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姬
学生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让德育从书本走向生活,更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走进德育,让德育来指导生活中的行为。
一、让德育内容贴近生活
我校开展了“养成教育行动研究”,研究有序列性和延伸性。围绕“养成教育行动研究”我们相继进行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五”规划课题“家校配合养成教育行动研究”和广州市教育局“十五”规划课题“外来经商家庭子女家校配合养成教育行动研究”以及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养成教育中的激励性评价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于学生做人、做事、学习三方面的生活内容。在内容的要求上,我们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做人、做事、学习三方面的生活内容有序列地细化到各年段具体实施,使学生的养成教育更全面、系统。例如文明礼仪习惯:分别从会用礼貌用语、用文明语言和行为与他人交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进行细化实施。
在实施途径上,我们始终牢记德育是实实在在的事,牢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的生活教育理论核心,在德育活动中进行行为实践训练。例如,对学生进行做人习惯“爱心孝心”的训练时,我们觉得不光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学生才能打开心扉,但光靠空洞的说教,犹如隔靴搔痒,只是一时的激动。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心动?实践,实践出真知。为此,我们进行了“关爱·成长”“当蛋爸爸、妈妈”实践体验教育活动。让孩子通过两天自带鸡蛋的护蛋亲身实践,把爱护、保护鸡蛋的行动内化为健康的具有爱心、责任感的心理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感受护蛋中所付出的爱心与责任感,从而迁移情感,体验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体验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乃至牺牲,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有这样的爱心和责任感。
在效果的巩固上,我们在每一学期里循序渐进反复抓,抓反复,坚守“小行动、立意新、效果大”的原则,例如,同样是“爱心孝心”的训练,有时候是“小鬼当家”,有时候是“我是小小采购员”,有时候是“我是妈妈的小算盘”、“我家的记账本”等等,让学生通过具体而持续的实践训练,达成教育的效果。
二、让德育活动重现生活
让活动代替说教,让情感温暖人心,让事实触及孩子幼小的心灵,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我们联合品德科、科学科、综合实践科开展“爱心孝心”系列活动之——“蚕的生命周期”体验活动,就是结合三年级下册科学科“动物的生命周期”设计的。一方面让孩子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从蚕的生命周期中体验生命的珍贵,从而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养蚕的短短的过程中体会父母一直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通过角色的互换(父母养育我,我养蚕宝宝),亲身的体验,从而提升认识、感受亲恩!让学生品德的形成植根于自身真实的生活世界里。
三、让德育课堂回归生活
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温暖的家”的第一课“我长大了”中,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自己长大了,感受在自己成长的历程中爸爸妈妈所付出的努力和关爱,从而懂得孝顺父母。而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只是零碎的、习以为常的片段,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片段进行浓缩,使课堂教学情境化、课堂情境生活化,在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中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探究、感悟。需要老师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面入手,找准最能反映主题的切入点,通过认一认、量一量、比一比小时候的照片、小衣服、小玩具,重温儿时的乐趣,体会“我长大了”;通过听父母讲小时候的故事,体会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体会“我长大了”这一过程,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更加关爱父母。
这样的品德教育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点点滴滴地渗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例如,课间教师和学生一起玩跳橡皮筋、下棋、老鹰捉小鸡、“盲人捉迷藏”等游戏,变换各种不同的新鲜玩法,这样“遵守规则”、“合作、团结力量大”等品德目标,不用教师灌输,就会自然而然地扎根在学生心里,使品德教育在孩子们的快乐参与中会变成一种享受,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学生的行为可能会出现反复,但每一次的反复并不是原地的返回,相信在不断的循环反复中,学生得到的收益却是实实在在的。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