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隽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 430205)
浅析藏密艺术中的愤怒相
刘 隽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 430205)
藏密艺术中的愤怒相,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密宗神像不仅数量众多,造型独特,有震慑心灵的巨大力量,而且在藏传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宗教象征意义。它的造型源流也复杂多样,是印、藏、中亚、汉地多元文化交汇的结果,可以这样说,愤怒相的造型是藏密艺术特点的集大成者。探讨这一类造像的艺术特色,无疑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藏传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藏传佛教;造像仪轨;愤怒相;本尊像
藏传佛教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不仅有庞大的神灵系统、深奥的义理与修行仪轨,更有神秘恢弘的藏密艺术。藏密艺术的创造者,不仅仅是身怀绝技的艺术家,更是具有坚定信仰的宗教家。他们把毕生对佛的皈依与虔敬,画在大地上所有风能吹过的地方。那些数以万计的玛尼石刻、风马、经幡、擦擦、酥油花、唐卡、壁画、佛塔还有各式各样的拉康,都仿佛在诉说一种时光之外的永恒。除了形式多样以外,藏密艺术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它的构图饱满,极尽对称均衡之美;它的色彩浓烈奔放,散发着宗教的神秘气息;它的造型夸张传神,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藏密造型艺术中独有的“静寂相”与“愤怒相”。
一般说来,图象学中所谓的静寂相与愤怒相是相对而言的。静寂相用以指教化众生时的佛与菩萨相,如按具体表情还可细分为悲悯相、欢喜相、沉思相等等。这些佛与菩萨的面容温静平和,面对苦厄众生,有一种无言的慈悲的力量,从美学的角度,这是一种崇高静穆的美。而愤怒相则全然不同,同样是佛与菩萨,表情姿态却是狰狞激愤的,而且往往出现多头、多目、多手、多足等等的神怪形象。愤怒相按照愤怒的程度不同亦可进一步分为畏怖相、勇猛相等几种。此外,双身(藏文称为“雅布尤姆”即“父母”)的愤怒相也很常见。双身像实际上也是一种象征主义的比喻,它折射出了所谓悲智和合、乐空双运的密宗至高境界,这种具象造型的源流很容易在印度教生动肉感的雕刻中有所发现,显示出密教在发展初期曾受到性力派思想的影响并进而改造了这类思想。
藏密艺术中表现为愤怒相的神祇很多,几乎数不胜数,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佛菩萨的教令轮身,即通俗称为明王或金刚的神。藏密认为,诸佛都有三种变化身,分别为自性轮身、正法轮身和教令轮身。其中自性轮身指的是佛的自性法身,即诸佛的真身;正法轮身则是佛为教化众生而显现的菩萨身,以正法度人,例如,文殊菩萨、虚空藏菩萨等;而教令轮身则是为了催破烦恼业障,调伏众生,受佛的教令而化现的愤怒威猛相,这种教化方式尤其是针对那些执迷不悟、受魔障蒙蔽的众生。由于佛化现的教令轮身有象征佛法智慧光明之意,故而又可称之为明王。关于明王的具体名称和配属关系,在各部经典中实际上有不尽相同的解释。另一类则是护法神。护法神同样为数众多,但关于它的概念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广义的护法神中包括了明王、金刚等教令轮身,因为通俗说来,诸佛化现的愤怒身也有护法的功能;狭义的护法神则专指大黑天、四大天王等专职的护法,这一类的形象在藏密艺术中一般也都表现为愤怒像。本文的概念取自狭义。护法神的来源尤其复杂,但他们都具有非凡的神通,具足法力,无往不胜,是教法的忠实守护神。
因此,对于这些神祇的造像要求,就必须充分展示他们威慑邪恶的巨大力量,强调他们的暴烈、激忿、狰狞、怪诞和恐怖,而决不能处理成慈眉善目的样子,即使是吉祥天女――藏密最重要的女性护法神也不例外。为了最大限度的展现诸佛降服恶魔时的畏怖力量,愤怒尊的头部比例有时甚至被夸张至全身比例的二分之一左右,给人以凶悍威猛之感。同时,为了使凶恶的形象不失美感,艺术家在处理主尊众多的头、手和明妃的头、手关系时,巧妙地让它们形成一个圆圈,环绕在本尊身体的两侧,从而使画面结构显得杂而不乱、秩序井然,在从容不迫的布局之中又增添了几分张力。从视觉效果上,众多放射状的线条还产生出一种奇妙的透视感,无形之中使主尊成为目光注视的焦点。至于明妃的手足安排则注意与主尊拉开层次,在主尊手足辐射的区域内形成种种变化,起到了点缀和呼应的作用。这样的构图手法实际上既强调了画面形式感上的对称性,又打破了圆圈带给构图的呆板,使画面具有浓郁的装饰特点。例如,大昭寺护法神殿内的马头明王像、阎魔护法神和婆罗门像、吉祥天母像甚至长寿五仙女像,都是在一片漆黑底色上用黄、绿、蓝和金粉白描出恶魔一样的人物形象来,仅在圆睁的怒目部位点缀醒目的白粉,大口染成粉红色。于是在黑压压的、不可捉摸的宇宙夜空中,流动着一丝丝明灭的金色云彩,而这一切突然化为火光冲腾,一个张牙舞爪的魔鬼,气势汹汹地向你奔来,使你感到晕眩和窒息。这是密教护法神像的典型形式,与工细绚丽、堆金沥粉的佛陀本尊画像形成鲜明对比。
例如大威德金刚(Yamataka)化现的是文殊菩萨的愤怒相,他是格鲁派主修的三大本尊之一。所谓威德,即以威猛力催破恶魔,以智慧力解脱无明。他的形象很多,单身、双身皆有。其明妃叫罗浪杂娃,白色身形。大威德的标准形象为9头34臂16足,有一对牛角,是藏传佛教诸神造型中最复杂的一种。其中九头分三层排列,第一层正面为牛头,两角之下各有三面呈愤怒相,共七面;其上则每层一面,最上一面为如来相。身形一般为兰色,一面三目,怒发上举,头戴五骷髅冠,身挂骷髅或黑蛇缨络,以屈右伸左的姿态威立。三十四只手,各持铃、杵、刀、剑、弓、箭、瓶、索子、钩、戟、伞、盖等法器,分别代表智慧、勇猛、精进、坚固等等之意。十六只足,左边八只分别踏着水牛、黄牛、鹿、蛇、狗、绵羊、狐狸等野兽,据说象征着八大天王;右边则踏着鹫、枭、鸦、鹦鹉、鹰、鹊、鸡、雁等飞禽,用以象征八大天王的明妃,同时也寓意着修法将得到的八成就及八自在。把各种恶道的象征踩在脚下这样一种有力的图像在藏传佛教艺术中屡见不鲜,从佛教的角度理解,实际上代表着对各种邪魔的绝对征服,这种邪魔不仅来自于身外的诱惑,从根本上讲更来自于人类自性中的贪嗔、愚妄等“我执”。佛教用这种明白无误的、光明磊落的姿态表现了对其的轻蔑与征服。
愤怒相的造型乍看起来,给人以狰狞可怖的印象。鬃发上举,怒目圆睁,张口呲牙,身后烈焰升腾,一付杀气腾腾的威风形象,但这正是佛教诸神在面对邪魔时,嫉恶如仇、勇猛无畏的生动体现。在愤怒尊的艺术形象中,每一种造型元素都有深刻的宗教象征意义,只是有些相对比较浅显,有些则奥义难解,需要经典或者上师的开示。因此藏密艺术愤怒相的涵义有二层,对于一般观众而言,进入密教殿堂,首先能够感受到的,可能是一种使人敬畏的神秘感,但这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会牢牢攫住他的注意力,进而使之体验到一种类似宗教的神圣情感,这是美学中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藏密艺术恒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而对于修行者,那些恐怖的尊神,是他的本尊,是他克服魔障的信念之源,从中他能感受到佛法的慈悲与无量无边光明。
刘隽,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美术学及美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