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悖谬的玄思——多恩的宗教观念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016-07-12 07:28颜丽娟翟朋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名作欣赏 2016年29期
关键词:罪过上饶上帝

⊙颜丽娟翟朋[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超越悖谬的玄思——多恩的宗教观念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颜丽娟翟朋[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在宗教诗歌创作中,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改变宗教信仰的行为在文本中处处留有痕迹,本文将细读文本以探究多恩宗教诗与其改变宗教信仰的关系及影响,主要探讨多恩宗教诗中改变信仰所留下的印记。

约翰·多恩 宗教信仰 宗教诗

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政治斗争远未成熟,因此生产力发展导致的利益纷争就首先表现在新旧宗教教派的更迭上。新的教派发展对于生产力的解放是一件好事,但对于虔信旧教的信徒来说需要面临社会和内心的双重震荡。约翰·多恩身处其间,也不能免俗,不同的是:作为诗人,他有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学者,他有足够的理性;而作为罗马天主教徒以及之后的新教教徒,他的想象力和理性并非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因此阅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更深层的冲突与宁静。

多恩家族是罗马天主教的忠实信徒,但就当时的社会状况而言,这一信仰使其家族陷入了极为糟糕的处境,新教的监视与迫害使多恩家族几乎无法在英国生存,多恩的亲友中不乏出国避祸者,也不乏被迫害致死者。多恩本人在这种宗教迫害中无法正常取得大学学位,之后甚至在国王的过问下必须改变宗教信仰才能出仕于国教教会。这些现实生活的打击使得多恩转向内心向上帝求索答案。当时,阿奎那的神学思想较为流行,阿奎那认为虽然上帝还不能被人的理性所完全理解,但人自身能够认识现实,并依据《圣经》指出人和上帝具有一致性。但是,加尔文与之针锋相对,认为这种看法有损上帝的威严。并且,加尔文认为上帝早已预先选定了获救赎者,与人的功罪无关,人力也无法改变。这两种观念是人与上帝在不同教派的“角力”,要么肯定人的理性,损伤上帝的光辉;要么尊崇上帝的威严,贬低人的价值。

作为富于理性、善于思考的人,多恩不得不思考这两种宗教观念孰是孰非。就发挥个人理性、与上帝对话的层面而言,多恩似乎倾向于支持前者,其诗文中曾多次引用阿奎那的观点。如果遵循加尔文的观点,那么多恩的人生将一无是处,这是多恩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多恩也没有完全屏蔽加尔文学说的影响,似乎他也在走折中路线。在面临改宗这一人生大事时,多恩不可免俗地陷入恐惧疑虑之中,这一状态也呈现在他的诗歌中,如《神学冥想14》①中,他说:

理智,您在我之中的总督,本应保卫我,

却被捕成囚,并被证明为懦弱或不忠实。

于是,多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在不断地向上帝祷告,同时关注上帝之子耶稣的牺牲与复活。

在信上帝者看来,死亡虽然代表此生的结束,但也表示有机会获得救赎洗去原罪,升入天堂,从而站在上帝身边,获得永生的幸福,只不过不同教派方法不同。新教认为,信徒只要信靠耶稣基督就能与上帝沟通,不需要通过任何天使或圣徒。而天主教则认为,人的罪恶极大,无法直接面对上帝,除了基督耶稣作为中保外,还需要加上天使以及众圣徒的代祷。作为信上帝者,多恩渴望成为义人,渴望获得永生的幸福。义人要做的是严格遵守上帝律法,以此获得上帝给予的恩赐,顺利摆脱死亡而升入天堂。如若希望获得上帝的这一恩典,要做到:一敬信上帝,二真诚忏悔。这种忏悔不同于人类的相互祈求,而是精神上的无限臣服与皈依,“是在最高审判者面前战栗不已……对上帝的祈祷,则只能乞求恩典”②。

忏悔是反思自己做出的行为,但是忏悔并不是要人产生思想包袱而踟蹰不前,忏悔是要人对自身的有限性产生深刻理解,为错误担责,并认识到尽管人生只是短暂停留之地,但仍要全力实现它的价值,找寻生命的意义,非此不能实现自我。而进行忏悔是否正确或是否道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忏悔这一行动本身。因为唯有上帝才有拣选的权利,而是否做出这一行动却是由人的自由意志做主的。也正因此,一个人若是想在死后获得上帝的救赎就必须主动向善,忏悔自己的罪。在罗马天主教,忏悔需要经过教会,需要有神父;而在新教,个人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就诗作而言,多恩的宗教诗中出现多次的是新教思维模式,这一特点在多恩改宗前后创作的诗歌中均有出现,如《启应祷告》《神学冥想》等。《启应祷告》一诗中说:“(既然为了承受神恩,/我们的任务有三重:祈祷、忍受和行动)/但是主啊,请听这句祷告:主啊,请解救我们”③,“在死亡的时刻,最后审判日的前夕,请解救我们从那左道邪路上脱离”④!“主啊,当我们祈祷时,请垂听!”⑤在《神学冥想》中多恩写道:“您造就了我,您的作品是否将会朽坏?”⑥“主,让我哀哭片刻,/因为,如果在这些之上,我的罪孽繁衍,/我们到了那里时,再祈求您的无量恩泽/就来不及了”⑦,“上帝,哦!用唯您才有的宝贵的鲜血/和我的泪水,造一股天国的忘川洪波,/把我的罪孽的黑色记忆淹溺在那里边”⑧。在这两组诗中,多恩均直接与上帝对话,向上帝祈求救赎,在《天父上帝赞》⑨中,这种祈求与忏悔更加具体深入。

《天父上帝赞》可分三个部分:首先是从始祖亚当开始追思人类的原罪,第二部分忏悔自身曾犯过的罪孽,最后则再次忏悔过往对上帝犯下的疑虑之罪。层层递进,逐步深究。诗人在第一部分即追问:“您会饶恕那罪过吗?”这里的“您”即指上帝,“那罪过”就是亚当偷食禁果的原罪。亚当因“那罪过”被逐出伊甸园,也因“那罪过”而繁衍子嗣,衍生出包括诗人在内的人类群体。从另一角度看,亚当及其后人也都因“那罪过”而成了罪人。世人皆罪人,“我”也不例外,都面临着上帝的拣选。“我”因而无时无刻不在悔过,但还是时时刻刻处在疑虑之中,表现出来就是不时向上帝发问以便确认罪孽是否被饶恕。第二部分,诗人继续追问:“您会饶恕那罪过吗?”这个罪过就不单单是指亚当流传下来的原罪,因为作为个体的“我”也有自己犯的罪。在诗中,多恩说:“我曾经借它诱劝/别的人去犯罪,且以我的罪为楷模。”多恩在前两部分中强调了“我”曾在一两年中避免犯罪,却又沉浸其中二十多年。在第三部分中,多恩表达了“我”因为亚当和自身的双重罪孽而带来的恐惧。于是“我”祈求:“以您自身起誓,您的儿子在我死前/将一如既往普照,将普照一如此刻”——他祈祷上帝的慈悲能使自己免于领略地狱的黑暗。

多恩的宗教诗显然受到了新教思维方式的影响。他在诗中直接抒发人类以及自身的不足、不完美,并且深感不安甚至恐惧,这种疑虑和恐惧使他不时地向上帝呼告,希望通过这样的忏悔对话,使上帝接受他的悔罪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摆脱罪孽、升入天堂。就像新教观念所认可的一样,多恩勇敢地选择了忏悔,除了向上帝祷告,他还向耶稣祈祷,如《敬神十四行诗》《基督赞,作于最后一次旅德行前》等。组诗《敬神十四行诗》⑩中记述了耶稣的生平,并反复论及上帝之子的牺牲对人的重要意义。他写到耶稣是“不可能犯罪,却必须负担一切罪者,/不可能死,却除死之外别无选择的人”,正是耶稣的死洗刷了人的罪行,这一神圣的生命献祭使多恩获得了生命的力量,超越了对原罪和死亡的恐惧。马丁·路德从保罗《罗马书》中因信称义的观点引申出信徒可以由于信仰上帝而直接成为义人,不再受功德律的支配;信徒可通过自己的信仰与基督建立新的关系;信徒凭借虔诚信仰就可直接获得上帝的恩赐,获得灵魂的拯救,而不必借助于教会的工作以及烦琐的宗教礼仪。多恩对于能否获得拯救的担忧通过上述理念得到解除,他在患病期间写下了诗歌《病中赞颂上帝,我的上帝》①:

既然我就要来到那神圣的殿堂里,

在那里与您的圣徒唱诗班永远相伴,

我就将被造成您的音乐;临来之时,

我在这里,在这门前调理丝弦,

此刻事先考虑,到时该怎样表演。

诗人虽身体有恙,救赎的信念却极为坚定。虔诚而漫长的忏悔,使多恩对于自己灵魂的救赎充满信心,他在病中仍确信上帝与自己同在,他最终能够升入天堂并与圣徒们结伴。多恩这种精神上的救赎得来不易,关于死亡的思考贯穿其人生的不同阶段,最终他确信自己死后将得到上帝的谅宥与拯救。终其一生,多恩已凭借忏悔与诗歌超越了死亡,获得了救赎与新生。

①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①[英]约翰·但恩:《英国玄学诗鼻祖约翰·但恩诗集》,傅浩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第255页,第258页,第259页,第231页,第237页,第239页,第267页,第224页,第265页。

②[英]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江先春、沈弘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1]胡家峦.圣经、大自然与自我——简论17世纪英国宗教[J].国外文学,2000(4).

[2]晏奎.生命的礼赞:多恩“灵魂三部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海伦·加德纳.宗教与文学[M].江先春,沈弘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金丽.圣经与西方文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颜丽娟.改宗与救赎——约翰·多恩宗教诗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颜丽娟,文学硕士,上饶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翟朋,文学博士,上饶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文化。

编辑:赵斌E-mail:948746558@qq.com

上饶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 416)

猜你喜欢
罪过上饶上帝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不会被打败
120秒的“上帝”
行止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在上饶集中营女生分队的日子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
滥用职权罪主观罪过探析
世上几人“不差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