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莹莹
一、问题提出
在学生群调查,不乏表示品德学科或不重要、或枯燥而厌学,分析成因:教师观念未得到改变,仍注重应试教育,关注学科考核,造成错误的导向;编制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影响,品德课大都由语文老师兼任,无疑让语文教师觉得备课量大、任务重,未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品德学科的动力。因此,在减轻品德课教师的负担并提高课堂的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小学品德和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品德课的优化,将是我们思考。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理想的教学应打破时空的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
二、整合依据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并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重点提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三维目标的提出和课程标准为品德课与语文课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品德学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品德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联系着学生的生活,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丰富资源。语文课中精彩的片段描写,生动的词汇与系列的主题典故,也是品德课程学习的优质资源。两学科的营养能同时注入学生、教师与课堂,提高学生在品德学科中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两学科的可兼容性及同构的知识等宝贵资源,努力促进两门课程的有效整合,以提高教师的效率和课堂的质量。
三、整合形式的探究
长期以来品德课大都由语文教师兼任,这为两课程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要把握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指向,理清品德教材与语文教材间丰富的关联内容,借用两学科丰富资源和课程理念,充分运用两学科间的迁移进行整合,拓展教学途径,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标。以下将从多角度探寻小学品德和语文两学科间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重构自己的认知,学习联系地、发展地认识事物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增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兴趣和信心。
1. 主题一致,用多种形式进行内容整合,达到意义同构、渗透德育的目标
品德课程要改变单一“道德说教”与资源匮乏的现状,品德学科的教师课可从语文教材中提取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语文教材资源与品德与社会教程融合,这样不仅显得既熟悉又亲切,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促进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以实现德育。同时,语文中感性的故事、散文、诗歌与品德课本中真实客观的社会事实及图片符号相结合,不一样的表现形式,相辅相成,丰富品德课堂。
一是在同一学期中课程资源整合的运用。
一年级下学期,两学科的活动都体现课标理念:以儿童的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在“春天来了”这个主题下,语文学科在第一单元《多彩的春天》运用美丽的故事与精美的词汇令学生对春季的期盼,并开展“寻找春天”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同感春天的希望与乐趣。品德学科在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之《春天的盛会》、《和春天一起玩》等整组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以学生亲近自然为切入点,通过找春天,发现春天的变化,介绍春天的自然现象、人们的活动,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到来,使学生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春天的没美、自然的美,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有好奇心,爱问“为什么”的习惯。
在这里,我们可以运用语文学科为品德学科提供的基础,让学生介绍他们之前搜集的资料、创作的作品,让学生自己介绍春天后,在进行课文的学习;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介绍了解的知识点,加强课堂的交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以致用,强化情感,提高品德课堂的质量。
二是在不同学期中课程资源整合的运用。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可爱的祖国”,其中《我们生息的国土》一课运用探究、收集资料、地图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形成比较全方位的了解,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探究中,让学生由衷产生爱国之情。而语文学科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等课文,作者用富含情感而优美的文字,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多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我们可以用多组桂林山水和天山图片和文字的组合进行导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让学生再次感受祖国的壮阔河山。接着进行学生成果的发布会,在发布过程中,将成果实时展示,让学生可以多角度感受祖国的美。
在品德和语文主题相同的情况下,资源搭配使用,能起到前后铺垫,互相充实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知识架构的建立。其中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运用,将促进学生迁移、整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丰富生活经验、广阔的教学空间、多样的实践活动的交叉整合中,成就整合效果──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德育的熏陶。
2. 认知迁移,加深理解
语文静态的文本内容与品德动态的活动体验的互补中,学生将建构起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和思考方式,品德和语文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更科学的世界观。
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你、我、他”之《邻里之间》友好交往需要我们每个人包容不同的人。课中体验活动,通过“我的自画像”“画圆圈”“我们一起作画”,使学生意识到集体中的每个人是不同的;意识到因为每个人不同所以有不同的作品,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仅是表达形式和创意不同;意识到因每个人的不同,我们共同创造出五彩斑斓的世界。品德与社会课通过逻辑递进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悟:在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的过程中,每个人各有风采,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看法。
以上感悟和认识可作为学生解读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画杨桃》的先行组织者。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故事,借助语言文字形式,启示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因为事物本身具有多样层面;面对一个事物,我们应相信自己,有自我的表达;也允许每个人有各自判断的理由和经验,要学会理解和认同自己及他人;认识到人、事、物的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
“故事可以使课程学习更丰富、更有意义。故事本身并不能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而是一种让世界变得更有意义的工具”。故事作为工具,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影响人们的思考及行为模式。《画杨桃》的故事,形象地促进了学生道德理解力的提升。这便是语文对品德与社会学科发挥的促进功能之一。
3. 感性与理性、情感与实践行为的融合,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虽说语文课和品德课对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对人的培养却是异曲同工。语文是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自己,而品德课则培养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两学科的合力,促进了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和强化,将对爱的理解和表达(语文)与落实到日常行为的实践(品德)之间的融合,增强了知行合一的力度。
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温暖的家”从活动“护生鸡蛋”入手,反思和感悟家人养育自己的辛苦,展开“故事与思考”《彼尔的账单》,其内容与语文学科《妈妈的账单》近似,但它不具情节,是理性的叙述,数据化地体现强烈的反差和比较。
我们的世界是有机融合的整体,当出现相同的文本、主题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出现时,我们可以在课程资源、认知迁移等方面彼此衔接。以上语文、品德教材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巧妙地把两学科间的有效链接与整合,不仅减轻教师的负担,还可以充实学科的内涵,拓展教学的外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