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红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 450001]
论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例
⊙席红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450001]
摘要:文艺评论具有思想引导作用,在新时期文化环境下,文艺评论工作应与时代进步相融合,不断发散思维、开拓思路,使文艺评论更富生命活力。本文以明清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小说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艺术形式和艺术造诣四个角度诠释文艺评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以期对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文艺评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艺术形式艺术造诣新思路明清小说
文艺评论工作是文艺事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文艺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原有的文艺评论方式和方法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必须开拓文艺评论工作的发展新思路,提升文艺评论工作的创新能力是引导大众正确审美的关键。明清小说中有很多大众熟知的名著,譬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在历年的文艺评论中,明清小说的评论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在新时期、新的社会环境下,开辟文艺评论工作发展新思路,丰富文艺评论内容是文艺评论工作的发展方向。本文以明清小说为例,从故事情节评论、人物描写评论、艺术形式评论、艺术造诣评论四个角度诠释文艺评论工作,由此探讨文艺评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具有生命力,才能够吸引读者进行阅读,明清小说故事情节评论主要针对故事情节结构、故事情节内容中所包含的哲理性和艺术性进行评论。
(一)故事情节结构性评论
明清小说在小说故事情节设定中善于将“天人之道”作为叙事结构,以此与现实分离,又贴近现实,形成玄奥的哲理。如《水浒传》中,由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引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和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以呼应“天道”,正是在此基础上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才得以进一步扩展。
(二)故事情节哲理性评论
四大名著流传至今仍被广大学者进行研究,其主要因素之一是小说自身的故事情节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学,并以古论今引导读者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人生。一部经典小说就是浓缩的社会,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似生活在我们身边,如《聊斋志异》被誉为鬼狐传记短篇小说,小说整体形势是谈论鬼、狐、仙、妖,用以表述现实社会关系,阅读《聊斋志异》的任何一个故事,读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人生的爱恨情仇产生深刻的感悟。
(三)故事情节艺术性评论
在明清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蕴含着作者高超的叙事谋略性和技巧性,以表达作品精美的艺术气象。如《水浒传》人物众多,一百零八位主要人物让读者一时间全部掌握,难度很大,因此,作者将《水浒传》人物结构划分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又通过人物事件相互串联,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一个情节带出另一个情节的描写方法,让整篇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叙述性。
人物是小说中的灵魂,人物性格的刻画反映出的是人物的品质、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对小说进行的评论中,人物评论占据较大比例。人物描写方面的评论,以明清小说作品为例,主要体现在人物造型、人物语言和人物性格方面。
(一)人物造型评论
1.人物造型突出人物性格
通过人物造型表达人物性格是明清小说惯用的写作方式,如《三国演义》第三回通过李儒的视角描写吕布,“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这一段对吕布人物造型的点评没有直接用人物特写加以绘述,而是通过李儒眼中的吕布描述出“人中吕布”这一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为“犬子”的特点,同时吕布在丁原身后怒目而视,一方面体现出吕布的威猛形象,另一方面还为吕布弑杀丁原,投靠董卓这一“三姓家奴”埋下伏笔。
2.人物造型符合社会生活
在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社会生活不可分割,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描写武大郎这一人物造型,为突出其“三寸丁谷树皮”这一特点,作者将其与武松做对比,武松身长八尺,武大郎身长不满五尺,武松相貌堂堂,武大郎面目丑陋,武松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武大郎头脑可笑,由此武大郎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了“矮、丑、呆”的形象。武大郎这一人物造型设计,为潘金莲移情别恋并毒死亲夫埋下伏笔。文艺作品人物造型与人物所处社会层次息息相关,明清小说中故事情节是一种社会形态的体现。
(二)人物语言评论
人物语言是人物性格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在文艺作品中,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如《红楼梦》中,当贾母询问林黛玉读什么书时,林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但下文宝玉再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上述这些可以看出林黛玉这一人物对话的语言看似矛盾,却正是体现林黛玉这一人物进入贾府之后“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心态的表露。因为在贾府中,她是一个外来人,所以要处处谦让、谨慎小心,只因为之前听到贾母说姊妹们“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而她不能做出头鸟,超越了她们。
(三)人物性格评论
人物性格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关键,《红楼梦》中黛玉这一人物性格表达出其在贾府寄人篱下、纤弱孤立,给读者一种冷傲却又让人怜惜的感觉,她与宝玉私下的恋情,得不到婚姻的肯定,以葬花表达葬爱,最终以身殉情。在第二十八回,宝玉听了黛玉的《葬花吟》,竟然恸倒在山坡上,足以说明他已深刻认识到他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是无法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个心灵互通的年轻人只能在悲伤中将爱埋葬,由此,可看出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位主人公的性格都存在着悲剧性。很多读者都认为黛玉是悲观主义者,而宝玉是理想主义者,然而黛玉与宝玉的爱情都是悲剧的结局,所以,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人物性格注定了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艺术形式是一种真实与虚幻的结合、写实与艺术的升华,明清小说的艺术形式符合时代精神和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对其评论主要从小说的虚拟构造性、古典美学真实性和奇正理论三个方面进行。
(一)虚拟构造性的评论
明清时期,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受佛教、道教影响较大,在现实生活中倾向于有神论,因此,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大多具有一些神话色彩,作者也往往通过虚拟臆造出玄幻的故事情节表达出对社会的认知。如《聊斋志异》中充斥着鬼怪传说,给读者亦真亦幻的感觉,作者用鬼狐传说去诠释世间的人事,鬼怪故事与人世之情相结合,虚拟构造、荒诞不经却又蕴含着人生的真谛。
(二)古典美学真实性的评论
明清小说美学的真实性,主要指的是把小说与史著紧密结合,在现实的基础上升华生活,从而将生活艺术化和唯美化。如《三国演义》是一部据实臆造的作品,故事以史实为依据,融入人物情感与人物性格的描写,将历史的必然性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突出古典美学的真实性。《三国演义》被很多读者误认为是正史,而实际上其故事的虚拟性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极大,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誉为古今第一奇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第三十七回,刘备初到草庐不见卧龙情绪低落回去时,回望隆中景物,突然有一种景物清净异常的感觉,因而认定此处必有贤人,接下来才引出三顾茅庐的经典典故。这一段作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正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刘备在极其落魄的情况下最终能够实现三足鼎立因而必有贤臣辅佐”一说进行的升华。
(三)奇正理论的评论
奇正理论的评论是对文艺作品中的奇异构思进行点评,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吸引读者的眼球。如《西游记》第三回,孙悟空龙宫借宝,在试了众多兵器后均无应手,龙王提出了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在这一情节中,定海神针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重量,已经超乎了任何人可以接受的范围,似乎孙悟空以此作为兵器是天方夜谭,然而孙悟空却有将其变小的本事。作者将大禹治水留下定海的铁棒引入小说中,并化身为孙悟空得心应手的兵器确实是一种奇特的构思,这一设计让读者称奇的同时又感觉有理可依。
艺术造诣是指文艺作品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时代的创造力和历史的传承力,如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流芳百世是因为其给我们后人所留下的财富在艺术造诣上表现出作者的文艺作风,是一种具有思想性的社会批判,是历史发展的印证。明清小说的艺术造诣主要表现在小说风韵气度、诗情画意和文笔精妙三个方面。
(一)风韵气度的评论
风韵气度是形容人物气质和神情的词语,其运用在文艺作品中,体现了文艺作品的神韵与气势。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刘备、关羽、张飞大战吕布,通常古时小说两军对战,战场礼仪,双方大将一对一单挑,胜利一方会提高军士气势,而失败一方军士气势下降,三个人战一个人,本是胜之不武,但是刘、关、张三人合力战吕布的描写,既表达出刘、关、张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兄弟之情,同时也突出吕布这一人物的骁勇善战。
(二)诗情画意的评论
明清小说传承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诗歌体,在作品中作者用诗歌体表达个人观点。《水浒传》中每一回结束后作者都会用诗歌体的形式做总结,同时引出下回内容,如在《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结尾写道:“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总结了第二回鲁智深嫉恶如仇,因镇关西强媒硬保,强娶流落女子,大开杀戒,杀死郑屠夫,从此走上落草为寇的道路。再如《红楼梦》第一回,描写甄士隐梦入太虚幻境,见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将读者引入甄士隐的梦幻之中,一方面表现出太虚幻境的玄幻图画,另一方面表达出当你把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幻的东西来看待时,那虚假的东西甚至比真实的东西显得更真实,极富哲理,耐人深思。
(三)文笔精妙的评论
在明清小说中,文艺作品的文笔精妙体现在人物刻画的鲜活性和生动性,故事情节的跌宕性和连续性。
1.人物刻画的鲜活性的生动性
在明清小说中,人物的栩栩如生、场景的变幻莫测是艺术形象的体现,如《西游记》第三回,孙悟空睡梦大闹阎罗殿,抹去生死簿上的姓名,跳出生死的轮回。这一段描写孙悟空打破人世界限,作者富有想象力地刻画了孙悟空这一人物的鲜活性,其叛逆的个性和上天入地的本领让读者所喜爱。再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武松在得知其大哥暴亡后找何九询问实情,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我若伤了你,不是好汉,倘若有半句儿差,我这口刀,立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个透明的窟窿。”由此可以看出武松这个人嫉恶如仇、有仇必报的性格,因此,武松这一人物是“其眼中不容一粒沙”,生动地刻画出武松英雄好汉的形象。
2.故事情节的跌宕性和连续性
故事情节的跌宕性和连续性能够让读者全身心地融入文艺作品中,如《西游记》是以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中心,每一回的故事都具有独立性,故事中不仅有师徒四人打怪过关的经常性环节,师徒四人之间性格上的迥异与思想上的矛盾更是让故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再如《水浒传》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穿插以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情节串联另一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一百单八将的个人经历又各具独立性,同时又通过“义”字汇聚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英雄识英雄,聚义梁山泊”这一主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认识、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新时期的文艺评论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明清小说作为白话文小说的先河,在大众阅读中占有较多受众,本文从明清经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中挖掘故事情节、人物特点、文笔写法、艺术形式、艺术造诣等,以全面的视角、全新的思路去探讨和研究明清小说对于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艾斐.文艺评论的作用及其实现方式[J].创作与评论,2013(2).
[2]樊丽红.坚守文艺评论的良知——当前文艺评论的问题与思考[J].前进,2011(10).
[3]刘云春.论历史叙事及其对明清小说的影响[J].当代文坛,2013(1).
[4]王海萍.明清小说中的缘意识[J].才智,2014(2).
[5]王同书.吴圣昔的明清小说研究和《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J].明清小说研究,2011(1).
[6]潘文东.明清小说批评与《小说神髓》的叙事技巧[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7]陈才训.文章学视野下的明清小说评点[J].求是学刊,2010(2).
[8]陈玉强.“奇”与明清小说批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9]刘仓.《〈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资料,2008(1).
[10]秦川.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与和谐文化[J].明清小说研究,2009(4).
作者:席红霞,硕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