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红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课程改革也经历了激情、困惑、反思的三个阶段,正确认识先进教育理念,重视教学反思,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深层次的矛盾和困惑。重视学生解题后的反思,才能突破题海战术壁垒,确实减轻学生负担。为师生的双赢创造了机会,让教与学共上新台阶。
【关键词】课改;转变;反思;新台阶
一、学会看书,带着求知思考
特别是初一年的新生,在小学时没养成看书的好习惯,或看书很马虎,只会按照原有的知识来想。如初中的整数,有很多的学生对整数的理解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只记住正的整数,忘了还有负整数。这是我们应让学生看书时让他们带着求知思考、比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思考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基础上,对于比较类似的概念加以类比、区分。如“半径”和“直径”,“圆心距”和“连心线”等概念。通过文字、图形的区别,类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运用自如,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思考。有意识的思维比无意识的思维所达到的效果要好很多,记得更牢。教师通过平时在课堂上经常性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这些思维活动的模式,养成会思考的习惯。
二、学会审题,带着问题思考
这一点相信每个老师都很有感触吧,我们经常会在考试后就听到学生在说:“糟了……第×题又看错啦”“我的应用题也理解错了”。平时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新教材中一例题:小张从位于南北方向路上的学校出发,先走了50米,又走了80米,问这时小张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内容有稍改)这题看似简单,有的学生立即回答道:北面130米。马上有学生反驳说:不一定,还有其它答案。关键在于审题,首先问题中的位置包括方向与距离,再者“先走了。又走了。”没有指明方向,因有几种情况。
三、学会发现,带着疑惑思考
这是课改中要求学生要会分析,加强动手操作能力,从实践中发现其内在联系,找到规律。通过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由“试算——归纳——猜想——论证”学习模式。如 观察下列等式:
2=2=1×2
2+4=6=2×3
2+4+6=12=3×4
2+4+6+8=20=4×5
…
①可以猜想,从2开始到n(n为自然数)个连偶数的和是多少?
②当n=10时,从2开始到第10个连续偶数的和是多少?
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进而鼓励学生推测出一般的情形:1+3+5+7+9+…+19=102;2+4+6+8+…+20=10×11;1+3+5+7+…+(2n-1)=n2;2+4+6+8+…+2n=n(n+1).当然要发现规律,学会自己分析、归纳,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平常要多相信学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猜想,再慢慢加强,完善。
四、重视解题后的反思
解题后的反思是对整个解题过程活动的反思。许多习题,特别是中考复习综合题,重在考查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因此,一道题可能有多种解法,涉及知识点、能力点达十多个,老师在讲题和学生在解题时,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会解决习题,更要养成完成习题后及时反思的习惯:(1)还有没有其它解法;(2)哪种方法更简便,更具有技巧性;(3)改变某一条件,结论有什么变化,又如何解决。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摆脱思维定式,发现自己思维的不足。
学生在平时解题的过程中,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后,在学生的作业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双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同化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中考复习的效率和正确率,在考试中打高分,二将学生过“重”的负担降下来,在“思维”上多下功夫,在“反思”上多做文章。这样就为中考复习时,师生的双赢创造了机会。让教与学共上新台阶。
五、反思課堂,博采众长,让课堂多点精彩,少点遗憾
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实验,我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较清晰准确的了解,已经有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的信心和创造的欲望,但是如果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深层次的矛盾和困惑又显露出来:
(1)单纯关注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忽视教学的有效性;(2)合作学习中老师与学生定位的问题,合作学习中有形式无实质的问题;(3)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矛盾,等等。以上这些都曾经让我在教学中感到很困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依托教研组研究平台,虚心向同仁请教,不必分时间和地点,平时闲谈话题大多跟课堂有关。不一定非要到校规定的教研时间才谈教学。
由于这样话题式研究方式灵活多样,不受人员、时空、组织限制,具有广泛的自主性、实用性和群众性。它是老师们在长期教学中智慧碰撞的火花,不必需要严谨的过程:一边学习,一边梳理,一边研究。在不断重复反思和研究中,不断完善,并能很快反馈给其他的教师,并通过他们的再实践得到及时验证。例如,在平方差公式教学中,学生对公式背得很熟,就是不会用
(1).(-a+b)(a+b)
(2).(-a-b)(a-b)两题的运算常出错,我就想能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不错?课后同轨老师告诉我我没有重点强调相等的项与相反的项 这两个概念,是的,表面上学生公式掌握得很好,却没有领悟其实质,于是我又给学生补上:解决这样问题关键是找到:相等的项与相反的项。结果=相等的项平方-相反的项平方,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