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启示

2016-07-11 19:03杨军
南风窗 2016年14期
关键词:南风窗日本经济

杨军

我认中国和韩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在文化方面都有类似的渊源,所以不同于欧美各国,以人为主的经济模式都有其实行的空间及可能性。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日本“经济产业省能源产业厅”组建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并于2014年4月发表《日本能源战略规划》,橘川教授作为此调查委员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并起草了此报告书的核心部分。并于2015年4月的日本国会众议院会议中发表报告书。

国际上对日本研究的热潮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世界对日本的兴趣逐渐降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研究中国热又开始兴起。但是,和当年的日本经济一样,中国经济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也开始面临一些问题。于是,近年在国内兴起了一小股把中国经济和当年的日本经济对比的热潮,希望能给中国经济提供更多的参考。

在近年不断涌出的关于中日经济的对比中,对当年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和广场协议之后的泡沫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事实就在那里,但不同的逻辑和视角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认知,基于此甚至会对中国经济开出截然相反的药方。

橘川武郞是日本经营学及宏观经济学的著名学者,曾任教于日本东京大学和一桥大学,现为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创新研究中心教授,东京大学及一桥大学名誉教授,日本经营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日本经营史》(1995),《日本石油产业的竞争力构筑》(2012)等。

橘川武郎教授既熟悉宏观经济,熟谙日本经济史,又对企业经营素有研究,这使他能更好地洞察宏观政策和市场主体如何相互作用,对日本经济发展做出更深刻而独到地解读,这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起飞已遭遇和可能会遭遇的所有关节点。而他对大企业发展的研究,对面临制造业转型压力的中国经济更有借鉴意义。

类似的轨迹

《南风窗》:很多人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和当年的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存在很多相似性,你觉得呢?

橘川武郎: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轨迹确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China as No1.》。1979年前后有一本书卖得很好,叫《Japan as No.1》。

1964年的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个重要节点,那时日本经济达到战后发展顶点,1970年国际贸易博览会又在大阪开幕,但此后因为第一次石油危机,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

中国也是这样,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此后5年经济持续增长,然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韩国也有类似的发展轨迹,1988年,成功举办了首尔奥运会后,韩国经济发展飞速,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成为转折点,此后韩国经济开始衰落。大致就是奥运会开完后的5至10年,日本和中国,加上韩国几乎都走了相同的发展道路。

《南风窗》:奥运会有那么重要吗,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

橘川武郎:奥运会的举办看起来像是偶然,但事实上我认为日本还有中国,在其前后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开始从欠发达国家转变成发达国家的方式。怎么说呢?奥运会前,中日两国国内都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低人力成本成为巨大的竞争力。奥运会后,工人工资水平持续上涨,于是日本、韩国还有中国开始采取西方发达国家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以推动经济增长。1964年前,日本制造是以便宜为卖点,在美国市场属于质量非常差的一类。1964年以后,日本开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日本制造开始追求高品质。现在去美国的话可以看到,一些中国制造被赞质量好的现象正在涌现,大概正好就是变化中的样子。

《南风窗》:对韩国和日本来说奥运会的影响力可能很大,但中国因为国土面积很大,奥运会可能对大城市产生影响,但是会影响到全国吗?在我看来,比如石油危机、广场协议、亚洲金融危机,我会认为这些是重要的经济节点,奥运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橘川武郎:我同意你的看法,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和日本还有韩国完全不同,现在在中西部地区可能还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但在东南沿海大城市,我曾去深圳的日本工场进行考察,那里工人的工资已经提高了很多。我认为至少在中国沿海地区与当年日本几乎相同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这种变化的一个表现就是少子高龄化问题,小孩子越来越少,老人越来越多。

《南风窗》:也就是说,奥运会其实更像一个标志,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往往会申请到奥运会的主办权。

橘川武郎:对日本经济来说,举行奥运会的1964年是一个重要节点。从国际大背景来看,比如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很早以前就加入了IMF,但在1964年,IMF的成员扩大到了8个。IMF的宗旨是各成员国不可以随意进行汇率调整,要求货币流通自由化。另外,日本在1964年加入了经合组织。OECD是一个发达工业国家俱乐部,加入后就必须要进行资本的自由化。也就是说,1964年日本进入了要进行贸易和资本自由化的阶段。此时在日本“开放经济”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采用。此后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确实使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南风窗》:关于广场协议,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一种认为广场协议主要是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强迫日元升值,造成了日本失去的20年。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日本战后的经济增长已经发展到了那个阶段,也就是强调日本自身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你怎么看。

橘川武郎:我还是比较同意后一种看法。广场协议对证券市场影响巨大,但日本的证券市场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本身。上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广场协议签署前后的一段时间,日本在政治和安保方面因为许多特殊问题,也是比以前更需要与依赖美国。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南风窗》:中国经济现在正面临从高速发展到次高速发展的转变,我们形容为进入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既面临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同时又要面对外部后金融危机时代种种的不确定性,不少人在担心中国经济会出现滞胀。日本经济同样经历过从快速发展到中速发展的转折,这个过程中面临过严重的滞胀危机吗,是如何解决的?

橘川武郎:战后日本经济经过一个恢复期后,从1956年开始进入了高度成长阶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即1973年。这期间,日本虽然在经济方面持续保持着高增长,但是到后期,在国内问题已开始显现,政府开始受到质疑和批评。1968年日本取代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是与此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种说法叫“该死的GNP”。然后国际上爆发了石油危机并波及日本,日本经济受到重创,物价上涨,工人罢工开始频频发生。这个时候日本出现了滞胀。

想要从经济停滞的困境中走出来,首先要降低劳动力成本。欧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由人均工资和雇佣者数量决定,所以会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渡过难关,但裁员就需要发放失业救助金等等,所以实现经济恢复就要花更长的时间。日本的做法不同,日本当时为了尽量不裁员,选择了降低工人工资的作法。这个方法使日本企业比较快地渡过了难关。

《南风窗》:这就是日本的“终身雇佣制”。

橘川武郎:是的,所谓“日本式的劳资关系”,即“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它们被称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大神器”。前两种神器早在1950年代前期就已慢慢成型,但劳资关系一体化的最终确立是在1964年左右,也就是所谓的“日本式经营”。

因为没有裁员,使得产品的研发和更新换代也很顺利。此方法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并被称为“日本方式”。1979年伊朗革命,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再次受到巨大冲击,但是日本经济上并未受到很大影响,劳资一体共同面对经济危机的方式影响深远。有一种说法认为,泡沫经济崩溃后,大企业为中心的日本式经营的失败导致日本经济“失去了20年”,我认为不是这样,企业出问题的根本是缺乏融资能力。

《南风窗》:所以一些日本经济学者将日本的市场经济叫做“日本型市场经济”,认为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接近。

橘川武郎:相对于美英等国的资本至上,日本式的资本主义是以人为中心的。我认为这是日本当时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最大原因。1968年,日本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开始被称为做“经济大国”。

《南风窗》: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应该不只日本采取了这种方式,为什么日本的经济发展很突出呢?欧洲的一些国家呢?

橘川武郎:我认为亚洲国家几乎全都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可能日本更明显一些。德国和日本比较相近,但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在经济学界里有一种区分,“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新美国模式),或称是相对于美国模式的德日模式。即把德国和日本并称一种模式,总体上来说,两国是非常相像的。

《南风窗》:也就是说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美国完全不一样?

橘川武郎:是的,我认为日本和英美等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大概是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

《南风窗》:日本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模式是怎样诞生的呢?

橘川武郎:最早有这种想法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一个叫涩泽荣一(Shibusawa Eiichi)的人,他被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之父”。在他的指导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以人为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日本确立。

《南风窗》:我看过涉泽荣一写的《论语与算盘》,他对儒学相当精通,提出士魂商才。

橘川武郎:他运用的是儒家思想。我认为中国和韩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在文化方面都有类似的渊源,所以不同于欧美各国,以人为主的经济模式都有其实行的空间及可能性。

《南风窗》:就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道路方式是应该选择偏欧美式的,还是偏日本式的,中国国内有着不同的看法,请谈一下你的意见。

橘川武郎:我认为中国应该和日本一样,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儒家思想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然后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学者以其为基础创造了日本式的经济模式,中国应该比日本更适合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经济模式。

失去的20年

《南风窗》:有一种说法是,日本是真的失去了20年吗?因为会觉得日本的生活水平虽然没有提高,但是它也没有降低。

橘川武郎:此种看法确实存在,特别是重视环保的人士更倾向于此种观点,但是我个人持反对意见。经济成长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最大的理由就是经济成长可以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岗位。在失去的20年里,日本国内的雇佣条件变得很差,这是导致日本贫富差距的最重要因素。当然,这失去的20年也不能一概而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重创日本经济,但此间日本的传统制造业还是非常强大的。1997年日本的一系列地方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此后5年左右日本经济全面停滞,但对外贸易顺差增加了,这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很少见的。所以,失去的20年,前10年只是金融业混乱,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日本制造业本身的问题也开始暴露了。

《南风窗》:现在日本的贫富差距很严重吗?

橘川武郎:虽然较之于有的国家会好一些,但确实是比以前严重了。不过在中国是有钱人的收入增加了很多,越来越有钱,但是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也是在提高的。日本是有钱人还是更有钱,但低收入者的生活没有比以前更好。所以现在日本的贫富差距与几十年前的日本相比是惊人的。主要的原因还是慢慢放弃了终身雇佣制。

《南风窗》:日本企业出现问题和终身雇佣制度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吗?

橘川武郎:因为雇佣制度的改变,工作岗位不再稳定的劳动者也就失去了积极进取的动力,这会使雇佣环境更加恶化,进一步阻碍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企业而言,ROA(资产收益率)与ROE(净资产收益率)非常重要。R(利润)不提高的话股东就会不高兴。日本企业经营者在不投资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股东们的要求,先是通过清还外债来提高ROA,如果剩余资金也是用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这样股票价格上升,股东会也就没有怨言了。日本公司的执行董事长的任期一般是4到6年,只要在任期内满足了各位股东的要求,然后就可以领一大笔退休金,风风光光退休了。

《南风窗》:中国有类似的说法是“行为短期化”。

橘川武郎:是的,因此日本企业只讲短期目标,而不做长远打算。慢慢从原来的以人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转变成以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这种经济模式无法促进日本经济增长,因此造成雇佣问题。像刚刚所说的,在日本企业一般不愿大量裁员,所以他们就通过在退休人员离职后不补充新人的方式来减少雇佣人数。有时有些新兴行业出现会需要补充劳动力,但如果签长期雇佣合同就会造成企业负担,于是非正式雇佣、短期雇佣等形式开始盛行。

近20年来,日本非正式雇佣劳动者比率大幅上升。这造成企业内部的工作环境质量下降。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的比例越来越接近,也使在战后经过长期努力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日本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以人为中心的日本模式变成了以钱为中心的欧美模式,我认为这才是现在的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南风窗》:比如德国没有终身雇佣制,但是其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也很好。

橘川武郎:我不这么认为,相比英美等国,德国在保证劳动者雇佣条件等方面也做得很好,德国国内的工会势力也很强大。德国的失业率虽然高于日本,但失业救济和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非常健全,做得很好。

猜你喜欢
南风窗日本经济
《南风窗》新媒体营收激增原因分析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日本元旦是新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黄金时代》日本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南风窗》 强化教育公平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