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敏
学校文化是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潜能。学校文化建设是整个学校从观念到制度和行为的全方位变革过程,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全部领域。学校文化建设还是一个更加体现学校组织的教育特征、更好地实现学校组织的社会价值、更加有效地提升育人质量的过程。
一、加强观念文化建设,聚力办学价值观
学校文化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精神氛围,弥散在师生之中,有着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明确的指向性,以特有的形象向师生灌输着某种观念、思想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较大的影响。观念文化则代表学校的价值取向,自上而下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行为举止。
观念文化集中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等相关教育价值观,是学校团体合作的一个共同取向。学校应该将这些标志性的观念显性化,同时不断宣讲强化,让尽可能多的师生对学校核心办学观念达成共识。如,有学校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学校在最显眼的地方呈现,在晨会与教师会议中宣讲,在校园活动中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从而全方全位地将这一育人理念深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并转化为全体师生的核心价值观。
二、重视教育行为文化,增强校园魅力与凝聚力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从学校教育的特点出发的,它包括教师的行为文化与学生的行为文化。如某百年名校提出“至善到正”的校训,同样也要将这一口号转变为个人的实际行为。学校通过组建“善正志愿团”,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如交通协管、关爱社区老人、关心边远山区孩子、爱心义卖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组织学生家长评选“善正好老师”,在这些活动中,无声无息地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去间接地引导学生的行为。
三、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制度是校园中维系教学活动及师生关系等的各种规章和守则,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建立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和组织结构,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和观念的集中反映,对学生思想品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也是隐性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虽是校园管理方面的结晶,但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科学合理的制度有助于提高师生自立自律的良好品质以及责任心,从而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相反,如果制度设计不合理,会有碍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会逐步僵化,从而失去主体创造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学校要建章立制,形成条文条例,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好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品质。这些规章制度既有行为规范,如学生行为习惯管理条例,也要有学生评选制度,如某校在传承学校文化中建立的“善正好学生”评选办法等。通过建立一般行为习惯、评优评选、奖惩等方面的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的思想品质。
四、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强化隐性课程的育人功效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静态的“隐性”的教育力,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同时也是潜然默化的。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学生在这里所看到的一切将对他的一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校园物质文化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心智,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配合社区周围环境,整体规划、和谐搭配校园景观、园林绿化、雕塑画像、墙面装饰、功能小区,力求把校园布置的井然有序、清洁美观,真正体现园林化、人文化、教育化、科学化,并富有个性,有效释放了校园环境“润物细无声“育人功效。
学校物质环境是隐性课程的一个很重要来源。对师生员工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
重视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突出学校精神内核。在学校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代表性的标识系统。学校要努力形成稳定的校微、校歌、校训,并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和寓意,并物化为学生学校认同感的核心与标志。
统一学校建筑风格,凸显学校个性化人文内涵。校园建筑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为凸显人文内涵,增强学生作为学校人的自豪感,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学校校门、围墙、走廊、功能室、屋顶都统一风格,充分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以及文化内涵。
构建墙壁文化,挖潜隐性课程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让学校的每堵墙都会说话,也就是使校园里每一处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增强学校文化的张力和活力。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