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欧盟范围内发生的任何一件大事,似乎总能把欧盟与危机联系起来。此前有恐怖袭击、难民危机、欧债危机,现在是英国公投结果宣布支持退出欧盟。
英国退欧阵营给出的理由是,离开是为了拯救英国—免受欧盟经济的拖累与难民危机的冲击。留欧阵营的理由也类似—脱离欧盟会给英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同时还会撕裂英国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被救世主情结有效地统一起来。
英国退欧公投,或许有“光荣孤立”的传统作祟,但围绕公投的辩论所体现出的救世主心态却并非英国所独有。而且,这种救世主心态超越了欧洲历史与空间的界限,可以从基督教文明找到源头。耶稣降临人间,就是为了拯救人类。
带有宗教色彩的救世主情结,早已根植于欧洲的政治文化,也成为欧洲政治精英的一种政治正确。1950年5月9日,也就是欧洲的二战胜利日,被誉为欧盟之父的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声明。这份声明直接催生了欧盟的前身—欧洲煤钢联营。
“不付出与危及世界和平相匹配的创造性努力,世界和平就得不到保障”,这是舒曼那份声明的开篇之语。在这篇声明中,你看不到作为西方政治文明核心的民主、自由的宏论,通篇都是对和平、繁荣的期许。舒曼向欧洲人承诺了一个流淌着牛奶与蜜的“应许之地”—和平、繁荣的欧洲。
当时的欧洲,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但战争的恐怖给欧洲人造成的心理阴影犹在。包括舒曼在内的欧洲政治精英们的宏图大略,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彼时,遥望大英帝国余晖的英国人,也没有抵挡住这个诱惑。在1975年举行的是否脱离欧共体的公投中,英国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欧。
半个多世纪后,战争阴霾远去,繁荣受到威胁,在一波波危机的冲击下,民粹主义政党在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等几乎整个欧洲崛起。这些政治势力,有的反对欧洲的治理方式,比如经济政策、移民政策等,有的则干脆主张退出欧盟。
在欧洲,救世主情结不仅是一种政治正确,也可以给政治精英们赋权—为他们的政治理念提供合法性来源,并赋予他们强大的动员能力。只要摆出救世主姿态,政治主张是否理性,政策是否合理,甚至在程序、法律上是否站得住脚,都已不再重要。
救世主情结催生了欧盟,但目前这种情结又在危及欧盟。出于对战争的恐惧,“舒曼们”能够以拯救者的姿态,引导欧洲人建立了欧盟这项政治工程。如今,新的恐惧—经济衰退、难民潮、恐怖威胁,使“舒曼们”的继任者得以再次扮演救世主。不过,这次他们却在动摇欧盟的根基。
英国退欧公投前诸多民调显示,支持退欧与留欧的比例势均力敌,而且中间摇摆民众比例仅徘徊在10%上下。因为大多数英国人眼中看到的都是“救世主”,政治精英们也在扮演着救世主角色。
希腊极左翼政党能上台执政,是因为希腊人希望他们能拯救濒临破产的希腊。默克尔能在德国压制民粹主义政治势力,是因为德国人希望能在欧洲维持康德式的“永久和平”。都是为了“拯救”。
关于欧盟的前景,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是,欧盟既是一个问题,也是问题的解决方式。诚然,一个更成熟、高效的欧盟机制,毫无疑问会更有能力应对经济衰退、移民危机、恐怖主义,或许还有“俄罗斯威胁”。但问题是,如何做?
做出承诺容易,兑现承诺却不易。舒曼那篇在欧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声明,文字数量不到900个单词。2004年出台的意在推动欧盟高度一体化的《欧盟宪法条约》,全文超过15万个单词。文字数量上的差距,也是欧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糟糕的是,那部“宪法”还被否决了。
在欧洲,救世主情结不仅是一种政治正确,也可以给政治精英们赋权—为他们的政治理念提供合法性来源,并赋予他们强大的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