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屯
——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称谓质疑

2016-07-12 06:51童劲松遵义市文物局563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播州海龙中世纪

童劲松 (遵义市文物局 563000)



“海龙屯
——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称谓质疑

童劲松(遵义市文物局563000)

2015年7月,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土司遗址和湖南永顺老司城以及湖北唐崖土司城三处遗址打包申报的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

土司遗址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对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制度的历史遗存,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此前一段时间海龙屯土司遗址曾被宣传为“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或是为了旅游开发吸引游客的需要,具体出于何处,暂不可考,但是这个称谓是有问题的,我们把海龙屯的历史和“中世纪”一词的由来梳理一下,再把海龙屯建筑遗址及欧洲中世纪建筑的特点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北面30公里的汇川区高坪镇白沙村龙岩山上,龙岩山高耸入云,周围群山环绕,山高谷深,险峻非常。屯下有一道溪流叫白沙水,绕屯流淌而去。海龙屯周围四面陡峭,仅山后有一窄径是唯一通道。海龙屯自下而上有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万安关、西关、后关等关隘,以及金库、银库、火药池、校场坝、采石场等遗址,是非常险峻的军事建筑,是播州(今遵义)杨氏统治的重要据点。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役后,屯中留下的遗址遗迹,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海龙屯的修建缘起于蒙古进犯四川,南宋为抗蒙而做的军事准备。

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灭掉西夏和金之后,蒙古与南宋的正面冲突从此开始。蒙古军队采取了由西而东,迂回包抄的战略,企图从西面进军包围南宋,地处西部的川渝于是成为战事频发之地。1235至1239年间,蒙军数次进犯四川,播州杨价、杨文父子曾三度率军北上参与抵抗蒙古的入侵,屡次获得胜利。淳祐二年(1242),南宋朝廷任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具体负责全川的防务,他张榜招纳贤才,征集防守策略。播州隐士冉琎、冉璞兄弟向余玠献计,余玠将“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冉氏兄弟遂以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为中心,沿江修筑山城10余座,互为犄角,相互策应,组成有效的防御体系,在后来的抗蒙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蒙古军队进入四川,久攻钓鱼城不下,蒙古大汗蒙哥竟于开庆元年(1259)在钓鱼城下战死,这与播州人献策利用山险构筑军事防御工事密不可分。

为防御蒙古大军入侵,播州统治者吸取余玠防守四川的经验,考虑保卫播州的策略。据《杨文神道碑》载: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节度使吕文德与杨文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即今之海龙屯。《遵义府志》对海龙屯的描述:“一蒂孤悬,群山固结,左右环溪,阴深峻险”,最初是杨文为抵御蒙古大军而建设的军事城堡,后多有修葺扩建,直至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明,明朝廷急调24万大军由李化龙统率分八路进攻海龙屯,次年破屯,平定播州。明万历29年(公元1601年),播州改土归流,以其地分设遵义、平越二府,遵义属四川,平越属贵州。海龙屯从始建至平播结束,经历了从公元1257年到公元1600年约343年时间。

从目前海龙屯遗址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海龙屯建筑有以下特征:位置居于山巅,山顶上建阁楼、兵营、仓库、绣花楼等建筑,屯前设铜柱、铁柱、飞虎、飞龙、朝天、飞凤、万安、西关、后关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护墙连绵逶迤,借用山险,凭险设关,关关相联,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形成多重防御,整个防御体系十分坚固。

海龙屯于198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世纪”特指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封建割据不断,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因此“中世纪”一词具有独特的时间限制和文化内涵。

由于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讫年代认识的不同,世界中世纪史的时间上下限也不同。国内过去传统上以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中世纪上限, 以公元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中世纪下限。现今多数世界历史教科书将中世纪上限定为公元五世纪,下限定为十五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之前(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后起的数百年间,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直到文艺复兴(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兴起为止。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建筑,我们简单将其分为三类:一是拜占庭建筑;二是罗马式建筑;三是哥特式建筑。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特征:一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二是建筑的造型中心突出,高大的圆穹顶常成为建筑的中心。三是发明圆穹顶支撑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四是色彩的使用层次丰富,建筑内外光彩夺目。

罗马式建筑的特征:建筑的线条简单明快,造型敦实凝重,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象征当时教会的强大威力。罗马式建筑多用圆形拱顶和拱门,罗马式建筑活跃的时间大约是在于公元9世纪至15世纪。

哥特式建筑的特征:颇具华丽浪漫气质,是僧侣与骑士时代文化的表现。12世纪后出现肋弓拱顶和尖形拱门,逐渐取代了罗马式建筑的圆形拱顶和拱门。哥特式教堂建筑特色表现为:玻璃花窗色彩缤纷、飞扶壁灵动飘逸、雕塑玲珑剔透等等,教堂内观显得五彩斑斓。罗马式建筑那种敦实凝重的实用风格逐渐消散。

中国有没有“中世纪”?至少在目前历史学范围内,还没有“中国中世纪”这样的说法。如果按照欧洲中世纪的特点来考量: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封建割据的时代上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有五代十国时期,文明史发展缓慢几乎存在于整个封建社会,哪一段更适合叫“中国中世纪”呢?

中国没有“中世纪”这个时期,而海龙屯从始建到覆灭的时间,又不与欧洲中世纪的时间契合,同时海龙屯建筑与欧洲中世纪建筑也没有丝毫相似之处,因此将海龙屯土司遗址宣传为“中国中世纪军事城堡”无疑是不严谨的。

参考文献:

[1]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2]遵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遵义地区文化局编.遵义地区文物志[M].1984.

[3]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4]阎宗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罗小未,蔡婉英著.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

[6]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播州海龙中世纪
中世纪欧洲艺术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布拉格:穿越中世纪的心灵之约
奇妙的“中华海龙”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海龙与海马
作品选登
播州区老年大学启用微课堂新模式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海龙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