走向与传统决裂的道路上去,这三年就是从一个极端迈向另一个极端的曲折道路。1958年6月13日至7月14日,文化部召开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指出“以现代戏为纲”的口号。会中周扬谈及“两条腿走路”的思想:“表现新时代和继承老传统不能偏废。”14并未引起注意。8月6日周扬也顺应形势,见风使舵,大力批判“保守派”:“事实上‘保守派’不是真正爱护我国戏曲传统,而是使传统得不到新的发展而陷于停滞,慢慢灭亡,只有推陈出新的正确方针,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戏曲的优秀传统。”15随之,《以现代剧目为纲——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确定戏曲工作方针》一文的发表,标志“以现代戏为纲”成为戏曲改革新的纲领。然其过分强调现代戏的绝对地位,不切实际的行为,引起多数戏曲工作者的不满和观众的反感,最后随“大跃进”的结束而告终。

为避免同样问题再次发生,有效克服戏曲发展的片面性。1959年1月田汉在《戏剧报》上发表《从首都新年演出看两条腿走路》一文,从新阐释周扬的观点。华东戏曲研究院秘书长伊兵也表示赞同“不用两条腿走路,不要遗产,失掉传统那就在舞台上割断历史,使我们的戏剧艺术退回到‘穴居野人’的时代,也使现代剧不能健康的成长和发展。”16同年5月,周恩来深入阐述“两条腿走路”的哲学思想和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要从思想到工作方法,学会两条腿走路,以便做好我们的工作,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推动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不断前进。”17文中共提出十项具体措施,从此文艺界对“两条腿走路”基本上统一了思想,这项政策又重新得到确认。

1960年5月3日,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在现代题材戏曲汇报演出大会上作总结发言时提出了“三并举”政策,“为了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使戏曲艺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今后戏曲工作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和上演传统剧目;提倡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18即传统剧、现代剧和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不偏不倚,都是改革重点,又被称为“三驾马车”。这是建国以来戏曲改革经验的一次清醒的总结,在戏曲界受到广泛认可,戏改工作由此步入成熟期。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提出质疑:第一、是否以现代戏为“主导”,第二、三者是否存在比例关系,第三、是否按照“三并举”进行工作分工。然而“三并举”政策就是在争议与实践中诞生的,事实证明该政策的正确性,在“三并举”的指引下,先后涌现许多优秀剧目,如豫剧《冬去春来》、沪剧《星星之火》、评剧《金沙江畔》、京剧《白云红旗》、《巴林怒火》、四川《白毛女》等等,同时也促进了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产生。“三并举”政策着眼于戏剧艺术生产力,推动中国戏曲蓬勃发展。

四、结语

通过本研究发现,从建国初的“戏改运动”到文革期间的“革命样板戏”运动之间,在艺术创作上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1964年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二者之间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和意义。一条文艺思想路线将三者串联在一起,使京剧现代戏创作脉络形成一个难以分割的完整链条。三者是中国京剧现代戏创作共同完成者,同时也呈现了传统艺术在时代潮流冲击下的改革与发展路径。

注释:

1.北京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组织编著.《中国京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第1854页.

2.毛泽东.《给杨绍萱、齐燕铭的信》.载于《人民日报》,1982年5月23日.

3.任葆琦.《毛泽东关于京剧的又一信》.载于《北京日报》,1993年2月3日第6版.

4.文化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组成戏曲改进委员会》.载于《文汇报》,1950年7月29日.

5.田汉.《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而奋斗——1950年12月1日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载于《人民日报》,1951年1月21日.

6.同上.

7.周恩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载于《人民日报》,1951年5月7日.

8.张庚.《正确地理解传统戏曲剧目的思想意义——在文化部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会议上的专题报告》.载于《文艺报》,1956年第13号.

9.《发掘整理遗产,丰富上演剧目》.载于《戏剧报》,1956年7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文化部关于开放“禁戏”的通知》,1957年5月17日.

11.文化部.《中央文化部禁演京剧<全部钟馗>,昆曲<嫁妹>应予保留》,载于《戏剧工作文献资料汇编》,1971年7月12日.

12.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大力繁荣艺术创作的通知》,载于《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下),中国ISBN出版中心,第1441页.

13.刘芝明.《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戏曲而努力》(7月14日在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上的总结发言),载于《戏剧报》,1958年第15期.

14.周扬.《戏剧一定要表现新的群众时代》,载于《戏剧报》,1958年第2期.

15.文化部.《以现代剧目为纲戏曲表现现实生活的座谈会确定戏曲工作方针》.载于《人民日报》(第7版),1958年8月7日.

16.伊兵.《是传统剧和现代剧相得益彰》.载于《人民日报》第7版,1959年1月6日.

17.周恩来.《两条腿走路的问题》,载于《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

18.《现代戏题材戏曲观摩演出表明,戏曲表现现实生活获大丰收》.载于《北京日报》(第7版),1960年5月15日.

[1]田汉.《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而奋斗——1950年12月1日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载于《人民日报》,1951年1月21日.

[2]张庚.《正确地理解传统戏曲剧目的思想意义——在文化部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会议上的专题报告》.载于《文艺报》,1956年第13号.

[3]伊兵.《是传统剧和现代剧相得益彰》.载于《人民日报》第7版,1959年1月6日.

[4]毛泽东.《给杨绍萱、齐燕铭的信》.载于《人民日报》,1982年5月23日.

[5]任葆琦.《毛泽东关于京剧的又一信》.载于《北京日报》,1993年2月3日第6版.

猜你喜欢
现代戏文化部剧目
戏曲现代戏创作回顾与反思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8:34
舞台剧目
黄梅戏艺术(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现代戏的发展路径与创作走向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1:54
诗性现代戏的中国表达——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探要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1:18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艺术评论(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越剧现代戏 袁雪芬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46
优秀剧目进校园
喜迎新年
——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赴遵义春节慰问演出
遵义(2016年4期)2016-08-23 11:47: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掠影
文化部离退休干部参赛作品
新天地(2014年9期)2014-10-10 13: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