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风”的认识

2016-07-11 01:58孙朝润
中医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论内风百病

孙朝润

(安康市中医院, 陕西 安康 725400)



·学术探讨·

中医学对“风”的认识

孙朝润

(安康市中医院, 陕西 安康 725400)

摘要风乃六淫之一,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善行数变”。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风之为病,变化多端。风邪犯人,发病急剧,转变迅速,外而皮毛,内至脏腑,上而头首,下至肢体,无所不到。风常挟它邪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等证。风有外风、内风之分。二者的产生、致病特点、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因此,其治则亦不一样。外风宜祛,内风宜熄。深入研究风学理论,对健全完善中医学的病因学、病理学、治疗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提高中医的临床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黄帝内经》对风的论述,为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医家本于经旨又有不少创新和发挥,使中医学对风的概念、分类、致病特点、治则等方面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兹就中医学对风的认识,略述于下,以飨同行。

1风的概念

《灵枢·官能》曰:“四时八风,尽有阴阳。”乃指自然之风,变化有时。《灵枢·岁露》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四时八风化为风邪,皆能伤人。风为六淫之一。高士宗注:“六淫之邪,风居其首。”风属阳邪,为伤人致病之先导。《灵枢·刺节真邪》曰:“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灵枢·岁露》曰:“贼风邪气之中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有“大风苛毒”之谓。在这里风又被称为邪气 、贼风、大风。进一步说明风乃六淫之首,是伤人致病的风邪。同时表明,风是邪气、贼风、大风、内风、外风等风邪的总称。

2风的分类

张景岳说:“风有内外之分,不可不辩。”风邪为病,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内风的产生、致病特点、病症表现也不尽相同。

外风:外风是指六淫之一的风。六淫之邪太过不及相互转化,即可产生风,所谓六淫化风。因其“风从外生”故称外风。《素问·风论》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外风既可单独外侵伤人,发为外感病证,还可兼挟寒、湿、热等邪发为风寒、风湿、风热、风疹等病证。

内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士宗注:“人身经脉内虚,则生风。”内风的产生,主要是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血虚生风三个方面为主的因素所造成,即所谓脏腑生风。因其“风从内起”,故称内风。临床常见高热不退,神志恍惚,或振颤、抽搐,或强直瘛疭等病证。

3风的致病特点

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风具有动而不居,流而无所,多变无形,变化无穷的特点。风邪犯人,外而肌肤,内至脏腑,上而头首,下至肢体,无处不到,无孔不入,病位不定。

3.1百病之长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章虚谷说:“诸邪伤人,风为领袖。”诸多疾病,都因风而起,风为百病之先导。张景岳说:“风之始入,自浅而深,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故为百病之长。”风为邪首,病无不因风而起,风之为害,百病始生。

3.2善行数变

《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数变。”高士宗说:“风无定体,至其变化。”风无常体,邪无常态,游走不定,走窜无常。因此,风之为病变化多端。且发病急剧,转变迅速,病位不定,游走多变,表现各异。如风邪伤人,闭阻经脉,形成痹证者,即有行痹、风痹之称;风挟他邪,发为风疹,皮肤瘙痒,时发时止,此起彼伏,来去匆匆,发无定处。表明风邪为病多变无常。

3.3风性上扬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灵枢·百病始生篇》曰:“风雨则伤上……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面肿曰风。”风为阳邪,轻扬易动,具有向上向外,飘飞升发的特点。其犯人多伤于上、伤于外。《素问·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风邪易伤阳经,头面肺卫首当其冲。临床常见头痛,身热,恶风,自汗等风邪外犯之伤风感冒的病证。

3.4风性易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盛则动。”王冰说:“风盛则庶物皆摇,故为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木阳邪,性易于动,飘摇不定。临床上的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血虚生风所引发的病症,多为眩晕、震颤,颈项强直,抽动瘛疭等。这些病症体现了风之多动的特点。

3.5风性疏泄

《素问·评热论》曰:“汗出身热者,风也。”《素问·六元正气大论》曰:“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王冰说:“璺,微裂也;启,开坼也。”《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风能使物体分解开裂,结构疏松。风侵入人体,致使营卫失和,卫阳不固,毛窍开泄,汗出恶风。这些论述和病症反映了风之为病的独有特点。

3.6性具传染

《素问·疟论》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又曰:“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明确指出风疟为病,发作有时,时发时止,近今之疟疾病。《素问·风论》曰:“风之伤人也……或为疬风。”陈无择说:“经所载疠风者,有传染者。”疠风近于现代医学的麻风病。上述两种疾病,或为风邪引起的传染病。

3.7其性摧拉

4风的病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生于风。”《素问·风论》又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风为淫首,风或风挟他邪,侵犯人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头走足,无所不至。风邪为病,病发多种,症候复杂,变化多端,此为外风病证。如风邪进入脏腑,扰动气血,阴阳失调,则可引起内风病证。

4.1外风病证

六淫伤人,风邪为先。风还兼挟寒、热、湿等他邪为病。如风挟寒则为风寒证,风挟热则为风热证,风挟湿则为风湿证等。

4.1.1伤风

《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伤人,卫阳首当其冲,率先发病。临床表现为,恶风发热,身困不适,咽干,咳嗽脉浮。常称伤风感冒。

4.1.2风寒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风成为寒热。”张景岳说:“风寒中人,上先受之,阳受风气。”风挟寒邪,客于肌表,卫阳失和则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痛,关节痛,无汗不渴舌苔白,脉浮紧。

4.1.3风湿

风邪挟湿伤人肌表为病,多表现为恶风重,发热轻,午后热重,且汗出热不退,头身困重,四肢痠楚,苔白腻,脉浮缓等一派外感病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风湿相搏……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风挟湿邪,内侵筋骨,还可引起肢体困重拘强,关节疼痛,痿弱不用等症。

4.1.4风热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风邪化热,侵犯肌肤,卫气起而抗之,正邪相争,营卫失和,营虚于内,邪客于外,故发热汗出 ,烦而不适。

4.1.5风温

叶天士说:“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感受风热之邪,初起以肺卫证为主。多表现为发热恶风,头痛少汗,胸闷或痛,咳嗽咽干,口渴,脉浮数。

4.1.6风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盛则干。”高士宗注:“燥盛则经脉为之干枯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风兼燥邪则易伤津灼液,造成津伤阴亏,血虚肤燥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各种干燥的症状,轻则鼻干咽燥,口干唇裂,干咳少痰;重则皮肤干燥、皲裂、毛发不荣。

4.1.7风痹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临床常见四肢关节疼痛,酸困,痛无定处,遇风加重。故风痹又称行痹。

4.1.8风水

《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炱,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高士宗注:“肾者水也,风动水涣,故面庞然浮肿。”风水亦称肾风。肾主水,风邪犯肾,致肾伤而失其主水功能,水液上犯,引起面目浮肿,腰痛尿少,发热恶风,咽痛不利,脉浮数。此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炎。

4.1.9风疹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大风爆发……肌肉胗发。”高士宗注:“扰万物者,莫疾于风,风气胜……肌肉胗发。”风邪外袭,卫气不固,肌肤不密,邪正相搏,气血失和,发为皮疹。因风性善变,时胜时退,致疹发无时,时发时止,此起彼伏。往往还伴有恶风发热,全身不适,搔痒不已,咽喉不利,咳嗽等证。

4.1.10风毒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有大风苛毒。”张学文教授说:“风盛成毒。”指出风之过极化毒,毒邪易伤人。因此,《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宜“避其毒气”。只有正气充沛,风邪毒气才不能侵犯人体。《诸病源候论·风肿候》说:“肿之生也,皆由风邪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涩不通,壅结成肿也。”如果风邪过盛,化为热毒,外袭肌肤,可发为毒疹、丹毒、缠蛇丹等;内侵经脉,可发为疔疖、痈肿等症。

4.2内风病症

张景岳:“内风者,五脏之本也……五风由内而生,则绝无外证。”病起于内,呈风之状,故称内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内风之证,与肝有关;内风大多由于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血不荣筋等内在因素引起。

4.2.1热极生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热极生风,多因邪热内燔,高热不退,灼伤津液,经脉失养,出现手足躁扰抽搐、瘛疭,甚则神昏惊厥、狂躁等热极生风病症。

4.2.2肝风内动

4.2.3血虚生风

《难经·二十二难》曰:“血主濡之。”血对经筋、络脉起着营养滋润的作用。如果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或久病血虚,或肝血不足,不荣经脉,经筋失养,则风从内生;常见肢体麻木,经筋痉挛,肢体震颤,或手足抽搐,抽筋等。

5风的治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又言:“风淫所胜,平以辛凉。”指出了外风治疗的基本原则。风之为病,治疗应以风为主。根据风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病理变化,结合病情,辨风论治。外风宜祛,内风宜熄。外风治疗应以祛风、疏风为主。同时固护正气,扶正祛邪。风易挟其他淫邪,治疗中应根据寒、暑、湿、燥、火等邪的属性和偏盛,予以辨证治疗。如伤风则治以疏风解表;风挟寒的风寒证,则治以祛风散寒;风挟湿的风湿证,则治以祛风除湿;风挟他邪成痹的风痹,则治以祛风通痹。《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热者寒之、急者缓之、虚者补之等治则,对治疗内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风的治疗应根据其发病机理及特点确定。热极生风,多伴有高热神昏,瘛疭等症状;肝风内动,多兼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症状;血虚风动,多出现血虚内燥的症状。据此病机,内风治则,应以“熄”风为主。热极生风,治以清热熄风;肝风内动,治以平肝熄风;血虚生风,治以养血熄风。

《内经》及前贤治疗风的基本法则和经验,对进一步研究风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应当予以总结提高。

6小结

祖国医学蕴藏着丰富的风学理论。《内经》对风的概念、风的产生、风的性质、风的致病特点都有深刻的论述。后世医家对风的认识和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医的病因学、病理学、治疗学,而且为深入研究风学理论,探索风邪致病规律,防风治风,提高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治疗水平,有一定的意义。

(编辑张大明)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3-0002-04

中图分类号:R254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3.02

收稿日期:2015-10-30

猜你喜欢
大论内风百病
《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眩晕方法探析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包”治百病
多喝水能治百病?
从内风论高血压脑出血的防治思路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中医小知识
泡脚驱寒消百病
《阴阳大论》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