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题壁诗艺术成就探析

2016-07-12 08:37刘师嘉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名作欣赏 2016年6期
关键词:用典王安石意象

⊙刘师嘉[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王安石题壁诗艺术成就探析

⊙刘师嘉[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始于汉,兴于唐,尤以宋代为最。王安石作为北宋诗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留下四十多首题壁诗,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本文大致以王安石闲居金陵为界限,分前后两个时期重点探析了王安石题壁诗诗风的转换,以及其诗长于议论、善于用典、精工深婉、禅意盎然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王安石题壁诗艺术成就

题壁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所谓题壁诗,是指中国古代题写于墙壁、屋壁、亭壁、殿壁、寺观壁、驿站壁等载体上的诗歌。把灵犀突至、诗兴突发时当场构思出来的诗句书写于墙壁之上,是古代文人墨客一种流行的风习,每至园林客舍、酒楼茶肆以及名胜之地,他们往往会即兴作诗并索笔书于壁上,以此留念。题壁诗产生于汉,盛行于唐,宋代更是题壁诗鼎盛的时期。然而长期以来,诸家学者对题壁诗的研究似乎陷入到一个单一循环的境况中,即皆是将其作为一种书面文学的传播方式加以考证,论述了题壁诗作为一种文学传播方式的内涵与意义。本文尝试另辟蹊径,从单个诗人的特殊情况研究入手,就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题壁诗详加论述,通过解读这些题壁诗的艺术成就,加深对王安石前后诗风变换的理解。

本文以南宋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为蓝本,文中所选取的题壁诗皆合乎以下条件:首先,诗题标明题壁;其次,从诗的内容或相关资料可以证明出它是题壁的,若仅作“题xx”,则不能轻易判断为题壁诗而贸然收录。综合以上条件,笔者认为现存王安石的题壁诗总数约四十六首。纵观王安石的四十六首题壁诗,古诗、律诗各体俱工,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云:“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可见王安石前后诗风转变的界限分明,本文也大致以王安石闲居金陵为界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来探究其题壁诗,从中可以看出其前后的创作也呈现出两种迥异的艺术风格。

王安石前期的题壁诗创作主要以政论诗和咏怀诗为主。早年的王安石深具杜甫的用世之情,他宦游大江南北,长期担任地方官,怀有满腔的政治热忱和强烈的进取之心,因而写了许多关怀现实、抒发襟怀的题壁诗篇。

(一)以议论为诗王安石作诗,喜爱发挥议论,偏重抒写个人情怀,咏史不落前人窠臼,开启了宋代江西派“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先声,这在王安石早期的题壁诗中也有体现。如早在仁宗皇三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所作《题汤泉壁示诸子有欲闲之意》:“吟哦一水上,披写众峰间。偶运非彭泽,留名比岘山。君才今稷,家行古原颜。平世虽多士,安能易地闲。”诗人借言不同于陶渊明之不遇抒发议论,将一个执着于世事的政治家要争、要勤,希望流芳百世的远大抱负展现得一览无余。王诗的议论大都能够运用得恰如其劳,且不排斥诗歌的形象性,如作于皇五年的《叠题乌江亭》,虽然也以议论为主,但兼有叙事描写与感情的色彩。末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就不仅仅是运用形象的描述来抒发议论,而是形成诗化的议论,这恰能更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对历史的独特看法和卓越见识。诗人的这些题壁诗议论精警,充满激情,也表现出“介甫词完气健,饶有远势”的艺术特色。

(二)用典精当王安石早期创作的诗歌题材决定了其题壁诗的用典的独特性,从其前期题壁诗的用典源流来看,大多源自于史书和前人的诗文。如《题朱郎中白都庄》中的“明时须共理,此兴在他年。”《汉书·循吏传》:“孝宣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声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惟良两千石乎?’”此处借用《汉书》典故称赞朱郎中治政有方,政平民安。再如作于嘉三年的《题南康晏使君望云亭》“疾呼急索初不闻”一句,借鉴杜甫《兵车行》“县官急索租”“欲斫比邻成二老”一句,则化用杜诗“一昨陪杖锡,卜邻南山幽”“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可谓无一字无来处。又如《书任村马铺》结尾“尔来百口皆年少,归与何人共此悲”一句,感世事之沧桑变换,难与人倾诉衷肠,与韩愈《过始兴》“忆昨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目前百口还相逐,旧事无人可共论”感慨相类。但此二句虽出语平易,然其中含不尽悲凉之意,正所谓“语不深而悲动左右”。

可以看出,王安石用典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落窠臼,用典广泛且多有创新,常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把典故藏在诗中而不露痕迹,达到了用典的最高境界。

黄庭坚云:“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的确如此,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后,诗风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他更加注重艺术推敲,讲究修辞技巧,重视诗的韵味。

(一)精工深婉叶梦得《石林诗话》:“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王安石晚年诗风一转,变为含蓄深沉,深婉不迫,寓悲壮于闲淡之中。如《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六言诗比七绝更难工,艺术概括力更强,但王安石这首六言题壁诗却极尽其妙,写得清丽空灵。诗中细致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注重色彩,风格妩媚,全诗意蕴深广,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曰:“绝代销魂,荆公诗当以此二首压卷。”

当然,王安石题壁诗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得完美的远不仅是六言诗,其晚年所作五七言绝句,意象之经营,语言之运用,也同样达到了深精华妙、炉火纯青的境界。王安石晚期绝句以灵活多样的并置式的意象组合为主要经营方式,其中上下句的意象并置,如《题何氏宅园亭》“荷叶参差卷,柳花次第开”两句,分别以“荷叶”和“柳花”为中心意象,一“卷”一“开”,既透着一种生趣,又呈现着时序的变迁。而《题齐安壁》:“日净山如染,风喧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诗中“日”与“山”、“风”与“草”等意象的并置,及其以雪喻梅、以云喻麦的暗喻手法,使自然生动而富有灵性。每一句诗渲染一幅画面,明丽阳光照耀下的山色如染,微风吹拂下的春草弥漫着芳香,残留的梅花犹如点点白雪,麦浪翻起宛若绿云满川。四幅图景似乎各自独立,但组合在一起便共同描绘出一派绚丽的春姿,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诗人通过美妙而丰富的审美联想来完成的意象组合,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从而描绘出一片饶有生趣的场面。

(二)又禅入诗据《宋朝事实类苑》载,王安石晚年生活除“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之外,还“嗜读佛书”,潜心研究佛法,与佛教禅宗结下深缘,创作了大量饶有禅趣的题壁诗。

王安石的禅趣题壁诗,大都禅意深远,既思路通透,又辨理精深,具有即事言佛、启人心智的特点。如其《书八功德水庵》:“幽独若可厌,真实为可喜。见山不碍目,闻水不逆耳。愉然无所为,自得而已矣。”佛禅认为,自我应当是一个常恒不变的实体,众生无我,诸行无常。这首诗在构思上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入手,不用禅典,不加修饰,重在突出“平常心是道”的直觉顿悟。再如《题友人壁》“茆檐前后久松萝,百里乘闲向此过。间水绕田山影转,野林留日鸟声和”四句,诗人所写之景皆是用直觉去体悟,这与禅宗静观、默想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联系,充满了动静相生、虚实相映的禅意,达到了“以物观物、物我冥和”的超凡境界,看似恬淡,其实深远。

而且,王安石的禅诗多文字浅白晓畅,诗境恬淡明静,给人以禅味澄澈却又悠然自得的亲切感受。如其《题半山寺壁二首》其一:“我行天即雨,我止雨还住。雨岂为我行,邂逅与相遇。”前两句叙事明白如话,饶有情趣。后两句说理就事而论,一睹即明。其中蕴含着“因缘和合”“万事皆有定数”的佛性之说,在寥寥二十字的小诗中显得自然熨帖、浑若天成。再如《题半山寺壁二首》其二:“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前两句说众生之事已寓说佛性之理,后两句在此基础上说众生与佛的共同性关系更是简洁透彻。王安石以一介士大夫之身,以浅俗之语来表现玄妙深奥的佛学禅理,自觉地追求一种通俗、自由的诗歌风格,从中恰能折射出他对于禅理的参透,比之一般僧人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题诗于壁是诗人显示自身价值、吟玩情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不仅使诗歌获得了传播的媒介与渠道,而且因其有一定的延续性、历时性,故也有相应的保存价值,其传播范围与传播对象亦颇为广泛,继而广为大众所接受。王安石的题壁诗,随情而生,率性而题,并以其长于议论、善于用典、精工深婉、禅意盎然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王安石撰,李璧注,高克勤点校.王荆文公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姚涛.王安石诗歌用典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倪宝祥.略论王安石的佛诗[J].文学遗产,2000(3).

[4]莫励锋.论王荆公体[J].南京大学学报,1994(1).

[5]杜松柏.贾岛题壁诗简论[J].广西社会科学,1994(1).

[6]赵建梅.王安石晚期绝句的意象特色[J].辽宁大学学报,1996(1).

作者:刘师嘉,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用典王安石意象
抚远意象等
北陂杏花
梅花
意象、形神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用典犹如用比兴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