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分析状及防治对策探究

2016-07-10 08:58刘岩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临床症状

刘岩

[摘 要]牛腹泻是牛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疾病。其中危害最严重的就是由传染性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腹泻。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都是导致牛传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本文在分析该病临床症状的基础上,对其防治对策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牛传染性腹泻;临床症状;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牛传染性腹泻病的发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发病率超过70%,一旦患病,1/2的患牛会死亡,病死率较高。牛群发生腹泻时,肠道的液体吸收能力会下降,液体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液大量丧失,产生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甚至直接死亡。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就有必要了解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1 牛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分析

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牛传染性腹泻在临床表现中虽然大致相同,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下面我们就对不同病原体导致的牛腹泻症状进行简单分析。

1.1 大肠杆菌感染导致的牛腹泻

大肠杆菌中包含了多种血清类型,有的会产生大量毒素,导致电解质紊乱;还有的则会破坏肠道上皮细胞,直接渗入血液,导致脏器感染。大肠杆菌入侵导致的牛腹泻,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染时间较早。如果母牛体内携带该病菌,那么犊牛产出后就会受到感染。这种牛腹泻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大便呈稀水样,为酸臭味,颜色呈黄色或者白色,臀部的被毛经常被污染。同时,脱水的速度较快,体重会迅速减轻,食欲不振。而且,此腹泻的发病时间较早,1周内即可发病,病情发展迅速,病牛在3~5日内就会死亡。

1.2 魏氏梭菌感染导致的牛腹泻

该病菌在牛群的养殖场中普遍存在,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只要满足其诱导因素,魏氏梭菌就会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毒素。由魏氏梭菌导致的牛腹泻通常会在1~4周内发病,比较常见的诱导因素主要为:①乳配置不当,未能合理控制加水量;②没有充分混合均匀;③加入了含盐类食物,导致盐分的浓度较高,或者钠离子水平过高;④温度控制不当;⑤喂养方法不固定,或者饲料更换频率较高。此类牛腹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粪便带血或者呈黏膜状,伴随有转圈、震颤和抽搐等神经症状。

1.3 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牛腹泻

该病菌导致的牛腹泻会产生大量的毒素,导致患牛死亡,通常会在1~4周内发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粪便呈稀水样,偶有血便和黏膜便,酸臭味强烈。同时,脱水速度快,体重下降。如果病情持续发展,细菌还会进入血液,导致牛菌血症的发生。另外,沙门氏菌还有可能侵入肝脏、关节等器官,会产生严重后果。

除了上述3种常见的病菌感染之外,轮状病毒、冠状病毒、隐孢子虫、球虫等感染也是引起牛腹泻的重要因素。

2 牛传染性腹泻的防治对策

2.1 补液治疗

这是治疗牛传染性腹泻的主要措施。因为腹泻会导致牛的体液大量流失,如果腹泻持续24小时,体内会流失约占体重5%的水分。如不及时给予补液治疗,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若流失的体液量达到体重的5~6%,会导致腹泻;若体液的流失量达到10%,就会影响牛的精神状态,导致其眼皮凹陷,皮肤发干,站立困难等症;若流失量超过14%,就会导致病牛死亡。所以,对于腹泻牛应尽早采取补液治疗,补液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目前,口服和静脉输注是最常用的两种补液方式。在腹泻早期,牛的体能状况相对比较良好,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口服补液。在腹泻后期或症状严重的病例,病牛可能会出现高度乏力,吮吸反应消失,精神沉郁甚至昏迷,此时无法进行口服补液,需进行静脉输液,静脉输液一般用等渗溶液,一次补液量为2~4升。

2.2 药物治疗

直接采用药物来杀灭病原体可以迅速促进病牛的康复,还能有效降低病原体的排放量,对于预防和治疗牛传染性腹泻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由于导致牛腹泻的病原体不同,所以采用的药物也应有所差异,但是不管采用何种药物进行治疗,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抗生素治疗对于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无效,此类腹泻主要采用疫苗接种治疗;②寄生虫性腹泻在经抗生素治疗无效之后,则需要采用专门的抗寄生虫药物治疗;③在细菌性腹泻中,特别是由魏氏梭菌和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腹泻中,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大量的菌体死亡,产生大量毒素,导致毒血症,严重者还会导致病牛死亡。青霉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头孢类药物等是治疗细菌性牛腹泻的主要抗生素药物。

2.3 其他辅助性防治措施

①适当进行牛奶喂养。在补液的同时应饲喂牛奶,补充牛需要的能量。足够的能量是牛维持体温、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物质基础。②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当牛发生腹泻时,应及时将病牛隔离,将病牛单独饲养于干燥、温暖,且经过消毒的圈舍中,这样既能为治疗提供方便,还能够减少病原体的大范围传播。同时,还应该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原体。

[参考文献]

[1] 张宏伟.动物疫病[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葛兆宏,路燕.动物传染病[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吴志明,刘莲芝,李桂喜.动物疫病防控知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临床症状
试论犊牛腹泻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