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历史考察和基本经验

2016-07-11 05:37张颖范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张颖++范军

摘 要: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提升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其基本经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服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把握教育的根本目标;坚持不断改革创新原则,提高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教育的常态化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18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078-05

习近平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要发扬“矢志艰苦奋斗”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接力前行。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艰苦奋斗精神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实践,是党90多年不懈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崇高政治品质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我党历来重视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回顾和总结我国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培养矢志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教育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提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过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展环境异常艰苦。因此党十分重视党员、军队和军政干部、青年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在根据地自己创办的高等院校中,开始把培养学员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进行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初步实践,为建国后我国高校更好地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奠定了基础。

(1)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初步实践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所创办的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客观上要求学校加强对学员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苏维埃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等创办时,学校的教学设施非常简陋,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建校劳动,解决办学条件不足的问题。为了支持革命工作,学校除了组织学员们参加春耕生产,参与收集粮食、查田运动等政治工作,还积极参加劳动,并开展节约教育,学员们自己省吃俭用支援革命。艰苦的学习条件,激发了学员们吃苦耐劳、努力学习和早日报效国家的热情和信念,为党培养了革命所需的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干部。

(2)艰苦奋斗作风成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革命形势严峻、条件艰苦,加之大批爱国青年参加革命,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仍是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抗日军政大学承担着培养军政干部和教育知识青年的重任。毛泽东为抗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明确指出艰苦奋斗作风是一名合格革命者必备的素养。依据这一教育方针,抗大在教育原则中规定,要注重品德锻炼和道德教育,要求学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践行艰苦奋斗、刻苦奉公,不怕牺牲的精神。[2]继承和发扬党和革命军队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光荣革命传统,成为革命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3)艰苦奋斗教育原则已逐步形成 党在抗战时期,探索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形式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在以培养政治理论工作干部为主的陕北公学,教学中强调劳动教育。把生产劳动课作为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劳动中培养学员艰苦奋斗作风。鲁迅艺术学院“为克服敌人经济封锁,发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教学、劳动、创作于一体,师生们参加了开荒、种地、砍柴、烧炭、纺线”等生产劳动。[3]延安大学的教育方针中就指出,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

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环境依然艰苦。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后,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成为了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并且继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东北大学,刚成立时为躲避战火几经转移,学校在佳木斯时,校舍破旧,师生就自己动手修缮。学校还组织学生三次下乡,参加大生产运动。学生们与农户同吃同住,参加村里生产小组的劳动,休息时间帮助农民干农活,同农民交流思想,通过克服旧思想、旧习气,成为艰苦奋斗的共产主义者。[4]这一时期,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已成为高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重要原则。

2.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式建立及初步探索,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快速发展。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建设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党和国家需要并号召全体人民艰苦奋斗,共渡难关。为此,高校把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又红又专的人才为使命,并使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规范化,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产生良好效果。

(1)依据国情和中心任务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国情,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高校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得到广泛开展。新中国以“五爱”为全体国民的公德后,各高校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把爱劳动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以多样的教育活动,转变了大学生旧思想、旧习惯,形成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节约简朴的生活习惯。50年代初,为结合党和国家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高校组织师生参加土地改革运动,“三反”运动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勤劳勇敢、朴素节俭的品质。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面对贫穷落后的现状,毛泽东提出勤俭建国的思想,明确指出:“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5]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也多次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为更好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指出:“实行勤工俭学,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体力劳动的锻炼,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加强和劳动人民同甘共苦的思想感情。” [6]勤工俭学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高校展开,使勤劳简朴、热爱劳动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

1959年后,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党和国家号召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共渡难关。各高校大力开展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多样活动,使大学生自觉省吃俭用、奋发学习,积极到艰苦的基层和边疆工作。特殊的国情,使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成为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得有声有色,获得了良好效果。

(2)艰苦奋斗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1961年9月15日正式发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校六十条》),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总则中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求“在高等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勤俭办学的方针,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反对铺张浪费。”把“加强对青年进行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7]这对高校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方针、目标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教育活动规范化、固定化,有力推进了艰苦奋斗教育地继续发展。

(3)艰苦奋斗教育的深化和提升 全国学习先进模范的热潮,推进了艰苦奋斗教育的深化与提升。1963年3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大学生学习雷锋的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使雷锋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意志和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作风深深扎根于大学生的头脑中。大学生们把“像雷锋那样生活、学习和战斗”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他们努力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刻苦学习,主动服从分配、支援山区建设。随后高校又开展了学大庆、学“铁人”精神,学习解放军的教育活动等也都成绩显著。榜样示范的教育形式,在大学生心里树立起一个个光辉的道德榜样,使艰苦奋斗精神在大学生中得到大力弘扬,教育效果也得到提升。

(4)艰苦奋斗教育遭到严重挫折 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曾一度遭到挫折。1958年教育大革命中,学校过多安排学生劳动,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和理论知识学习。1963年,全国高校逐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借此达到向学生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的目的。这种单纯依靠长时间脱产劳动来进行阶级斗争教育的做法,违背教育规律,向大学生灌输了许多“左”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遭到全面破坏,处于瘫痪状态,导致艰苦奋斗教育工作不仅难以开展,而且产生了许多错误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大学生下基层、“开门办学”过程中,缺乏对知识青年和大学生的正确思想引导,加之漫长而繁重的体力劳动,给知青和大学生带来的更多是思想的混乱和身心的伤害。这一问题带给我们的教训是,过分依靠劳动来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违背教育规律,只会引起学生反感,削弱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效果。

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文化大革命”结束,经过整顿恢复,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也逐步恢复,并开始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探索和创新,使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在高校大大推进,获得规范深入地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1)艰苦奋斗教育的恢复 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拨乱反正,过去好的经验做法得到恢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轨。1977年3月,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把教育战线学习雷锋的运动,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在高校再次掀起“学雷锋”热潮,树立起礼貌友爱、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新风尚。高校通过学习英雄模范人物,重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积极纠正“左”的思想,重新确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基本目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创业的精神。[8]在这些重要文件精神指引下,统一了师生的思想认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恢复。

(2)探索艰苦奋斗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思潮涌入校园,出现了一些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理想信念模糊的现象。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大学生的侵害,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各高校在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同时,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新探索。在教育方法上:高校探索以先进青年感人事迹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创新艰苦奋斗教育新思路。张海迪式的模范人物成为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楷模。高校还鼓励大学生开展各类社会调查研究,勤工俭学,并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把实践活动经常化。在教育目标上:结合改革开放实际,国家对高校要继续坚持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作出明确规定。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学生“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 [9]同时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专业改革和队伍建设,也都是对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在理论和方式方法上的新探索和促进。

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10]按照讲话精神,高校为切实稳定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新的努力。

(3)推进艰苦奋斗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校在反思过去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向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发展。在十四大精神指导下,1995年11月23日国家教委颁布施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工作做了全面规划。其中德育目标规定:使大学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德育内容中规定:开展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态度教育和热爱劳动人民教育。[11]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提出大学生要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要树立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奋斗精神,要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明确要求,推进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现了稳定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上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出现,导致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问题日益严重,在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指出:要始终让大学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引导他们形成勤俭自强、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等优良品质。2005年3月25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把学生要树立爱国主义理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培养目标和要求,将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工作法治化。2007年五四青年节,胡锦涛向中国青年群英会致信,要求青年人,“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12]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2013年,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把当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密切结合,提升了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科学化的新境界。

二、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不平凡的历史进程,可以概出以下几方面基本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坚定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正确的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必然体现,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灵魂,才能站在党和人民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高度,深刻认识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进而排除把艰苦奋斗与“闭关锁国”划等号、把艰苦奋斗视为“苦行僧”等“左”的思想影响,自觉地抵制艰苦奋斗“过时论”、“非政治化论”、“普世价值代替论”等错误思潮的干扰,使艰苦奋斗教育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把握上。成功的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

2.坚持服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把握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根本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环节的艰苦奋斗教育,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德育人、围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青年学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锤炼,到建国后提出发展学生为人民服务思想,养成包括爱劳动的艰苦奋斗精神的“五爱”优良品质;从60年代提出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树立包括劳动观点等“四个观点”,到改革开放后提出培养“四有”新人和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矢志艰苦奋斗的接力者。这些目标不断演进,但始终不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虽有失误、挫折,但总体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坚持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紧紧抓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才能把艰苦奋斗精神有效地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反之,就会出现曲折、摇摆,甚至走邪路。

3.坚持不断改革创新原则,提高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艰苦奋斗是建筑在生产方式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的。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本质、宗旨不会改变,但方式方法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艰苦奋斗教育的有用方法,同时也要走出过去片面理解、简单类比、目标短期、内容空泛等老一套的误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时代性和规律性把握。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照顾大学生的特点,遵循大学生思想教育规律。创新思想理论教育,把马克思主义艰苦奋斗观的必要灌输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价值评价能力紧密结合,把加强党的艰苦奋斗价值导向的外部影响力与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能力紧密结合。创新实践教育,使大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实践思维,勇于实践锻炼,通过道德实践、社会实践、基层实践,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创新榜样示范教育,发挥青年艰苦奋斗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重视大学生中艰苦奋斗先进人物的宣传,通过树立大学生身边的榜样,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典型,激励大学生以矢志艰苦奋斗精神实现青春理想。

4.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常态化机制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有可操作的制度约束,使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受错误的政策左右,不受有害的思潮干扰。这是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培养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合格大学生的根本保证。艰苦奋斗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点。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培养目标,都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文件中,都对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做出过规定,从国家层面做出制度安排,保证了全国高校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深入开展。从我国高校历来艰苦奋斗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凡是认真按照党中央要求落实制度规定的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就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凡是对党中央的要求落实不力的学校,学生中的艰苦奋斗意识弱化,各种不良现象选出。因此,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制度安排细化为高校自己的教育和实施规定,构建硬约束机制。通过领导和责任落实制度、检查制度、监督和反馈制度、激励和奖惩制度等的约束,使艰苦奋斗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养成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形成常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2] 谈松华主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简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16.

[3][11] 吴潜涛,徐艳国主编.建党90年来高校德育发展的历史轨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7,155.

[4] 东北师范大学校史编委会.东北师范大学校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

[5]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6] 龚海泉主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107.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99.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 (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14.

[9]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61.

[1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12] 胡锦涛.向中国青年群英会致信[EB/OL].(2007-05-04)[2014-11-1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5/04/content_6059924.htm.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