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对农电视节目贴近性分析
——以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为例

2016-07-11 00:35田方圆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贴近性

田方圆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省级对农电视节目贴近性分析
——以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为例

田方圆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摘 要: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省级对农节目《乡村季风》凭借贴近“三农”、贴近城市的双贴近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旨在通过对《乡村季风》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其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给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对农节目;贴近性; 《乡村季风》

对农节目作为以农民为主要收视群体的对象性电视栏目,在以收视率为淘汰法则的生存挑战下艰难求生,很多省级电视台把对农节目的播出时间进行压缩,调整出黄金时段,让位给收视率高的大众节目。其所制作的对农节目,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缺乏人文关怀的官腔、空话,把科学技术教学生搬硬套到节目中,枯燥无味,囿于形式,缺少现实针对性,并不能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一、省级对农电视节目贴近性优势

对农电视节目是指专门面向广大农村受众,以农村观众为主要收视对象,从农村观众的视角报道农业、农村、农民及其他问题的电视节目,力图关照广大农民的兴趣、愿望和呼声的对象性电视节目。

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视凭借其优势逐渐取代广播的地位,成为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相比而言,报纸、杂志、网络的阅读门槛较高,而我国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且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电脑普及程度也较低,所以电视节目在为广大农民服务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相对市县级电视台而言,省级电视台在信息收集、节目内容、节目制作和覆盖范围方面有绝对的优势,相对于全国性的对农节目,如CCTV7的《致富经》,省级电视台的对农节目内容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贴近性,能够很好地避免出现“南橘北枳”的问题。

对农节目有一定的科学性要求,而各省一般设有对农专业学校,农科院、省农办以及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个部门,以此为后盾,省级电视台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方面资源,实现精准地帮扶“三农”。

二、《乡村季风》节目内容的贴近性分析

通过对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期间的24期节目进行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板块设置

在传播学理论中,“差异性”和“接近性”都能够成为吸引受众的理由。对农节目报道的是农民身边的人和事,是发生在农民身边熟悉的东西,农民自然对它有一种心理、情感上的接近。《乡村发现》板块设置中,从新闻资讯、人物故事、乡村风貌、乡村文化等不同的主题来报道“三农”,讲“三农”的故事,自然是农民感兴趣,且愿意观看的。

农村奇特的乡风民情对于城市人而言是陌生的,这让他们有深入了解的欲望,所以“差异性”反而成就了贴近性,对农节目展示农村的新、奇、趣,城市观众因此对乡村产生兴趣,拉近了城市居民与“三农”的距离。

《乡村发现》板块设置最大的亮点在于找到了城乡契合点。以《都市农业大观》板块为例,它主要是推送农业娱乐活动,如“休闲农场”、“观光农场”。一方面,农民愿意去看,可以学习别人的“休闲农场”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好的活动是自身没有的,消费者对“休闲农场”有怎样的期待等;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游”的风靡,城市居民能够通过此类电视节目获得乡村旅游资讯,安排出游计划。

版块名称  节目内容  目标受众《乡村新看点》  播报三农新闻资讯。 1、2《都市农业大观》  推送农业娱乐活动,如休闲农场、观光农场等。 1、2《超市新鲜购》  沟通农民和消费者,农民自己为产品做宣传,市民来检验。 1、2《金领农民》  讲述精英农民的创业传奇故事。 1《乡村传奇》  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1《乡村之最》  新山海经,探秘之旅。 2《食在数一流》  寻找最正宗、最热门、最优质的农产品。 1、2《乡村季风海外版》 放眼世界,聚焦农业前沿,融入国际潮流。 1《家乡话》  好玩的方言。 1、2《家乡好味道》  描绘舌尖上的乡土地理。 1、2《非遗记录》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珍贵影像档案。 1、2注:目标受众一列中,数字1代表农民;数字2表示城镇居民

(二)题材类型

相关学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农村客观情况与传统传播看法不同的是,农民看农业节目的首选目的并非学习实用技术,他们更希望通过农业节目了解相关政策和有效的市场信息,更关注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民生报道,有着强烈的话语诉求和被关怀的渴望。

随着市场条件的不断完善,农民不仅追求“发家致富”,还追求文化生活上的满足。《乡村季风》节目的题材选择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或是宣传目的浓厚的农业时政新闻和科技说教,农民的故事、市场的动态、农村文化生活成了节目题材的重点选择对象。

(三)节目内容

1.紧扣时代脉搏,播城乡居民关心的大大小小事。毕业季来临,农村大学生面临着相对更大的就业压力,没有社会背景,担负着巨大的家庭经济压力,很多农村大学生都感到迷茫。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栏目组策划了2014年7月3日节目《80后假小子“田野追梦”》和2014年7月25日的节目《张海峰:制造快乐的庄园》两期节目,紧扣时代脉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农村大学生利用家乡资源自主创业提供了新思路。

中央强调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希望提高自己土地的单产和利用率,城镇居民追求更绿色的瓜果蔬菜,这些都让“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发展现代化的农业,需要现代化的技术和种植理念。《乡村发现》节目并没有把专家请到演播室来说教,而是通过“金领农民”的故事,跟大家分享农业种植养殖经验。例如,《孙志刚和他的智慧农业》、《刘青国:原生态养出放心鸡》等,符合农民的信息接受能力。

2.报喜也报忧。针对农村热点问题,展开网络讨论。例如,在《乡村游应该是啥味?》节目中,就针对“乡村游”展开网络讨论。“乡村游”是村民利用已有资源取得收入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城市居民喜爱的休闲娱乐形式之一。但是现在游客觉得“乡村游”变味了,不愿意再到乡里去,直接导致村民的收入降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让消费者来说说。《乡村季风》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网络接触率低,用电视节目的形式来展示网民的意见,能够帮助农民发现问题所在,根据游客的消费需求来调整“乡村游”的形式和内容,很实用、很贴近。

3.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关注农民文化生活。抽样的24期节目中,有3期节目涉及农民的文化生活。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关注,才能更加全面地展示农民的风貌,还原他们的生活,也才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农村并不是只有瓜果蔬菜,农村也是文化生产的聚集地,这里除了埋头搞生产的农民之外,还有很多“手艺人”。《乡村季风》设置了《家乡好味道》版块,介绍包含浓厚地域文化气息、蕴含丰富饮食文化的乡村美食,如山东长官镇的长官包子、禹城扒鸡、郓城壮馍等,加上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制作方法,受到了很多城市观众的喜爱,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农民贫穷、落后、面朝泥巴背朝天的刻板形象。

三、《乡村季风》表现形式的贴近性分析

(一)主持人的形象和主持风格

主持人“定位”是实现电视节目有效传播的前提,对农电视节目是一种对象性节目,其对象的特殊性及表现的特殊性,要求主持人在节目中找准定位,才能让观众觉得亲切,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乡村季风》的主持人,从着装上来看,以红色系的服装为主,符合农民受众的审美需求,红色是一个喜庆的颜色,也预示着幸福和丰收的心情。从体态上来开,选取的主持人都是比较典型的北方女孩的形象,个子高,身材丰腴,圆脸,性格爽朗,说话不拿腔作调,带点北方口音,语言平和通俗,像唠家常一样,经常会说一些山东本地的谚语,比如“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泰安的萝卜皮”、“菏泽的姑娘,枣庄的汉,潍坊的风筝,沂蒙山的炭”等,这些语言看起来很常见,但是主持人在使用它们的时候,潜移默化中拉近了与农民受众的距离。

(二)记者的形象和采访风格

在对农节目中,记者是走到田间地头,直接与农民接触的,这就要求记者要足够的接地气,提问的语言要尽可能符合农民的理解习惯,给人的感觉要亲切,不能让采访对象有隔阂感。《乡村季风》的记者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主,形象都比较朴实,对于较年轻的采访对象而言,他们之间没有代沟;对于中老年的采访对象而言,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都是比较贴近采访对象的角色扮演者。

在《小个子大生意》这期节目中,记者在采访种葱大户刘汉梁时,一个镜头转到记者一手拿着大葱吃,一手拿着话筒在采访。专业人员可能会批评说,这是一个不雅的行为,但是结合目标受众的特殊性,山东人豪爽实在的性格,记者这一小举动实际上拉近了记者、受访者和电视观众三者之间的距离。

(三)采访对象的身份和形象

采访对象以农民为主,讲述的也是以农民为主人公的故事,在抽样的24期节目中,采访对象有16位是普通农民,4位是农村大学生,2位村干,当然节目中也有采访科技人员、城市消费者、专家学者等,但都是作为补充说明。

采访对象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拉进受众与节目间的距离。在《小个子大生意》这期节目中,刘汉梁这样说道:“你把衣服都脱光了,还差一个裤头么?你把裤头脱了,一点脏没有不行么?我要求我家的大葱就是这样,要干净就完完全全干净。”对于农民观众而言,这话说出了种植户的心声;对于城市观众而言,他们看到了农民朴实的一面,好感度增加。

(四)采录纪实性强

节目绝大部分运用纪实手法,实地采访多。在抽样的24期节目中,只有两期节目是将采访对象请到演播室,其余都是在田间地头进行采访。同期声运用多,记者说得少,更多的是让采访对象发声。此外,节目还将知识的服务性、科技的实用性和舆论的导向性有机结合。节目用长镜头的方法记录事件本身,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摆脱了传统对农节目中呆板、做作的采访形式。

四、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建议

总体来说,《乡村季风》节目在贴近性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需要补充和改进的地方。

(一)对政策的解读不够

在取样的24期节目中,只有1期涉及政策的解读,时长约1分钟。鉴于农民的平均文化水平不高,在政策的解读上可能存在很多的困难。农村医保到底怎么保障?土地流转需要什么条件,什么申请流程?今年种植粮食又怎样的补贴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农民关注的,而在个人解读上又可能存在误读或疑惑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媒体发挥“喉舌”的作用,以通俗易懂、贴近农村观众接受信息偏好的形式,在进行有效信息筛选后,向农民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

(二)关注农民工

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一方面牵扯着农村的老人和小孩,一方面又关联着城市的建设,对他们的关注和报道,是城乡观众都希望了解的。例如,以“一封家书”的形式,讲述农民工在城里的奋斗经历及感情变化,以此拨动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心弦,从而体现节目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并以农民的视角,描绘新农村蓝图。

(三)增加互动环节

在节目中增加互动环节,不仅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关注,而且能够得到观众第一手的反馈、建议和需求。例如,《黑土地》栏目组与电信公司合作,在5:30~6:10节目同步播出时间,开通热线电话118114转接《黑土地》,请观众回答栏目播出的内容,与观众电话沟通交流,答疑解惑,不收任何费用。这极大地拉进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给了观众参与权,调动了观众收看的积极性。

(四)扩宽取材地

在抽取的24期样本中,有2期是海外版,取材来自美国、荷兰、德国等地,有3期分别取材于云南、北京和福建,其余全部来自山东省各地。山东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山东电视台作为省级电视台,在保证省内收视率的同时,应该照顾到在全国的收视率,提高对其他省份“三农”报道的比重,同时,跨省报道也有助于各省之间的经济交流、农产品流动以及经验的学习。

济南市石匣农业合作社社长王鹰:“《乡村季风》这个栏目把我们整合到一块之后,我们互相交流,由陌生人变成朋友,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互补,所以我感觉乡村季风这个平台啊,它不单单是信息交流,实际上它更多的是我们新农人之间一个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所以‘她’的历史使命未来可能会更大。”这是《乡村季风》2014年10月4日的节目中,采访对象王鹰对该节目的评价。

对农电视节目有很大的潜在受众群,党和政府对“三农”也非常重视。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重点是电视台能否用心去做好一档这样的节目,能否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找到一条长久的出路,是否能够在实现服务“三农”的宗旨,做到贴近“三农”的前提下,也满足城市观众的观看习惯。

参考文献:

[1] 于珧.对农节目亟待拓展上升空间——兼议中国当下对农电视节目发展现状[J].记者摇篮,2007(3):12-14.

[2] 王鹰.王者归来:将合作进行到底(乡村季风栏目)[DB/OL].齐鲁网,http://v.iqilu.com/nkpd/xcjf/2014/1004/4131328.html,2014-10-4.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275-02

作者简介:田方圆(1995—),女,山东莱州人,本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贴近性
浅谈科技新闻报道的角度和“人情味”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
健康类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发挥新媒体作用实现企业新闻宣传三贴近
涉农电视节目的再思考
电视社教节目分析之《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