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绯翡 李姣锋 郜乐乐 王玉霞 王慧敏
[摘要] 目的 分析尿液特征组分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关联性。方法 该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该院在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治疗的单纯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肾损害患者,各50例,分别定义为糖尿病组、糖尿病肾损害组;除此之外,在体检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该文150例研究对象尿液中的组成成分特征,包括尿蛋白含量和几种常见非蛋白氮物质(如肌酸、尿素、尿酸和尿蛋白浓度等)进行测定,随后采用多种归一化方法对尿液特征组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t检验减少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的变量信息,保留 P < 0.05 的检出峰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分类结果。 结果 对照组患者尿液中肌酸、尿素和尿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患者及糖尿病肾损害组患者;且对照组患者的尿蛋白含量与糖尿病组患者的含量相当,与糖尿病肾损害组患者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尿液特征组分如肌酸、尿素、尿酸和尿蛋白等指标是有效评价患者肾损害的主要指标,因此以上指标的联合测定可为糖尿病肾脏损伤程度的监测及疗效观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糖尿病;糖尿病肾损害;尿液特征组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b)-0073-02
据统计,慢性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其中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较为多见。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因主要是因为机体内胰岛功能下降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的生物学功能降低所致,主要导致患者出现多饮、多尿、多食而体重下降等症状。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多见[1-2]。如果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值长期不下将会引发眼、肾脏、心脏等多种组织发生病变,其中糖尿病肾损害是主要的并发症[3]。目前糖尿病肾损害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由于糖尿病肾损害的代谢复杂,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时的病情严重、治疗难度显著增加[4],因此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肾损害并及时治疗此类患者以延缓糖尿病肾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为分析尿液组分特征与糖尿病肾损害的关联性,比较并分析了健康人、单纯糖尿病患者以及糖尿病肾损害患者的尿液组分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集中对于在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确诊并治疗的5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50例糖尿病肾损害患者以及50例健康人的相关资料信息得出,单纯糖尿病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29例,最大年龄是72岁,最小年龄是45岁,平均年龄为(55.3±3.15)岁;糖尿病肾损害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24例,最大年龄是70岁,最小年龄是41岁,平均年龄为(54.5±2.88)岁;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最大年龄是74岁,最小年龄是44岁,平均年龄为(56.7±2.27)岁。利用SPSS16.0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知,3组患者在性别比例相似,年龄阶段相近,为此比较法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研究对象是提取某院在4年内确诊和治疗的5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肾损害患者,各50例,分别定义为糖尿病组、糖尿病肾损害组;除此之外,在体检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该文150例研究对象尿液中的组成成分特征,包括尿蛋白含量和几种常见非蛋白氮物质(如肌酸、尿素、尿酸和尿蛋白浓度等)进行测定,随后采用多种归一化方法对尿液特征组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t检验减少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的变量信息,保留 P < 0.05 的检出峰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分类结果。
1.3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原理
流动相和固定相都是液体。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应互不相溶,形成一条清晰的界限。其后将试样注入其中后,在色谱柱中,溶质开始在两者之间自由游离。当稳定后,可实用高效液相色谱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公式如下:K=Cs/Cm=k Vm/Vs;其中,Cs是指溶质在固定相中浓度;将溶质在流动相中的浓度用Cm显示。另外Vm是指流动相的体积,而Vs是指固定相的体积。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全部数据均由SPSS16.0统计学软件来计算和分析。计数资料运用χ2来进行检验。同时,计量资料运用t来进行检验。以P<0.05为界限,作为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比较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及糖尿病肾损害组患者尿液中的肌酸、尿素、尿酸和尿蛋白浓度等指标,进而分析3组患者的尿液组分特征。结果得出,对照组患者尿液中肌酸、尿素和尿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患者及糖尿病肾损害组患者;且对照组患者的尿蛋白含量与糖尿病组患者的含量相当,与糖尿病肾损害组患者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微血管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为肾小球硬化,即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5]。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早期时无明显表现,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其发生率与糖尿病病程成正比。早期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体积会代偿性增大,肾小球滤过率表现为高滤过,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现象,肾小球滤过率随之降低,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肾脏功能与全身代谢,可导致尿毒症。所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损害并及时治疗此病是避免发生糖尿病肾病、降低糖尿病肾病死亡率关键手段。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尿液组分分析方法不断被更新和完善,目前临床检验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尿液组分分析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即高速液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近代柱色谱)作为色谱法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农学、工业、法检与商检等领域中。高效液相色谱属于色谱法中的比较特殊且重要的分析方法。它通过高压输液系统运用液体作为流动相,把极性差异的同一种溶剂或者是有比例区别的混合性溶剂、缓冲液等装入还有固定相的色谱柱之中。在其中分离成不同成分,随后则装入检验仪器之中,实现检验和分析得出结论的目的。这种方法具有“四高一广”的优点,其准确性高受到各个领域的青睐,已经成为各领域不可缺少的应用技术。优点一:高压。它是指流动相在通过色谱柱时利用加压,其目的在于加快流动相通过色谱柱的速度。优点二:高速。相较于液体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高压实现了速度快、载液流速快,将分析时间减少至15~30 min。优点三:高效。相较于气相色谱与工业精馏塔,液体色谱法分离样品的效果好并且效率高。优点四:高灵敏度。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紫外检测器为0.01 ng,进样量在μL数量级,可见其要求极高对于提高其灵敏度起了重要作用。优点五:应用广泛。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70%以上的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尤其适应与强极性、高沸点、热稳定性差、大分子的化合物检测,其效果突出。同时,此法具有色谱柱可循环利用,样品不易被破坏且回收简便等特点,节能环保。另外,其存在的主要缺点为“柱外效应”,其检测器的灵敏度比气相色谱低和引起色谱峰变宽的现象。
为此,该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并比较了健康人、单纯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肾损害患者的尿液组分。结果得出,健康人尿液中肌酸、尿素和尿酸含量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患者及糖尿病肾损害组患者;且健康人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与糖尿病组患者的含量相当,与糖尿病肾损害组患者比较时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尿液组分特征与糖尿病肾损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肌酸、尿素、尿酸和尿蛋白等指标是有效评价患者肾损害的主要指标,因此,尿液组分联合测定结果可为糖尿病肾脏损伤程度的监测及疗效观察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群妹.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检查意义[J]. 现代预防医学,2012, 3(39):761.
[2] 吴瑜霞.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J].医技诊疗,2010,12(10):66.
[3] 宗成国. 尿NAG和LAP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6(12):739.
[4] 张碧莲. 尿RBP、尿mFlb、B2-MG、NAG酶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6(33):756.
[5] 史喜苗.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标记物的临床意义以及中药的干预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4,14(39):2589.
(收稿日期:2015-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