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类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2017-06-21 08:02樊江涛王依
新闻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专业性

樊江涛 王依

【摘 要】现代社会,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体现在对疾病的防治上,还体现在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上。因此,媒体在进行健康类新闻报道时,更应讲究方法,尽力将健康类新闻的价值最大化。一方面,要将视角投向各类人群,具有贴近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媒体从业者应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素养,能严谨慎重地向公众传播健康信息,并且有能力将复杂的医学知识深入浅出地报道出来。同时,在健康类新闻报道逐渐变为以传授健康观念为主的今天,反复传播也是一种重要方式,有助于推动公众在潜意识里形成可以指导实践的健康观念,真正实现健康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健康类新闻报道;贴近性;专业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逐渐成为公众最普遍、最迫切的追求之一,健康传播也越来越不可或缺。健康传播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层次。其中,在大众层次上的传播主要是指各类媒体的健康报道。在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中,我们的健康类新闻报道也不断发生着改变,由过去的单纯报道健康知识为主变为以传授健康观念为主,关注对象从病患群体发展到普通大众,报道内容从注重患病治疗到兼顾预防保健,“治未病”、“心身健康”等说法和理念开始被更多人知晓和重视。好的健康类新闻报道对于促进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健康类新闻报道要具有贴近性和针对性

在选材上,健康类新闻报道要将视角投向各类人群,具有贴近性和针对性。贴近性主要是指新闻报道对于当前社会生活、人们现实需求所持距离的远近程度。具有贴近性的新闻,同时也具备了针对性。

子女外出打工或异地定居的空巢父母,独自在他乡打拼的都市白领,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创业者等等,都是健康类新闻报道所应关注的对象,我们应该为这些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内容。比如,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生活的压力,一些都市上班族已经出现了职场孤独、下班沉默等倾向,有心理专家将其归结为“假自闭”表现,并指出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关注这一群体,从医学角度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这是健康类新闻报道贴近性的体现之一。

另一方面,对民间、网络上流行的与健康相关的说法进行科学求证,也是健康类新闻报道讲究贴近性的一种体现。例如,一些新妈妈表示自己在孕后会有健忘、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慢等表现,因此“一孕傻三年”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事实上,医学专家指出,虽然孕妇在妊娠期间脑部分结构确实出现改变,但并没有导致认知能力减弱。对于一些孕产妇反映自己的记忆力不如非孕期,可能与劳累、激素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健康类新闻报道远离贴近性和针对性,缺失了对孕产妇这一群体的关注,忽略了对这一说法的求证,就可能导致这种调侃之说带来负面影响,使部分孕產妇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同时,健康类新闻报道要紧跟热点话题,对容易引起误解的健康问题,及时进行科学的解释与引导。

比如,当某个地区出现H7N9疫情时,市场上的禽类、鸡蛋价格就会受到影响,不少居民会出现“鸡蛋、鸡肉还能不能吃”的疑问,甚至抱着以防万一的心理而远离一切禽类,导致市场上禽类、禽蛋类的价格一降再降。事实上,疾控专家指出,尚没有证据显示H7N9病毒能够通过妥善处理的禽类或禽蛋类传播给人类,购买、食用有检疫证明的冷鲜禽、冰鲜禽及其产品很安全,而且吃煮熟的食物也不会感染该病毒。此时,如果没有相关健康类新闻报道及时做出科学、权威的解答,就可能导致恐慌蔓延,甚至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

二、健康类新闻报道要严谨慎重、专业可信

医学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实践性非常强。除了我们常见的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等,还有神经精神病学、康复医学、心理卫生等多个方向,每个方向的研究都更倾向于精细化。可以说,医学是一门不论在实践上,还是在传播上都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学科。这就要求媒体从业者在做健康类新闻报道时,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素养,向专家型记者发展。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在自己的报道领域成为“专家”,才能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准确,才能更好地为受众提供所需服务。一旦因专业性不足而生成错误信息,如常识性错误、语言表达不明等,就可能对受众造成误导,导致其出现错误实践,反而危害到健康。比如,网络上曾流传“靠墙半蹲一周,膝盖年轻10岁”的说法,甚至一些健康类媒体也对此类说法进行过报道。事实上,靠墙半蹲的方式目的是对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进行训练,以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但这样做并非最佳方式,效果也不明显。对于需要减少膝关节负荷或负重下疼痛明显、有关节炎的人来说,这种动作就更不适合了。因为即使半蹲时有墙体作为依靠,膝关节仍需负重工作,而任何负重的锻炼都会给关节带来不同程度的磨损。相反,坐位伸膝、俯卧屈膝等锻炼方式所达到的护膝效果会更好些。这种不够严谨、可能会误导部分受众的报道之所以出现,与媒体人自身医学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不无关系。

目前来看,大多数媒体从业者并非学医出身,本身对于医学知识的掌握多来源于工作期间的积累,因长期接触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和人员而初步具备了基本的医疗保健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健康类新闻报道就更要严谨慎重,通过“把关”来提高专业可信度,警惕潜在风险。在把关方面,可以通过个人学习积累、多与专家沟通、请专家审阅等方式来弥补专业性的不足,确保健康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严谨慎重,不仅适用于一般医疗健康知识的报道,更适用于新的医疗卫生研究成果的报道。医疗新理念、新方法的提出,新药的问世,新技术的应用等,都属于医疗卫生研究成果。对这些新的科学成果,要慎之又慎,应向专家虚心请教求证,辨清真伪后再进行适度的报道,因为很多受众会根据报道的介绍而慕名求医问药,一旦出现错误,后果不堪设想。对于尚未经权威机构证实的、不能找到确切出处的新成果和消息,更不能随意报道。

三、健康类新闻报道要注意深入浅出

在严谨慎重之余,健康类新闻报道还应注意深入浅出。很多的医学专业知识难免枯燥难懂,医疗从业者虽然懂专业实践,但不一定擅长将过于专业化的信息有效地传播给普通受众。这里的有效传播主要是指能够吸引受众关注、让受众透彻理解、深刻记忆并能依照实践。此时,就需要从事健康类新闻报道的采编人员充当医疗从业者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在自己准确理解后,将复杂的医疗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帮助公众减少或消除理解上的困难,真正地掌握这些健康知识,这也是对媒体人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医学术语上多进行解释,从身边的案例入手分析,适当地运用形象的比喻、诙谐的语言等,都不失为让健康报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法。

以一篇简单的肿瘤科普报道为例,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其中,恶性肿瘤呈迅速侵襲性生长,易与周围组织黏连,易发生转移,治疗后易复发。在向公众介绍恶性肿瘤的特性时,如果单纯罗列这些特点,难免枯燥乏味,也不易理解。此时,我们的健康类新闻报道如果采用一些形象、有趣的说法,传播效果会更好。如: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些特性汇聚于“肿瘤君”一身:“相比于良性肿瘤的‘乖巧懂事,它的‘兄弟恶性肿瘤显得恶意满满,不仅发育快、破坏力强,像饕餮一般消耗着大量营养物质,而且‘生性不安,容易复发和转移,是个不折不扣的‘危险分子。”

四、健康类新闻报道可以进行反复传播

新闻的反复传播是指对同类新闻事实多次重复的报道,一般认为,这是新闻媒介主体出于某种宣传动机采用的一种灌输性的报道方式。反复报道的特点在于,重复性强、传播覆盖面广,目的通常是为了加深印象,使受众有机会产生更深刻的认知。

健康类新闻报道属于新闻报道,但又与其他时事新闻、民生新闻等有所区别,更侧重科学的普及和观念的倡导。有学者指出,观念的形成不是单纯地凭理性和智慧,还要靠潜意识。在潜意识中形成观念不是个简单的过程,需要有四个基本条件:信息的权威性、氛围、多次重复和从众。

媒体具有公信力,其发出的信息无论在权威性还是可信度上,都更有保障,公众更愿意相信和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对于某一健康知识、健康理念的正面、反复的传播,有助于加深公众的认知,最终内化为正确的观念。

比如,有统计显示,慢性病死亡在我国总死亡人数中的占比超过80%,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慢性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慢性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基石的16字格言,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要普及这一观念和这16字做法,让社会公众引起重视,逐渐改掉不良习惯,就需要以此为核心,进行反复的传播,助推公众在潜意识里形成可以指导实践的健康观念。

(作者单位:樊江涛,中国青年报河北记者站;王依,唐山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专业性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关于推进党建高端智库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养老模式中的专业性功能建设研究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
检察官办案与检委会议案的冲突与调适
透过水情汛情看防汛抗洪采访报道
育儿必读的宝典
康师傅网站专业性诊断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