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获奖,中国科幻的春天为何迟迟不来

2016-07-12 12:23:49中国工人出版社100120
大众文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刘慈欣三体科幻

宋 杨 (中国工人出版社 100120)



刘慈欣获奖,中国科幻的春天为何迟迟不来

宋杨(中国工人出版社100120)

摘要:2015年8月,刘慈欣凭借《三体》获雨果奖,成为亚洲首获此奖的作家。消息一出,振奋了国内科幻界。也让中国科幻首次走入大众视野。但是一年过去,中国科幻的以往尴尬的境地似乎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改变。中国科幻如何迎来春天,似乎要需要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刘慈欣;科幻;本土化

表面上看,2015年8月,对于中国科幻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8月之前,国内科幻仿佛还是一件很小众的事情。但是2015 年8月,一个叫刘慈欣的中国作家凭借《三体》一举拿下号称科幻界诺贝尔的“雨果奖”最佳长篇,消息传来,一时间一片雀跃。虽然刘慈欣早就是科幻圈中众多科幻迷所喜爱的“大神级”人物,《三体》在几年前也曾收获了不少的赞许,但是此次获奖不仅是中国,甚至是亚洲科幻写作在世界的首次胜利,这既对于华语写作中一向不大景气的科幻创作无疑是一剂兴奋剂,同时从此打开了一个缺口,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科幻在默默成长在一个边缘的地带,已经积蓄了一股让人意向不到的力量,并开始开花结果。当朋友圈一度被“刘慈欣”“雨果奖”“三体”等关键词刷屏之时,或许刘慈欣获奖的真正意义才凸显出来——中国科幻终于以一种隆重的形式被推到了大众的面前。关于这次获奖,很多人都按捺不住喜悦,也有人兴奋地宣称,《三体》的成功,是把中国科幻带到了世界的高度。而在获奖之后的短短几个月内,以《三体》为首的科幻阅读市场也火爆起来,国内大大小小的出版商顺势也推出了不少科幻主题图书,包括各种经典作品的整理,和各种形式的作品集。这一切,似乎都让人看到了中国科幻的春天。

但理性的声音随之而来,刘慈欣也说“获奖肯定会对中国科幻向美国的输出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会不会整体提升国内对科幻的热情?我觉得作用非常有限。”1事实同于这样的判断,迄今为止,离那个令人激动的8月已有一年的时间,即使是对于阅读风向最为敏感的出版市场,也冷静了不少。在过去的一年中,科幻小说确实也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冲劲,但是细究起来,大部分上升的销量仍旧以围绕刘慈欣的作品及作品集,或一些译介的经典作品为主要的贡献力量。除此之外,在作品种类上,人们所期待的优秀本土原创并不是很多,而预言中的一片大好的局面似乎也没有到来。科幻小说自来到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但是科幻始终不火,恐怕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

一、“橘生淮北为枳?”

“科幻”初创于19世纪的欧洲,伴随着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化的社会变革而生。在其原生地西方,科幻虽也始终未跻身进主流文学之列,但从来都分享着比更多主流文学更多的读者的偏爱。即使在今天,欧美各大畅销书榜单上,也不乏各类科幻小说的身影。相较之下,作为“舶来品”的科幻在中国可没有如此高规格的境遇。比起其他的类文学,科幻小说自走入国门起,就担负了更多的重责,鲁迅先生就说过:“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它游离于代表流行趋势的榜单之外,似乎来自它的自然属性,作为一种更为特殊的文艺形式,它肩负着普及科学文化的神圣使命。这自然也与科幻小说引进之初的时代背景(时值晚清,科幻小说被看作是反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思潮的一种载体)。不无关系。因此,科幻小说于国人,更多的是为了开启民智、传递先进文化。于是乎,“科幻科幻”,科学的认知大于了幻想可能赋予文本的魅力,科普的强调与偏重,一方面从创作上,大大束缚了或者说想象力。这大概正是刘慈欣在获奖之后的一次采访中所说,中国科幻缺乏的“情怀”。另一方面,读者市场在认识上,将科幻等同于科普,功能性强调大于对作品的审美,这大大地贬损了科幻作品的文学性。而这样的误解又再次提升了科幻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沟通门槛(读者在欣赏或审美的需要的层面不会提供给科幻小说像其他类文学一样的待遇)。这也使得科幻小说在国内难免缺乏市场。当然,不可否认,在科幻本土化的百年历史中,科幻小说几度迎来过辉煌,但总体上说“科普化”的创作瓶颈始终未有突破,佳作有之,但数量不多,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本土化培育土壤缺位

关于这点,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本土科幻不能与西方科幻引进作品势均力敌。目前的现状是,在国内,西方科幻比本土作品更具市场号召力,相应的作家作品认知程度更高。提起科幻作家,“凡尔纳”“阿西莫夫”不可不谓鼎鼎大名,家喻户晓。《海底两万里》《星际大战》的作品标签除了“科幻”,更可能的还有“经典”。《三体》纵然被视作科幻写作的以座高峰,但若非“雨果奖”,可能也很难为科幻迷(这在国内本身就是很小众的群体)之外的读者所知悉。而“凡尔纳”系列则成功地入驻“经典”的文学殿堂,走入的是更为大众的读者视野。当然这一切只是表面的现象,其本质正在于国内原创质量不尽人意,值得琢磨的本土科幻作品太少的缘故。

想象力的缺乏让我们看到大部分本土作品停留在一些低水平的模仿中,故事陈旧,套路俗滥,纯粹是为故事而故事。更不用提文学作品中该有的人文情怀。自然难以得到读者的共鸣。而在面对西方成熟的科幻写作,败下阵来,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二,原创驱动力不足。想到国内科幻小说的境遇。不由要对比下日本的推理小说。在日本,推理小说享有极高的地位。这和其全民共同营造的良好的创作氛围不无关系。日本为推理小说设置了大大小小两百余个奖项,为的就是不断的发掘新人和新的作品,同时各类推理社团和研究机构更是不胜其数,这一切都为日本推理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硬件条件。所以在像“江户川乱步”“东野圭吾”这样天才级的作家层出不穷。反观国内,以科幻杂志为例,在刘慈欣获奖之前,仅有以《科幻世界》为首的寥寥几本杂志在苦苦支撑,获奖之后,这样的情况也未改善。同时相应新人激励机制也基本在缺位状态。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星云奖”因缺乏更多的关注,很长时间都处于科幻人自己玩耍的状态。而各大文学网站的小说类别排位,也能看出,科幻类小说从不在一线的推荐行列。这一切对于中国科幻现在二代窘境都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

第三,作品细分不够明晰。从所面对的读者群体,科幻创作有两个分支。成人科幻和青少年科幻。但是国内科幻长期以来存在的科幻等同于科普的认识,使得受众市场对于成人科幻与青少年科幻作品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晰。实际上,国内科幻的创作特别是成人科幻。但一旦面对市场,“成人科幻”因被当作青少年科普读物而被湮没了许多魅力,而失去可能的读者市场,但而“青少年科幻”又普遍缺乏创作者的重视,既远离科幻又远离儿童文学创作,而身份模糊。这都是的国内科幻创作身份尴尬。这些都亟待相关的研究者和媒体共同努力,厘清重要概念,为国内科幻创作一个良好的环境。

注释:

1.转引自《刘慈欣:“一次获奖,并不能改变一切”》 新华每日电讯2版,2015年8月24日.

猜你喜欢
刘慈欣三体科幻
刘慈欣素描头像
当代作家(2023年8期)2023-10-16 01:14:50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科学大众(2021年8期)2021-07-20 07:38:52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 08:36:16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
汉语世界(2015年6期)2015-01-17 07:35:19
科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