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颖坤[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8]
混杂与协商:“间质空间”视域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 张颖坤[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8]
霍米·巴巴认为,后殖民文化是一个“混杂体”,差异文化在一个交叉位置“间质空间”发生冲突、交融和相互趋同。少数族群的身份和归属需要经过不断的“间性协商”,重新铸造自己的身份认同甚至一种赖以繁衍的混杂文化。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拉尔夫一家人身处中美文化交汇空间,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以及最终结束流放状态、重构双重混杂文化身份的过程。
《典型的美国佬》 间质空间 混杂 文化身份 认同
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的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是当代美国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娱乐周刊》评价这部小说是“一部无法拒绝的小说……充满悬念,令人吃惊,感人肺腑,同时却又从未失去其极具穿透力的喜剧风格”。《洛杉矶时报》评论:“杰西·任所做的绝不仅仅是讲述一个移民的故事……她做得更多,也做得更为出色。”任碧莲1955年出生于纽约市,是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来自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家庭,又有美国文化的生活经历,其生存空间是多重文化的交汇空间。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她并非来自前殖民地,但由于其写作在跨语言、跨文化的意义上具备了后殖民文学的主要特征,因此也被纳入了后殖民文学研究的视野中。任碧莲认准了少数族裔属性的流变。对她来说,少数族裔是重要的,处于她写作的中心地位,但它的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小说生动讲述了拉尔夫一家人克服重重困难和挫折接受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最终融入美国社会,实现美国梦的故事。小说反映了生活在美国与中国两种文化交汇空间的第一代移民知识分子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以及最终结束流放状态、重构双重混杂文化身份的历程。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家霍米·巴巴认为,后殖民社会是由不同民族背景和社会经历的族群构成的杂交体,不同的文化群体和族群共居一个混杂的多民族空间。巴巴在对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关系做了充分的考察之后,提出了“间质空间”的概念。“间质空间”是指文化之间发生冲突、交融和相互趋同的交叉位置。在这一空间里,不同种族、阶级、性别和文化传统之间进行跨差异的文化“间性协商”,在双方的对抗与交往中不断变化,最后产生对文化差异的相互默认。①生活在这一空间的人因地域的“移位”、文化的“错位”而处于边缘生存的状态,“流放”就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他们往往产生归属上的失落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漂泊无根、无处安身使他们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希望找到心灵的依托,身份得到认同。②“流放”使移民的生存状态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多元性和混杂性。这种生存状态是任碧莲笔下主人公生存状态的一个特征。“流放”的地域、心理和文化意义在小说中是混合在一起的,成为小说表现的重要主题。
主人公拉尔夫离开故土来到美国读研究生课程,给自己定了拿博士学位的目标以及修德、为家争光、不与姑娘有任何瓜葛的附加目标。“初到美国,他对帝国大厦感到肃然敬畏。”“这里的东西充满了汽油味。没有一样东西是用竹子做的。”③“他开始对美国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他仍然孤独,但这只是一层迷雾,独处的时候,冷锋热锋汇聚一处,有一种很容易被渗透的感觉。”拉尔夫初到美国,有一种身处异国他乡的陌生感和面对异域文化的隔膜感。在小说中,拉尔夫被塑造成一个处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冲突中的男性,他对周围事情的反应恰恰是他内心中不同文化争执冲突的表现。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使他有机会认识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国民党倒台后,拉尔夫在美国没有合法身份,“没有工作,没有家庭,没有签证”,但是“他拒绝加入美国籍。他把拇指搁在鼻端,对意在帮助他的救济法表示了蔑视,好像在声称他的家就在中国,中国就是他的家”。他期待着做博士论文,但导师平克斯却认为“在中国,一切都要通过后门”,“你现在是在美国,如果你想说谎,想到处偷偷摸摸,那么你应该回到中国去”。拉尔夫感到“精疲力竭。抬眼望未来,他看不到未来。他失去了家,失去了是家的地方。家!还有家里的生活”。无家可归,处处无家,这是流放者的悲哀。
拉尔夫某天在公园里偶遇他的姐姐特蕾莎。特蕾莎的好友海伦凭着家中的一大笔资产和几个关系来到美国。她们“一半为自由和旅游而感到眩晕,一半感到害怕、孤独和焦虑,同时还有点烦躁”。海伦嫁给了拉尔夫,“她的生
活抱负就是永远呆在家里。美国人一般好动,而中国人好静。动是一种堕落,一种流放”。“她培养出一种对美国杂志和美国报纸的爱好。”她开始听收音机,看杂志广告,打桥牌,喜欢了解美国人的家庭生活。“她确实已跨越了一个狂暴而漆黑的海洋。现在是她尽量习惯这种流放生活的时候了。”当“流放”被作为一种复合状态表现出来时,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文化流放,也就是文化归属上的失落和自我民族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如爱德华·萨义德所说,是一种文化上的“错位”与“移置”。“流放”既是一种现实的状态,也是一种隐喻的状态。在小说中,海伦自幼在儒家的三从四德传统文化的教导中长大。来到美国,她的生存空间发生了“位移”,或者说她的“身体空间”被流放了。随之而来的是她不得不面对心理和精神上的“错位”感,美国文化使她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们搬到了一座年久失修没有电梯的公寓里。“我们不是那种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的人”,但是他们的房屋管理人彼得似乎认为他们就是这种人。后来,“典型的彼得”变成了“典型的美国佬”,变成了典型的美国佬这个,典型的美国佬那个。“典型的美国佬不好”,“典型的美国佬不知如何行事”,“典型的美国佬就是想做万物的中心”,“典型的美国佬没有道德”,“典型的美国佬使用蛮力”。这种戏谑和嘲讽的文化抵抗策略使他们采取了一种疏离的视角,他们并不认同自己的美国文化身份。特蕾莎努力学习,准备上医学院,并且拿到了州立大学的奖学金,因担心拉尔夫有心理压力谎称奖学金取消了。拉尔夫因特蕾莎奖学金取消而暗自高兴,认为“他从睡椅上站起来是另外一种奇迹,他自己的奇迹,和社会紧紧连在一起,他想象着和更为雄伟的力量联结在一起”。他变成了一个“想象家”。拉尔夫在面对格罗弗这个白手起家投机发财的暴发户时,虽然认为“典型的美国佬真浪费”,但还是想入非非,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毕业典礼那天,拉尔夫仍在聆听着每一个句子里的每一个单词,就好像是冰块编钟的晶状音符。他,拉尔夫·张,现在是张博士!”
“拉尔夫落脚已经九年了。特蕾莎已经开始了医学实习。他们已经从永久居民变成了公民。他们都有英语思维。尽管中国成分是他们更自然的部分,但是中国成分和美国成分两者对他们已经不可或缺。”在身份的建构中,霍米·巴巴推崇一种“双重身份”的策略。身份是通过差异的、不对等的认同结构形成的,而正是通过这些疆界,我们的社会关系被阐发、被建立。身份问题就是去建构一套或者一系列身份,而不是死死定位于某一种身份。身份的协商具有重复性,有时候需要连续地重复,不断地修订和重新定位,没有哪次重复与前面的是一样的。④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过去说典型的美国佬是饭桶吗?这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是饭桶。”“家庭成员意味着不许脱离”,“我们是一家”,“我们应该有名字。中国的美国佬,简称张家佬”。霍米·巴巴认为,一种有倾向性的、自我批评的笑话或者戏谑,或许可以成为一种能够使社群存活的文化抵抗策略。笑话的主体与其说是一个人倒不如说是一个“匿名”的发声过程或发声装置——一个集体人。笑话的目的就是复苏僵化的、被限制的少数身份族文化的形象,它为少数族群提供一种对抗模式,也能调节来自“外部”的侮辱和污蔑。笑话的演现是一种社区共同的认同模式,它显示出的矛盾会搅扰那些建立起文化疆界的定位和权威,而参与这种“集体人”就是去抵制社群经验的同质性,进而发展出自己的认同和身份。⑤
“看上去有人百分之百的美国化了”,“我想我们同意孩子们将要成为‘美国人’”,“除了买辆车,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使孩子美国化”!但是即使如此,他们仍然受到歧视。“有一次,他们去观看一场实际比赛,人们谩骂他们,让他们回到洗衣店去。他们发过来像记分牌一样无动于衷。后来他们说内心在争气。不管如何,他们更喜欢在家里观看。”频繁流动的“位移”引发了位移者和接纳者的焦虑。由于少数族群那种寄人篱下的状态,他们的身份被擦抹,声音被消弭,居于夹缝之中,从来就未能成为完整的公民,只享有部分性公民的身份资格,没有真正被容纳进空间之内。
特蕾莎拿出自己的积蓄做了抵押支付,又在实习之余在急诊室里兼职,为家人买了一座“错层式,还附有一间车库”的房子。“令他们既感到吃惊又感到高兴的是,他们发现,他们从前的生活在无知的泥泞里陷得越深,他们现在的生活似乎弹跳得就越高。这种生活光彩灿烂,充满了真理和新发现!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座天堂!每一个梦想在朦胧之中都成了现实。”格罗弗向拉尔夫隐瞒炸鸡店地基不稳的真相,诱骗拉尔夫中了自己的圈套,尽管特蕾莎提醒拉尔夫“那个人是个说谎大王又是个骗子手”,尽管海伦提醒他“听上去好得不像是真的”,尽管拉尔夫已得到了终身教职,这些都没能阻止他成为“最为狂热的皈依者”。“自由和正义替代了一切!美国真了不起。他将自己估算在整个人口的前百分之二十里,属于事业型。他觉得自己的思路越来越开阔。”他在墙上贴满了灵感语录:“一切财富均来自思想。能够想到的就能够做到。不要等船驶过来,自己游过去。近牧群者成牛。你们知道在这个国家什么最重要吗?钱。在这个国家,你有钱,你什么事都能做。你没钱,你就不中用。你是中国佬!就是这么简单。”美国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和金钱崇拜已上升为拉尔夫人生的第
一要义,拉尔夫成功地打造了“拉尔夫鸡宫”;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地基下陷,鸡店面临关闭。他们必须要想办法,找一条出路。“拉尔夫将书房里的所有标语都取了下来,代之而起的是一张新标语:Bai lian cheng gang(百炼成钢)。裂缝越来越大。招牌成了:拉尔夫鸡吕。看到这,拉尔夫耸了耸肩,‘至少这还有点样子。’这是他新实用主义的一部分。”此时,中国传统文化信念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混杂在一起,这是一种双重的文化选择。霍米·巴巴强调一种双重的和位移的文化选择,认为“双重的和位移的”选择结构是主体的一种叙事,它占据着居间的空间,做出最初的选择然后实施其重复性的、修订式的双重性。⑥选择边缘,敢于居住在一种罅隙性空间,敢于居于正统的、传统的等级制文化之外,这样才能够在混杂与协商中发现能动性,在暧昧的罅隙中找到新的文化动力。
最后拉尔夫的鸡店关闭。“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像竹子一样,弯曲了,但是没有折断。他们一致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拥有对方,拥有孩子——一个人人都会羡慕的家庭。现在,我们真的美国化了。”他们生活在混杂文化的环境中,这种文化的混杂已经注入到他们的血液中。他们将“死灰复燃”,“东山再起”。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移民和少数族没有多少选择,他们只能居住在一个“文化之间”的世界,于矛盾和冲突的传统中创造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既是此又是彼,深陷于文化翻译的动荡而痛苦的过程之中。但正是这种生发性的文化转换,为这些移民赢得了宝贵的后殖民视角,将他们置于一种间质空间,为他们开辟出一片批判性思考的新天地。在拉尔夫破产之后,特蕾莎选择回归家庭。“在许多方面,她已经美国化了,但在这方面,她仍是个中国人——全家前进时,她和他们齐步走。团圆,这是中国人的理想。她的流放已经结束。”拉尔夫得知海伦和格罗弗的暧昧关系后开车误撞了特蕾莎,在特蕾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之后,“他感到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幸运感”,他终于认识到“他不是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人。一个人就是他自己限度的总和,自由只不过是使他看清了自己的限度所在。美国根本就不是美国。尽管他领悟了此种凄凉的道理,但在这冬天最冷的一天里,他仍回想起夏天最热的那一天他亲眼目睹的情形。然而,拉尔夫还是把手臂高高地举在漫天的雪中,想起他连特蕾莎有一件游泳衣都不知道。一件橙黄色的!老赵的是灰色的,一种更加可以预料的选择”。正是在文化协商或转换差异的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才变得清晰可辨。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并不是要保存文化的整一性或连贯性,这种能动性的认同模式是开放式的。这些关于身份和归属的问题总是需要不断地协商和被质疑,而非屈从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制性规定。
《典型的美国佬》中的少数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居住于一个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世界,于矛盾和冲突的传统中重新铸造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或者无奈或者心甘情愿地进入文化转换和文化翻译的过程之中,试图在这种语境中存活,希望生长出一种新的认同,甚至一种赖以繁衍的混杂文化。《出版家周刊》的评论可能是对这一群体心态的最好写照:“这是每个具有双重种族和文化继承的美国人的体验。你感到要成为一个美国人,就不得不丢掉你的中国文化,但是如果你这样做了,就永远地都保持不了心理平衡。”后殖民社会中文化的场域在哪里?任碧莲从一种少数族群的、流放者的、移民的视角给出了答案:真正的新文化居于不同文明接触的边缘地带和疆界处。在那里,一种富有新意的混杂身份正在被熔铸成形。最真的眼睛现在也许属于移民的双重视界。
①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②何新敏:《“间质空间”阈限下的文化身份认同》,《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第4期。
③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佬》,王光林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文中有关该小说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④⑥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4页,第96页。
⑤HomiBhabha,OnCulturalChoice,inM.Garber,B. Hanssen and R.Walkowitz,eds.,The Turn to Ethics,New York:Routledge,2000:193-196.
[1]何新敏.“间质空间”阈限下的文化身份认同[J].山东外语教学,2014(4).
[2]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佬[M].王光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HomiBhabha,OnCulturalChoice,inM.Garber,B. Hanssen and R.Walkowitz,eds.,The Turn to Ethics,New York:Routledge,2000.
作者:张颖坤,硕士,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编辑:赵斌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