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摘 要:
马克思价值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马克思价值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对于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服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带来的负面效应,维护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反对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观理论;当代价值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1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057-04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是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积淀而成的,它承载着整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凝聚着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全面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研究马克思价值观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对于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服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带来的负面效应,维护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反对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价值观理论及其形成
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著名学者李德顺认为“价值是指主客体之间的客观关系状态。”[2]可见,作为反映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范畴,价值体现的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对于满足人自身需求的意义,即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观”即主体对客体的看法或观点,哲学意义上的观念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价值观便是人们对于价值以及人与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含在广义的世界观之中,而与人生观并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不是先天固有的,更不是在人们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产生并在政治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任何时代的价值观念都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特征。当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发生变化时,价值观也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马克思价值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之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价值观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理论渊源,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同其他价值观理论一样,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诞生也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十九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在欧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开展,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力的革新,也是生产关系的一次巨大变革,它在引起资本主义经济极速发展的同时也促使其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发,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尖锐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为争取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而发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资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需要强有力的价值观念将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这种时代特征和实践需要为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但仅仅具备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充分继承和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果,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也不例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价值观理论为马克思价值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正是在批判地继承西方价值观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价值观理论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关于价值的客观性以及价值论不能完全脱离本体论的思想,同时克服了其脱离现实中的人而专注于追求人之外的世界终极本原的错误倾向,在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承认价值本身的客观存在性,坚持了客体价值不能脱离的主体而独立存在的观点;其次,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继承了近代价值理论中将价值与认识论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思想,在承认把现实中的人作为研究主体的的同时“坚持理论抽象的适度原则和立足生活实践的原则,”[3]克服了近代价值理论脱离现实把人和世界都变为纯粹理论关系抽象化的缺陷,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价值论与理性主义相统一和价值论与认识论相结合;最后,马克思价值观理论“契合了现代价值理论强调主体性和个体性及承认非理性作用的思想,”[4]在承认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所起到的客观作用的同时,克服了现代价值理论忽视客观规律,盲目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缺陷,既承认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也承认理性因素的作用,从而实现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辩证统一。
二、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价值观理论蕴含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自己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即是在表达着自己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观念,因而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日益成熟,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内容也逐步完善。笔者认为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马克思价值观理论是奠定在科学的世界观之上的,世界观体现着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它通过揭示整个世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指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为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舍提供价值指导。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马克思便在其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为从而使马克思价值观理论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第二,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如上所述,价值是对象性活动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因此,明确主客体是阐述价值观的一个基本性问题。马克思从一开始就立场鲜明的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这就说明了马克思价值观理论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的,它与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任何剥削阶级的价值观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一套全新的价值观理论体系。
第三,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就决定了马克思价值观理论必然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进行的,就一个学说而言,其所代表的利益问题就是其价值取向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6]因此,将人类历史视作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价值观理论必然以满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
第四,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理想。价值理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价值的最高追求,它体现着价值观的性质,引导着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并激励着价值主体的价值实践,是价值主体奋斗的动力之源。马克思价值观理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社会的进步必然促进并直接表现为人的发展,所以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则是人的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7]可见,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具体到价值理想上就表现为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五,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以进行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价值目标的基本途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资本主义“以物的独立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到共产主义“自由个性”阶段,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相应社会形态存在的基础。“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8]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之时,阶级斗争不可避免,从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可避免,而这个革命的价值目标就是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第六,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核心。集体主义是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做为言论和行动根本出发点的价值取向,它既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价值核心。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观念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的,面对强大的资产阶级,单个无产者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被压迫的命运,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就必须将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斗争,正是阶级斗争的实践,使无产阶级觉悟到必须珍视集体的力量,并自觉将维护集体利益放在核心位置上。同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是某个人而是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也要求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树立全局观念,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基本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理想、以进行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价值目标的基本途径、以集体主义为价值核心。它以科学的世界观为理论基石,建立在丰富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彻底的革命性、强烈的阶级性等特征,拥有其他价值观念所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因如此,马克思价值观理论虽然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但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当代价值
深入学习马克思价值观理论,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坚持以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为指导,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服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带来的负面效应,维护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反对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一,马克思价值观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价值观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自十月革命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成为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巨大飞跃。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应有的核心价值的判断和认定,”[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引导着其他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追求,指导着全社会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规范。因此,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0]。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还原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状态,”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为理论基础,它将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与中国现实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相融合,赋予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以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价值观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为指导,有利于克服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动,就国家层面而言,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转变必然需要加强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如此,才能维护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就社会层面来说,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也需要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如此,才能保证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却面临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和一些人精神生活空虚甚至迷失的窘境。而产生这一窘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值观念多样性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现象。在社会改革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多元化逐渐取代国家和集体是唯一利益主体而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多元的利益主体必然产生多样性的价值观念。江泽民指出,“在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民的思想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和错误的观念相互影响,这是难以避免的。”[12]多样性的价值观念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包含自由观念、民主观念、效率观念等积极有益的思想,也充斥着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极大地冲击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腐蚀着人们群众的心灵,妨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坚持以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为指导,凸显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克服价值观念多样性带来的负面效应,维护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为指导,有利于反对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际形势日益纷繁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间断过对中国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13]西方敌对势力依仗自己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大肆宣扬西方自由民主思想,扭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目的就是妄图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企图用西方的价值理念和政治模式改造中国。此外,他们还鼓吹“中国威胁论”,无视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大肆渲染中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宗教渗透也是西方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的重要形式,一些西方国家暗中支持“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势力,甚至扶持“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组织,以达到腐蚀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罪恶目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能够被社会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4]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在价值观领域如此猛烈的攻势,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价值观理论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的说服力和凝聚力,有效反对和抵制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 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学术研究,2007(12):13-16.
[3][4] 陈玉君.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价值理论与西方价值理论的关系[J].学术论坛,2012(12):20-23.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0.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2.
[9] 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8):18-24.
[10] 习近平.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1).
[11] 郭丽双.多元化思潮对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构及教训[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6):169-175.
[12]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13]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 .求是,2012(1):3-7.
[14]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0.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