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泉
人们往往忽略一个简单的生活常识:出生时间相隔一百年的两个人,几乎没有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可能。因为对于一百岁的人,人们基本上不把他当人看待,而是把他当“神”看待,把他们称为寿星。即使有幸与百岁老人生活在一起,那比例也实在是太低。而这种人在众多的今人眼里已经成为古人,因为他们大多已经作古:永远地离开活着的人们。而且是离开时间越长,古人与今人越难相见。但是,今人总是要想方设法地去了解古人。今人了解古人大致有两种方式:第一种: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介绍古人的情况;第二种:通过阅读古人留下的作品或者与他人的谈话记录了解古人。这三种方式,第一种,在传的过程中容易走样:因为每一个传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加工,使内容不断丰富,让听的人感到生动形象,听起来津津有味。第二种,无论相隔多久,只要有作品流传下来,今人都会从他们的言论中了解到他们的思想、志趣、品德、追求等。曹操就是这样一个多种记录都有差异的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曹操呢?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才能平庸,总是上当,与诸葛亮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众矢之的,简直可恶之极,成为令人不齿的奸臣。连史书都这样记载,难道曹操真是一个不可信任的人吗?我们还是回到曹操的作品中去看看,能不能找到另类的东西。
曹操留下来的作品主要是诗歌。曹操的一部分诗歌反映了东汉末年动乱的现实。如《蒿里行》中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描写出一片悲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伤时怜乱的感情。《《却东西门行》中说“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抒发征夫怀乡之思。
曹操的一部分诗作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浑厚的抒情气氛。曹操在击败董卓、袁绍、袁术等封建割据势力后,远征乌桓途中,曾写过《步出夏门行》的一组诗,其中《观沧海》(《步出夏门行》第一首)里面就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加上写景的“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几句,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秀丽山川、壮丽山河的形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几乎能与“欲与天公试比高”相媲美。这种描述如果没有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胸怀,是难以写出这样壮阔美丽的景致的。在此之前创作的另一首诗《短歌行》中,曹操曾写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光阴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抒发出面对混乱局面的担忧和希望网络天下英才为我所用、从而完成统一事业的理想,像周天子时期那样,天下统一,民风淳朴,这与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主张是一致的。这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思想一直到曹操的晚年(公元二0七年写作《步出夏门行》时,曹操虽然只有五十二岁,但对那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来说,已经是老朽了)都没有改变,这在《龟虽寿》(《步出厦门行》第四首)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几句中可以得到证明。
人们总是说言为心声、诗言志,用“文如其人”来说明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任何人,写诗也好,写文也罢,所写的内容总是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曹操也不例外,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曹操对当前局势的担忧,对人才的渴求,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从而实现江山一统的局面。这种思想从后来曹操的奋斗经历中得到证明。既然曹操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这种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进行了不懈的奋斗,我们对曹操的认识就不能以历史的记载和小说的描写为标准,而应该重新认识曹操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了。在文学史上,以曹操为代表的“三曹”“七子”代表了汉魏六朝时期的先进文化,尤其是诗歌的创作,引领了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因此,我们可以说,曹操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军事家。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描写也不是空穴来风。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像曹操这样的有识之士,并不是仅有曹操一个人,只不过其他人并没有曹操那么幸运罢了。因为他身为朝廷重臣,又手握兵权,施展才华和采取任何行动都比其他人更为方便。比如荀彧,他对当时的混乱局面同样很担忧,因此曾竭力举荐能独挡一面、办事果断的曹操担任朝廷要职,希望通过曹操的努力奋斗,消灭各类封建割据势力,从而实现汉家江山一统、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曹操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激烈的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屡出奇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地位,成为东汉末年实际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