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丽荣[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030031]
唐传奇发轫期女性形象探析
⊙ 陈丽荣[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030031]
唐传奇发轫期作品不多,但其中的女性形象却已绽放异彩,具有独特性。在她们身上,折射出唐代开放的女性观和文人狎妓的社会风气,更显出唐代女性的女性美和文学语言美,为后世唐传奇女性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唐传奇 发轫期 女性形象
初唐和盛唐时期,唐传奇正处于发轫期,较之魏晋六朝的小说有较大发展,文人墨客在六朝志人志怪的基础上,开始了“有意为小说”的文学创作。但此时,文人创作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还不够成熟,只能说是从六朝志人志怪小说到唐传奇的过渡阶段,“存在志怪与传奇兼收并蓄的现象”①,这一时期的传奇作品并不多,只有三篇: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的《游仙窟》。与魏晋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相比,这些作品中都有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借助动作、语言、外貌、思想等描写,显得更加真实、活灵活现。而这种进步,在女性形象上十分突出。
1.极具人性的狐女
如《古镜记》中婢女鹦鹉本是千年老狐狸所化,她善良未加害过人,且追求人的生活。她说:“但久为人形,羞复故体。愿缄于匣,许尽醉而终。”面对即将结束的生命,她没有哀切悲怨,而是“惟希数刻之命,以尽一生之欢耳”。她看透生死,“生虽可乐,死必不伤。何为眷恋,守此一方!”在生命的尽头,她要抛却一切烦恼,享受极致的人生——酒醉而终。面对使她走向生命尽头的人类也没有仇视或报复之心,酒醉之后“奋衣起舞而歌”,歌罢,拜别众人化狸而死。与以往作品塑造的妖艳狠辣、到处害人、临死会拼命做最后一击的狐妖相比,这里没有惊心动魄,没有狼藉惨烈,只有让人同情,悲叹落泪,犹如一个善良、柔弱却坚强的人类女子。作品借助语言和动作,为读者塑造了一位与之前狐妖截然不同的新型狐妖形象,对后世文学中此类形象产生巨大影响。
2.聪明机智的人妻
《补江总白猿传》讲述的是欧阳询父欧阳纥失妻获猿子的故事,有杜撰怪事、诋毁欧阳询的成分在其中,被鲁迅先生认为“假小说以施污蔑之风”②。作品中欧阳纥和白猿的描写都很生动,性格鲜明。不过,作品中一位女性出场虽不多,但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就是欧阳纥的妻子。这位女子在作品中除了美貌绝伦外,她的冷静、理智也显示出此女的独特性:被白猿抓走后,她时刻没有忘记丈夫,在看到历尽千辛万苦找她而来的丈夫时,病中的这位女子没有哭泣,也没有吵闹着要离开,却镇定如指挥战场的将军,没有言语,只有一个动作细节:“回眸一睇!即疾挥手令去。”作品借其他被白猿抓去的妇人之口道出原因:“此神物所居,力能杀人,虽百夫操兵,不能制也。幸其未返,宜速避之。”设若此女只有小儿女情态,与丈夫久别重逢后痛哭诉苦,忘记所处之地的危险性,欧阳纥没能及时离开,最后的代价就是丈夫身死,自己继续被妖物蹂躏。正因为敏锐地意识到事情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此女才以如此冷静的方式对待丈夫。最终,在欧阳纥的配合下,白猿身死,众女获救。抛开作者对欧阳询进行攻击的目的,可以说,没有此女的冷静睿智,这篇小说的结局会是悲惨凄凉的。
3.恃才开放的闺秀
发轫期的唐传奇,虽然只有三篇,但对当时唐代的一些文化现象也有所反映。
1.唐代开放的女性观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唐人风气开放,思想解放,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开放时期之一,唐代妇女受到普遍关注,人们
对于女子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个时代,无论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还是女性的自我认知,都达到一个前代无法比拟的高度。唐传奇初期的几篇作品就映射出了这种鲜明的女性观。
如《补江总白猿传》中的欧阳纥妻子被白猿劫并怀有身孕,可算作是不贞不洁之妇。如果在其他封建王朝,等待她的必定是封建礼教的严厉惩处,甚至失去性命,但在作品中贵为大将军的欧阳纥不介意其失贞之身,重新接受了她和她腹中的孩子。作品中丝毫看不到对她的诋毁,正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违礼失贞女性的包容。
而《游仙窟》中五嫂身上则初步展露出后来传奇小说女性形象上常出现的女性独立意识,即她说:“何由叵耐!女婿是妇家狗,打杀无文。”这种对男性的蔑视态度是对男权的一种挑战。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挑战礼教权威和男权主义作英勇斗争的女性形象是这一形象的延伸和发展。
2.文人狎妓之风
唐朝是一个人性极大解放的时代,上至朝中达官贵人,下至士子文人、富商大贾都追求风流韵事,流行狎妓冶游,尤其是离家入京赴考的举子为了使心里的焦灼、空虚通过一定方式得到舒缓与安抚,特别喜欢狎妓,因为唐代的风尘女子往往能歌善赋,才貌双全,情趣高雅,与文人士子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爱好。和这些女性交往,没有精神压力和负担,所以,文人士子们经常与风尘女子们争诗斗赋,得到精神上的放松,满足他们对于风流感情的追求却又不必陷于感情纠风当中,过着那种“章台走马,眠花醉柳”的放荡生活,渐渐便形成了唐代文人的狎妓风气。而“兼备众体”,极具艺术延伸性的传奇对于缠绵、浪漫、极具雅致情调的狎妓行为有很强的表现张力。
《游仙窟》立足于现实社会,反映了文人墨客的狎妓的途径、过程及结局,很有代表意义。它描述了文人追慕风尘女子的名气,主动寻找,与之吟诗作赋、听曲拨弦,以及共赴巫山云雨等,这些情节反映了文人墨客与妓女在一起的各种生活。《游仙窟》中长期独守空房,寂寞难耐的名门遗孀崔十娘和五嫂与慕名而来的才子一起风花雪月,制造一场风流艳情之事。虽然女主人公并不是真正沦落风尘,但其行为却与出入于烟花巷陌的青楼女子类似,故作者用对待青楼女子的态度处理与十娘、五嫂的相处方式,将她们当成玩物看待,在与之一夜诗赋歌舞,并和十娘极尽缠绵欢情之后,便抽身离去,不复再现,没有与女主人公产生浓烈的感情。《游仙窟》就反映了文人的这种生活风气,并影响到后来许多传奇小说作家创作大量的文人与风尘女子故事的作品。
文学是美学观念的载体,作为文学作品重要组成因素的人物形象必然包含着各种美学因子,体现了丰富的美学文化。唐传奇发轫期的三篇作品也承载了美学意蕴。
1.女性美
女性美,主要指女性在容貌、言行举止、内在修养、思想品德等方面呈现的审美特征。女性美在给人感官体验的同时,也会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产生意识美感的观照,进而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拓展胸襟。古今中外各类艺术家将女性美看成是艺术表现的重要目标,如法国雕塑家罗丹就把女性美称之为“一种无以伦比的美”,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也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③因而,女性美的审美价值很受人们重视,唐传奇也是如此。
《古镜记》中狐妖鹦鹉被宝镜照过,不能再保持人形,她“但久为人形,羞复故体。愿缄于匣,许尽醉而终”,充分表现了她追求高尚修养的品行之美;《补江总白猿传》中欧阳纥妻子在丈夫找寻到自己之后,“回眸一睇!即疾挥手令去”,寥寥数语,将她的沉着机智之美展现无遗;而《游仙窟》则对十娘和五嫂有多处容貌仪态的描写,如十娘的容貌:“华容婀娜,天上无俦,玉体逶迤,人间少匹。辉辉面子,荏苒畏弹穿,细细腰支,参差疑勒断。”十娘和五嫂优美的舞姿体态则是“举手顿足,雅合官商;顾后窥前,深知曲节。欲似蟠龙宛转,野鹄低昂。回面则日照莲花,翻身则风吹弱柳。斜眉盗盼,异种(女音)姑,缓步急行,穷奇造凿……”经过多次不同手法的展示,十娘和五嫂的惊艳倾城的容貌和姿态全面、立体地出现在读者脑海中,给人以美的体验。
2.文学语言美
这里的文学语言指唐传奇中女性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和书信两大类。闻一多先生曾说:“诗支配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④尤其在以诗赋为尚的唐代更是如此。唐朝上至帝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习诗成风。唐传奇作品的人物自然也和时代特色接轨,大多能吟诗作赋,所以,作品中许多人物有创作诗歌的行为,使得唐传奇作品具有了“诗笔”特征。传奇中已经觉醒的、极富才情的女性自然也有出众的诗赋才华。
《游仙窟》是唐传奇中所用诗歌最多的单篇传奇小说,这篇作品借助男女主人公举行吟诗作赋、饮酒歌舞的活动,利用男女主人公所做所颂诗歌传情达意,将一次文人狎妓之行描写的极具诗情画意。如,男主人公借诗歌表达了自己倾慕十娘的绝世容颜,渴望一见的心情之后,十娘很快回诗一首:“面非他舍面,心是自家心;何处关天事,辛苦漫追寻!”表达了她欲见还羞的娇羞心理。此后,二人频繁借助诗歌表情达意,了解对方。这样,在大量的诗歌的衬托之下,十娘虽为一名贪恋男女欢爱,与风尘女子无异的轻浮女性,却丝毫不显淫荡,凡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韵味。在这里,女性的诗歌作品为其形象加分不少,凸显了女性多才的一面。
总之,发展初期的唐传奇作品中,女性已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无论是在外貌、动作,还是思想意识上,都比魏晋六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润、细腻许多,且这些女性开始具有知性美,她们虽然还没有完全的独立能力,却已经开始摆脱男权束缚,争取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愿再受人摆布。这些形象已然成为典范,对后来传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产生巨大影响。
①李宗为:《唐人传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③冰心:《关于女人后记》,出自《冰心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闻一多:《闻一多全集》,上海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02页。
[1]段丽塔.唐代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程国斌.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易健“.一种无与伦比的美”——谈女性美的审美价值及其鉴赏[J].湖南社会科学,2003(6).
[4]王纯菲.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中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5]陈丽娜.唐传奇叙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1).
作者:陈丽荣,文学硕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