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梅[南通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从《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看萧伯纳的戏剧手法
⊙潘雪梅[南通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通226019]
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萧伯纳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重要的戏剧家,被誉为“20世纪的莫里哀”。许多戏剧评论家凭借他所说的话去分析他,并通过其思想分析他的作品。然而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萧伯纳,我们必须在对萧伯纳的戏剧分析中精确地洞察出萧翁的剧作中究竟包含了什么。萧伯纳之所以能在19世纪90年代获得在伦敦戏剧界的地位,并不完全是靠他的思想,而更多的是靠他对戏剧的准确把握。本文通过对《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这一戏剧分析萧伯纳的戏剧创作手法:讨论、辩论和讽刺这三种戏剧手法的运用。
萧伯纳戏剧手法讨论辩论讽刺
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萧伯纳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重要的戏剧家,被誉为“20世纪的莫里哀”。有许多戏剧评论家凭借他所说的话去分析他,并通过其思想分析他的作品。初涉萧伯纳作品的人可以看出萧伯纳是有趣的,深入一点的人觉得萧伯纳是严肃的,更甚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杰出的戏剧人。然而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萧伯纳,我们必须在对萧伯纳的戏剧分析中精确地洞察出萧翁的剧作中究竟包含了什么。戏剧的力量只能依靠剧本本身,即使这个剧作家所说的话足够深刻。《近代英国戏剧》中提到:“从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上说,萧伯纳的戏是极其巧妙的戏法,是些十分出色的作理性判断的作品。”①萧伯纳之所以能在英国戏剧界乃至全世界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并不是全靠他的思想,更多的是因为他对戏剧准确的把握。在萧伯纳五十多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五十二部戏剧,至今能找到的只有二十一部。
从国内已翻译的萧伯纳的戏剧作品来看,其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他敢于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高度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政治斗争,触及社会最本质的问题。他的社会问题剧致力于把剥削阶级的种种丑恶嘴脸暴露在大众面前。但是萧伯纳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不仅于此,在艺术手法上,他也有独特的造诣。萧伯纳曾写道:修辞、讽刺、辩论、悖论、警句、寓言、譬语等都被偶然地重新安排在有序且易懂的情况下,这些都是戏剧最古老,也是最新的艺术。他善于通过人物讨论和讽刺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冲突。
《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是萧伯纳早期戏剧《为清教徒写的三个戏剧》中的一部,萧伯纳在《为清教徒写的三个戏剧》中提到他反对颓废的、庸俗的艺术,主张正直的艺术。他把自己对艺术的态度称为清教徒的态度,表达了他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愤慨。在其他两部《魔鬼的门徒》和《凯撒和克莉奥佩屈拉》中,萧伯纳借历史题材影射社会现实,把深刻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融为一体。在《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中,萧伯纳借讨论和独特的辩证法来阐释现实。
布拉斯庞德上尉是一个现代版的海盗王,漂泊在海上,密谋着对他邪恶的叔叔的复仇。他的叔叔导致了他的母亲被监禁,最后被害死。但是当他把邪恶的叔叔引诱到摩洛哥山,而且准备把他交给一个从不懂宽容的酋长手上时,摩洛哥山来了一位级别更高的酋长,他声称如果英国人在他的地盘上被绑架,英国政府就会要他的项上人头。布拉斯庞德因而被交到了美国海军手里,最后因为他叔叔在法律上的善良的妹妹的求情被放了。自然而然地,这位海盗王就一心要娶他叔叔的妹妹,而且这位女士自己本身就不排斥,但是他们最后和平分手了。
这就是萧伯纳戏剧简单曲调的变化。他所用的方法是什么?一个无声感人的画面会记录一幕幕德国人称之为庸俗,美国人称之为平庸的场景。萧伯纳告诉我们,在一种摩洛哥式的背景下,所有的题材都是取材于坎宁安·格雷厄姆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制定了比如追赶、营救和爱情这些老掉牙的场景,而且还有一些其他有着明确界定的传统因素,而情节是用绝对的易卜生的方式通过讨论和讽刺展开的。
首先是他的戏剧中的讨论艺术,他的讨论艺术受益于易卜生,是在对英国新戏剧的倡导和反思中发展起来的。萧伯纳说:“没有讨论和可供讨论的题目的剧本,就不可能看作是严肃的戏剧。”②他在创造戏剧结构时采用了一种新的剧作技巧,就是:“人物关系(介绍)——冲突场面(展开)——讨论。讨论成了人物和事件的目标,成了戏剧性之所在,在讨论的过程中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在讨论中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③在《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中,萧伯纳就采用了“把戏剧和讨论结合”的创作方法,这部戏剧就是以这样的模式展开的,首先是介绍故事的发生背景及主人公布拉斯庞德的出场:“在高处俯瞰坐落于摩洛哥西海岸摩加多尔的一个港口,有一位传教士在傍晚的凉风中通过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追寻着伏尔泰的步伐……他晒黑了,胡子刮得很干净,这样一个平静的灵魂有着真诚的棕色眼睛。”④这就是人物关系的介绍。随之而来的就是冲突场面,例如当我们听到这样一个发生在西印度群岛的关于犯罪的庸俗的故事时,问题和讨论就随之而来:为什么不从英国派一位律师过来,给出的简单却真实的解释是,如果律师放弃他在伦敦的业务,那么他的社会地位就会与他的价值不相匹配。
萧伯纳大部分戏剧讨论的话题都是比较严肃的,参与讨论的每一方都在争辩不休,据理力争,虽然如此却仍然可以吸引大批的读者和观众,其中一个首要的原因就是他通过辩证法的模式来展开他的讨论。“辩证法”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其最初的含义是“对话、争辩,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种矛盾来求得真理的方法”⑤。萧伯纳出色地继承了费边主义前人们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它运用到戏剧的讨论中。所谓辩证思维,是将世界作为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统一体,认为只有用辩证、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世界、认识事物,才会发现真理,看到事物本质。萧伯纳戏剧创作的目的便是让观众认清事物的真相,让读者和观众受到强烈冲击。
《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的叙述模式没有给出任何体现这部戏剧主题的暗示。在这一点上,我们在这样一部不是简单体现转变的戏剧《武器与人》中偶然发现了转变的方式。根据这个方法,这位英国人和他法律上的妹妹都被现代文明所救,逃离了反面人物海盗的掌控。然而,根据这种模式,布拉斯庞德就是英雄和主角,而布拉斯庞德在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的模式下却不是英雄,他声名狼藉,邋里邋遢。他同样不是反面人物,因为他首先欺骗的人就是他自己。他跟一种拜伦式的英雄是相似的,但是拜伦式英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集优缺点于一身。所有对这部剧的说明都是由戏剧本身阐明的,而且他们暗示的方法就是萧伯纳的辩证法。萧伯纳的“讨论式”戏剧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矛盾,它的任务就是揭示社会矛盾,并尽可能找出解决矛盾的途径。布拉斯庞德的最后转变就是矛盾解决的途径,他一步步堕落至一个衣衫褴褛,替游客保驾护航的人,一个女人竭尽全力打开他的灵魂,最后他转变成现实主义的人。
它是一种常见的批评,且只有一个,尽管不比常见的少,就是萧伯纳的戏剧就像是一种辩论,在《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中最能体现出这一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戏剧冲突并不是与赤裸裸的武装作斗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为了萧伯纳解除武装反叛而佯装的斗争。他从来不用他自己的知识装备他们,而且他也没有把他的费边主义的解决方法强加给戏剧。在具有讽刺意味的《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中体现了不善辞令的反叛者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公正的让人苦恼的失败。
萧伯纳的戏剧和戏剧本身一样是矛盾的。经常有这种心智健全的、明白的、快乐的人。在《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中,霍华德先生给予返还给布拉斯庞德他母亲的遗产,并且西塞莉女士指出作为财产现在每年保持价值150元不变,而不是对霍华德先生来说没有多大价值的东西。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萧伯纳戏剧中的绝大部分是用喜剧中最古老陈旧的主题在关键的最后一幕,布拉斯庞德和西塞莉女士,西塞莉女士告诉布拉斯庞德给伦敦德林克沃特洗澡,有着一头老鼠色的火红的头发的他被咆哮和演出带走了。这或许陈旧而且简单,但这始终是一个新的演变,而且在这轻松的转变里,这不只是重复旧的主题,而是充满了活力。
萧伯纳抑制着戏剧冲突以免它的强度有可能使他妥协的地位站不住脚;他渴望安全,因此他会安排一种无害的绅士的斗争,在戏剧中,虚假的现实主义总是一定会战胜真实的反叛者。在戏剧冲突中随之产生的损失的强度是萧伯纳为掩饰费边主义的社会冲突而要付出的代价。他停止且打破了戏剧动作,废除了戏剧张力,为了使他的现实主义尽可能赢得一些胜利。因为他害怕他戏剧中真正冲突的失败,他把戏剧变成辩论,在其中他的现实主义可以获得成功,因为他害怕,他会不顾一切地得到一个滑稽的保证。
这部戏剧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讽刺手法的独特。萧伯纳不追求莎士比亚戏剧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是以对戏剧本身的阐发来辩证说明。剧中的人物往往围绕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通过独特的讽刺手法来揭露问题所在。《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就是这样一部体现萧伯纳独特戏剧手法的作品,一部在萧伯纳的戏剧分析中不得不选择的独特作品。
首先萧伯纳通过一个无聊的故事提出了一个合乎常理的严肃问题,而这愚蠢无聊的故事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是众多讽刺的基础。
布拉斯庞德的转变是受西塞莉女士的影响。这部三幕剧的最后一页(双方都达成协议的一部分)是萧翁戏剧成就的最好例证之一。它既不是油腔滑调的,也不是沉闷的,不是轻浮的,也不是多愁善感的。对话中有紧张、精炼和真实的结局,到目前为止成为一个荡漾在融合了主题、历史和人物特征的情节中的自主的趋势。布拉斯庞德逼迫西塞莉女士嫁给他,直到她打算同意嫁给他。在那时,他收回了他的求婚。我们推断出布拉斯庞德在控制西塞莉女士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了自我。他说道:“你现在可以为我做的不多,我不知何故会在最后无意说出指挥的秘密。”当布拉斯庞德最后离开时,西塞莉女士说:“太好了,多么好的逃离。”这是让人满意和意味深长的戏剧结局之一。这表明西塞莉女士发现自己从现实到浪漫的逃离完全是正确的。布拉斯庞德的转变几乎造成了他对他救星的背叛,这就是最首要的讽刺。
在其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浪漫与现实,幻想与真实、愚蠢无聊的故事与严峻的事实的反差。这种讽刺渗透着整部作品。例如当人们与族长相抗衡时,我们却发现他们的行为是受英国主义支配的这个简单却重要的事实。剧中的人物像情节一样也具有讽刺意义。即使是美国的首领,从根本上讲也是情节的工具,被当作是战争时期旧世界所有国家中这样一位罕见的民族典范。每一个小人物都具有讽刺意味。哈勒姆,这位邪恶的叔叔却是个法官,是社会的核心支柱,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位法官惩治了布拉斯庞德的无辜的母亲,却判了在当时有罪的德林克沃特无罪,这样的差异立即就显示出哈勒姆的无情冷酷,毫无能力。
在这种戏剧的框架内,浪漫与现实的问题最终是通过暴力的叠加和冲突解决的。在这部戏剧中,讽刺中有讽刺也是萧伯纳对讽刺手法的独特运用。如果布拉斯庞德不认同他作为反派的角色,那么哈勒姆也不会认同他作为英雄的角色。关于对他这个人物最初的讽刺,易卜生曾经也有相似的表述:社会的支柱是一个恶棍。然而哈勒姆并不是反面人物,他只是做他所属的阶级要求他做的事情。至于布拉斯庞德,他就是没有复仇的天使。萧伯纳认为,社会的栋梁和拜伦式的英雄都同样有罪,都应该有负罪感,这就是讽刺中的讽刺。
萧伯纳创作于1899年的《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是他仍处在尝试阶段创作的一部戏剧。萧伯纳由于职业的关系,常常有跟女演员的接触机会,爱兰·黛丽就是其中一位。萧伯纳从始至终都很关心爱兰·黛丽的生活和事业,他的《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中的女主角就是以爱兰·黛丽为原型的。这也是萧伯纳为之写的其中一部戏剧,但是这部剧作却是达到了他能力的最高阶段。
①休·亨特,肯·理查兹,约·泰勒:《近代英国戏剧》,李醒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②George Bernard Shaw:TheQuintessenceofIbsenism,Nabu Press,2011。
③张京:《中国语境下的萧伯纳戏剧及其研究》,云南艺术学院2002年版。
④George Bernard Shaw:Captain Brassbound’s Conversion,1st World Library,2004。
⑤陈修斋:《欧洲哲学史话》,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潘雪梅,南通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诗文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