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浣冰
中华古诗文,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是融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由于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学生在学习时有相当大的难度。如若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埋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通过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特别是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具备无所不能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用情景模拟、游戏、动画、视频来展现各种学习材料,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活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播放录音,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
二、加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古诗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等提供给学生,尤其古诗文复习中效果更为明显,教师可以将古诗文关键实虚词进行整理归类,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扩大学生文学积累,加快速度,提高学习的效率。由于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在黑板难以讲清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技术,正确、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质量。比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断肠的乡愁。
三、引导想象,发展思维
鼓励学生用“超链接”的方法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因此往往中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小学古诗文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导致“情深”,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变单项为多元,多维呈现
运用多媒体特有辅助功能,多视角呈现资料,多元互动交流,使学生充分领略古诗词的博大精深,跨越时空和知识的局限,让学生了解同一类题材异彩纷呈的表达方式,为学生提供开放式、探索式的学习环境。比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学习这首咏梅诗时,我们可以拓展资料,指导学生在网上搜索更多的咏梅诗句——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可以让我们在学习古诗词时依据不同的基点进行拓展、延伸,将与这一基点具有相关性的诗词进行联系性学习。比如:以作者为基点,诗人还有哪认知信息的把握中,扩展了思维,对古诗的欣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五、变抽象为具体,领略意蕴
此环节借助多媒体声音、图像、文字,运用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等方式,有助于体悟诗情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先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渲染氛围,借助歌词“浪花淘尽英雄”创设情境导入课堂;然后与学生一起确定了了解苏轼的生平简历和豪放派词的特点、探究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设置查询关键词,有针对性地查询、探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把探究所得与同伴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
六、变文字为音画,入境生情
古诗词用语简约,语言含蓄,意境深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用画面拓展意境,以音乐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加上优美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声音、画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变诗句美为音画美,形成一幅绚丽斑斓的动感画面。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制作了这样一个画面———满树的桃花竞相盛开,一阵微风拂过,片片花瓣飘落在潭水之上,映得潭水一片嫣红,此时,《送别》的音乐悠然而起,汪伦踏着歌声为李白送别,这是一副多么美的画面,学生被这有形的美和无形的美所陶醉,古风悠悠、色彩斑斓的画面让学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心灵之翼自由飞翔。这就是信息技术赋予古诗词教学的特殊魅力,入境而生情。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