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权
每年去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风景区的中外游客逾1500万人次,在坐车临近溪口时,远眺青山隐约,近见果木葱茏,绿树掩映民居,那里就是奉化市萧王庙街道。
5A级溪口风景区、闻名的全球生态500佳滕头村,都坐落在萧王庙街道属地。在萧王庙7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七山二水一分田,生态山水、富饶物产、淳朴民风,别具独特魅力。
抗战烽火岁月,办起“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
奉化主水道之一以溪口武岭头为界,上称剡源、剡溪,下谓剡江,直通奉化江到宁波出海。剡江横贯萧王庙街道,两岸山水遗存着千古乡愁,又奏响时代生态乐章。
萧王庙街道古称泉口,在交通多靠水运的古代,那里的大埠头是枢纽码头,古代“泉”与“钱”通用,寓意商业兴隆。剡源山民的竹木柴炭缸甏从山乡运出来,大米、棉花、药材、南货从山外运进去。大埠头村至今仍留有“上街头、下街头”地名,江畔三块石碑刻石和村中砖雕木刻建筑,诉说着昔日繁华。村中明净寺曾是僧尼和善男信女由大埠上岸、再去雪窦寺的借宿之地,当今遗迹犹存。
溪口镇的民国文化也在萧王庙街道得以延续,后竺村文化礼堂有竺梅先的巨幅照片和生平介绍。竺梅先1889年10月出生在奉化后竺,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参加光复上海之役。1927年后,他弃政从商,接手民丰、华丰两家造纸厂,他精心打理,资本总额快速翻倍增长,成为国内纸业界“龙头老大”。抗战时期烽火岁月,竺梅先深怀爱国之心,在当年9月29日的《申报》头版联名刊登《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全民抗日,捐献巨款购买飞机抗战;创办伤兵医院,救护伤员4000余人。
当年上海沦陷,大批灾童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竺梅先在宁波旅沪同乡会的支持下,到家乡创办“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自任院长。由师范毕业的夫人徐锦华相助,挑起600多名灾童的教养重担,开设小学、初中教育,办院6年,成效斐然。陶行知也到教养院,带着刚出版的《战时教育》一书,作“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抗日救亡讲座。当时江浙一带狼烟四起,田园荒芜,百姓饥寒交迫。600多灾童加上教职工的吃穿经费全由竺梅先支付,他把民丰、华丰两家造纸厂和宁绍轮船公司的股票,全部抵押给银行,以维持教养院开支。在兵荒马乱年月,购粮极为困难。竺梅先四处奔波,积劳成疾,1942年5月30日在永康购粮路上吐血身亡。
行前他还向夫人徐锦华嘱咐,“一定要把孩子们好好扶养下去,直到他们能自立为止。”此后,徐锦华苦撑到1943年秋,被“国际灾童教养院”救养的灾童中后来有许多人从军报国。2015年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一批健在的当年灾童相聚奉化,追记往事。其中有抗战老兵焦润坤与30多位同学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教师孙佩名带着20多位同学去苏北投奔新四军。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救养四方灾童在奉化、上海等地传为佳话。
萧王庙街道有个青云村。2016年3月,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遗产保护会议就在青云村举行。青云村古朴、整洁,有多条清澈河道映衬,其中有一条称外婆溪,这条溪曾遭污染,河道断头,如今经过治水,河道畅通,与外江相连,清溪活水汩汩流淌。据街道的舒先生介绍,今日萧王庙的每条江河都可下水游泳。
蒋大为、邬大为、铁源相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游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这流传在浙东一带的民谚,是指人们走过地方之多,只有吃过奉化芋艿头,那才能称得上见多识广。“奉化芋艿头,前葛牌岭头”。前葛、牌岭头两个专业村产的芋艿头有名,还有罗家、同山岙、石桥等也盛产优质芋艿头。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学会、中国特产报联合命名萧王庙为“中国芋艿头之乡”。
萧王庙产的芋艿头,单个重1公斤左右,不长芋艿籽,形如球状,外表棕黄,顶端呈粉红色,个大皮薄,肉粉无筋,糯滑可口,其煮食有多种方法,烘煮、生烤、热炒、白切、烹糊、烧汤均可;若用烘蒸,其香扑鼻;若煮汤烧羹,爽滑似银耳,糯如汤圆,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
如果说貌不惊人的芋艿头惹人喜爱,那么萧王庙出产的水蜜桃则更是人间佳果,人称那里是醉美桃乡。2016年3月,奉化整合桃花节和水蜜桃节两大节庆,合成为“奉化水蜜桃文化节”,每年从3月开始到8月止,结合乡村旅游,举办水蜜桃系列活动。这节庆缘起于萧王庙。早在1990年,那里的林家村村民自发组织耕人书会,林家村成了浙江农民书法第一村,村边的王家山3000亩桃林连片,每年桃花盛开时节举办桃花笔会,后又改为桃花节,20多年来从未间断。
2016年3月26日奉化水蜜桃文化节开幕前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演唱者蒋大为、词作者邬大为、曲作者铁源在奉化欢聚一堂,并在林家村耕人书会举行记者见面会。30多年来三人首次团聚,讲述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蒋大为说,他在1984年春晚演唱这首歌一夜成名后,也曾经来奉化唱过这首歌。特别是后来知道这首歌唱的就是奉化,更有感触。2015年4月29日晚,他在央视3套《非常6+1》特别节目之《非常星发布》发布消息,当年激发《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词作者创作灵感的“小战士”是奉化溪口人。蒋大为又说,奉化是蒋氏故里,我自己也姓蒋,觉得自己和奉化很有缘分。词作者邬大为祖籍奉化,2015年夏天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时,被家乡的美景深深吸引,说这里跟歌词意境非常吻合,“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怀抱着秀丽的村庄”。他说非常感谢为创作这首歌提供素材的奉化“小战士”,没有他就没有这首歌。邬大为在现场还欣然提笔写下:“我心中最美的花是桃花,我心中最亲的地方是奉化。”又在另一纸上写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的就是奉化。
曲作者铁源表示,自己是第一次到奉化,这里虽不是家乡,但作为桃花的故乡,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美好。1980年末,邬大为把歌词交到他手中后,先是用邓丽君歌曲的流行乐音调为这首歌谱了曲,但试唱后,感觉唱不出战士博大的情怀,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战士的情怀和阳刚之气,唱了很多民歌找感觉,最终形成了现在这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曲谱。当这首歌传唱开后,在当时全国当代青年最喜爱的歌曲投票中,成为获奖的六首歌曲之一,获奖的还有同是铁源作曲的《十五的月亮》。
三人在记者见面会后,还一同来到林家村桃花山上赏桃花留影。
同期,奉化市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确定桃花为奉化市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为奉化市歌。
2016年3月2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又命名奉化为“中国桃文化之乡”,并批准建立“中国桃文化研究基地”。
萧王庙地处剡江两岸,物华天宝,著名的土特产还有花木、竹笋等系列产品。
棠云茶亭,百年间岁岁施茶
萧王庙街道常住人口3.5万,传承着淳朴民风,齐心协力共建美丽乡村。
说起2003年设置萧王庙街道还挺有意思。那里古称泉口,后又长期叫萧镇,萧王是后人所封。北宋天禧年间有个叫萧世显的奉化县令,廉洁为公、勤政为民,率领百姓筑堤治水、建坝抗旱、治蝗重农,深受百姓信任和敬仰。北宋年间就为萧世显建立庙宇,后来庙宇几经修缮,如今的萧王庙建筑宏伟,为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萧王庙传统庙会每年从正月十三开始,连续六天六夜,热闹非凡。多年来,这里弘扬着“官爱民、民尊官”的人间正气。
那里的棠云山区秀竹如海,山中有多座古桥、廊桥,见证着山民勤劳朴实,一生选择一件事,认真做好一件事,拥有充实无悔的人生。如八旬老人袁恒通,一辈子手工制造竹纸,其竹纸在修复古籍中为其他纸张所无法替代,日本修复古籍的权威人士冈兴造先生评价这棠云竹纸胜宣纸。于是,袁恒通成了有名的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棠云还有茶亭施茶的动人故事。棠云茶亭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百年来,岁岁施茶,年年不断。据当地高龄老人回忆,清末民国初期,古廊桥桥头、庙门口就有茶亭,在这山乡过往要道上为行人施茶。1949年后更是从不间断,一般年景在端午开始,到重阳前后天气转凉为止,有的年景热天时间长,掘毛笋期间天已比较热,茶亭老人就提前供应茶水,茶亭还备有十滴水,又用六月霜、金银花等清暑解毒中草药煮茶。过往行人汗流浃背,一到茶亭歇脚,喝茶后吁一口气,顿时手脚轻松,总是赞不绝口,正如茶亭楹联所曰:“毋忘有爱捐志士;可敬无酬值班人”。
棠云茶亭为路人供茶,由茶引来文明风尚。据记载,1975年,上海退休工人江善林回乡,把古廊桥右边的茶亭迁到廊桥左边,建造两间茶室,路边开有窗户,上写“棠云茶亭”四个大字,靠窗放着茶桶、搪瓷杯,伸手可及,用来舀茶。江善林亲自到棠云茶亭义务烧开水,免费为路人供应凉茶,附近村庄中的老人也自觉加入到这个善举中来。40多年来,接班人连续不断。1987年,带头的江善林逝世,由棠云车站站长柳自康接任,柳自康调离棠云后,由当地供销社退休职工江圣祥接手操持茶亭,江圣祥离世后,由热心公益的村民袁通义接管。2005年9月,宁波市政府文明办授予棠云茶亭“文明之星”称号。此后由江长义负责茶亭管理,直至今日。他说,茶亭烧水,大家自愿报名,积极性高。像袁月英、张定心等好多人义务烧茶都在15年以上。今年84岁的张定心老人坚持还要烧茶,被人们再三劝阻。烧茶人多就按年份分村安排。今年编成5组,每组两人,服务一周,轮流往返。轮到值班的老人每天清晨四点半就到茶亭“上班”,过去每天要烧500公斤左右开水,为过往的山民、游客、企业工人、在校师生施茶。茶亭十分讲究清洁卫生,接受少量捐款,用于改善设施,账目上墙公布。从1975年至今,先后有200位老人到棠云茶亭义务烧茶。民间施茶,茶和天下,弘扬着善举和美德。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国际文武学校、宁波市少体校正陆续迁址到萧王庙落户。村民们反映,建学校一时看不到多大好处,但从长远来看,学校培养人才,有利于推进当地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萧王庙人情练达,乡风淳朴。在千年古镇,助人为乐、行善献爱蔚然成风。一位离乡多年的游子感慨地说道:“走进萧王庙,美在眼里、歌在耳里、甜在嘴里、乐在心里,故乡真是宜居宜业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