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羽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116023)
影像的潜意识隐喻研究
孟繁羽(大连东软信息学院116023)
摘要:生命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外界的“追杀”,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涉,尽量减少外界对自身的伤害。求生的本能成为早期记忆的雏形,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只好改变自己。人们迷恋琥珀,是因为这个遗忘之核里封有一个真实的生命,一个上纪的生灵。锋利的快门手起刀落的瞬间,我们的生命便被硬生生地切下了一片,留在了照片上,但时间在这照片之外还依然淙淙的流淌。照片的浪漫之处是为我们保存住了特定时光里我们曾经生存的证据。
关键词:摄影;原型;潜意识;恋物情节;后现代
19世纪中叶,覆盖在西方艺术和思想上的冰层开始消融,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牛顿框式和多年唯我独尊的透视原理开始受到侵蚀。这时从四面八方跑来的细微水流交汇在一起,使艺术和科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诞生,影响到人类有关空间、时间和光的常识,尤其对绘画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家凭借光学、化学等知识研制出了“时光分离机”。这个叫照相机的机器,“咔嚓”一声便记录下了此时此景,而且惊人地准确。一张小纸片代替了画家用多少天,甚至好几年的成果。相机除了对空间进行精确度量,还阻断了时间的流逝,冻结的瞬间让人从容审视。工具不提供答案,下面借助潜意识来分析这暗箱涌动的灵光。
首先,影像在人的潜意识中充满了木乃伊式恋物情结。古代埃及宗教宣扬以生抗死,认为肉体不腐则生命犹存。这种观念迎合了人类心理的基本要求:与时间相抗衡。“人为地把人体外形保存下来就意味着从时间的长河中拽住生灵使其永生。”今天相机这个魔盒自发明以来不断地从时间长河中切取“碎片”。死亡无非是时间赢得了胜利,如果我们留住了“时间的影子”呢?人们迷恋琥珀,是因为这个遗忘之核里封有一个真实的生命,一个上纪的生灵。死亡超越了时间,而里面的小虫得到了永生,摄影就像这块琥珀有着残酷又浪漫的宿命。锋利的快门手起刀落的瞬间,我们的生命便被硬生生地切下了一片,留在了照片上,但时间在这照片之外还依然淙淙的流淌。照片的浪漫之处是为我们保存住了特定时光里我们曾经生存的证据,她封存了我们永远生动而美好的青春,如同那些永远蓝色的天空,永不凋谢的花儿,甜蜜与痛苦……木乃伊式恋物情节让我们感到拥有实物的影子也即从心理上拥有了实物。
再次,影像在人的潜意识中透露出猎奇心理。所有的拍摄者都抱有猎奇心理,拍照的行为有着某种捕食意味。苏珊桑塔格说“拍摄人即是侵犯人,把他们视作他们从未把自己视作的样子,了解他们对自己从不了解的事情;它把人变成可以象征性拥有的物件。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一种软谋杀,正好适合一个悲哀,受惊的时代。”最终人们可能学会多用相机而少用枪支来发泄他们的侵略欲,代价是使世界更加影像泛滥,人们开始舍子弹而取胶卷的一个局面是,在东非,摄影游猎正在取代枪支游猎。游猎者手持相机而不是步枪;不是用望远镜瞄准器来把步枪对准猎物,而是透过取景器来取景。如今,摄影师正在追逐真野兽,它们到处被围困,已稀少的没得杀了。枪支在这场认真的喜剧也即生态游猎中,已蜕变成相机,因为大自然——驯服,濒危,垂死——需要人类来保护。当我们害怕,我们射杀。当我们怀旧,我们拍照。
最后,影像在人的潜意识中显现了进化。如果把影像想象成一个生命体,那么这个影子便有了感觉与知觉,多样化的变化和趋向复杂性的演化使得这个生命体显得丰富多彩。作为生命体本身,它保留了物种的多样性。一张摄影照片(剧照)则好似这个生命体的时间切片,定格了流动的时间。当然每个生命体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肌体的退化。成长证明了生命,当然成长也是一种衰亡,为了保持健康的最佳状态,它必须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新资源,转变为维持自身活动的能量,用一种“非线性”的方式把各自分别独立的影像素材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小的肌体,随着这种肌体的增多,我们远远望去这个影像原来是一个宇宙星系。
再看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穿衣服?三个选项:A保暖,B遮羞,C装饰,调查显示:近60%的人选择了A保暖,约35%的人选择了B遮羞,只有不到5%的人选择了C装饰。衣物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起初的功能无外乎是保暖,但随着身体的进化不断适应外界的温度,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生命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外界的“追杀”,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涉,尽量减少外界对自身的伤害。求生的本能成为早期记忆的雏形,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只好改变自己。比如刺猬在受到攻击时会缩成一团;蝴蝶为了避免被鸟捕杀在翅膀上长出假眼;变色龙,青蛙会随环境改变而变换自己皮肤的颜色;海参,壁虎会丢掉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丢车保帅……久而久之,动物们有了恒定的生活方式,猫捉老鼠便成了天经地义,而狗拿耗子则变成了多管闲事。由低端的巴普洛夫实验室的条件反射到高端的脑部记忆,生物功能的变化导致其结构随之发生改变,这就是进化论描述的“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的结果。“纪录”是最朴素的影像表达方式,它只需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如实地记录现实空间即可。“实验”是较复杂的影像表达方式,它在最大程度上探究了影像语言所能表述的各种模式。对于一个纪录摄影师来说,他的最高境界是零度创作。把一种以“零度”的感情投入到影像纪录当中去的状态。零度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当然绝对的零度很难达到,摄影基本上是一种不干预的行为。
有些艺术家利用照片来助其绘画,摄影技术解决了数千年来最智慧的艺术家,如达芬奇和丢勒探索的造型问题。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也未意识到摄影正在悄悄地取代着艺术描绘记录的功能。进入到21世纪,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登堡印刷机取代了手抄书,今天的数码摄影也几乎是一夜间把人们从暗房带进明室。由量子世界跨越到比特时代,又一个磨坊老人的传说!曾靠技术生存的摄影师遭遇了19世纪初写实画家堂吉诃德般的境遇,成为了时代的哀痛者!如今长镜头、蒙太奇加之电脑虚拟手法的使用,更是可以随意创造时间和空间。影像突破了传统空间静态造型的局限,逼真地复原了动态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使视觉的表现力具有了无限的自由,进而对未来充满无尽的想象。
作者简介:
孟繁羽,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数字艺术系教师,从事视觉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