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莺,许东洋,何春江
(大连大学 研究生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同课异构用于优化初中体育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包 莺,许东洋,何春江
(大连大学 研究生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基于体育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高质高效发展的引领作用,从“同课异构”教研形式出发对初中体育教学设计的优化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加深其对新课改的理解,形成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进而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的整体共进和体育教学领域的良好发展。
同课异构;优化;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强力推进以及新时期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探索更为合理高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这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挑战。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这种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使得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进行,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设计存在着教学设计与新课标要求脱节,教学评价管理松懈,校领导对其重要性认识度不足等问题,急需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同课异构”所表现出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独特形式,开始逐渐被大家视为寻求最为恰当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本文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了解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形式及现状,并采用比较研究法对初中体育课堂实例进行比较剖析,明确了“同课异构”对于优化初中体育教学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经过整理分析,归纳出了优化初中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以期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高质高效发展。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同课异构的内涵
纵观国内学者对于同课异构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种,本文对于同课异构的界定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个性差异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风格和实施策略,并在教学过后对各种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进行对比总结归纳,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1.1.2 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对教学整体规划甚至是课程开发的概念,不同教学论专家们对其定义有着这不同的解释,本文对于教学设计的界定主要应用于初中体育,是指在分析体育教学要素与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发现教育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确定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案,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检验方案实施的效果,并修订完善方案,以优化体育教学的一种规划过程操作。
1.2 国内外关于“同课异构”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关于“同课异构”的相关研究就已经开始了。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促使了“案例分析”的出现,其中的“课例研究”最为显著。“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研究活动,其最早起源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就在日本小学教学中普遍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随后,在1996年到2000年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开始对日本的多所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并发表了《教学的差距:为改进课堂教学来自世界教师的精彩观点》等多篇关于教育改革的文章,促使美国人建立起对“课例研究”的广泛兴趣。至此以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相关工作者开始陆续对“课例研究”吸纳应用,并进一步改革创新。
2005年内地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次在我国提出了“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自此以后,各类专家举办的教研活动,各科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等,开始逐渐采取这种形式。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众多卓越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始涌现,从不同的视角对同课异构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以“同课异构”为主题,截止到2016年共有652篇相关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共有181篇,其中重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同课异构”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意义,对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异同关系三个方面。
关于同课异构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有:方莉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同课异构研究》一文中阐述同课异构因其特性能促进教师对教学结果进行总结反思,加快教师专业合理化发展[1]。在从同课异构对某学科课堂教学的作用出发,探讨同课异构生成效益方面的研究中,朱海滨的《初中生物“同课异构”教学的研究》以自身的教育实践为基础,结合两位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比较,提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2]。而作者李允、薄伟英从诠释同课异构的内涵出发,分别在《同课异构的“异”“同”分析》和《同课异构:有关“同”与“异”的朴素思考》中探讨了“同课异构”的异同关系,阐述了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异同关系的必要性[3],并引领教师走出盲目追求“异”以及过分重“同”“轻”“异”的实践误区[4]。
1.3 国内外关于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普遍认为教学设计发展研究的开始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最早提出教学设计理论,并在其代表作《教学设计原理》中对教学设计的含义进行了诠释。迪克和凯瑞也通过代表作《系统化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的原理与理论基础、分析与评估的策略进行了阐述。而后几十年的发展中,随着各国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系统方法的不断应用,国外对于教学设计的研究进入到一个空前壮大的发展时期,从以“教学程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的研究为重点,逐步过渡到将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进行整合来运用到教育领域和课堂教学实践之中,使得教学设计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操作,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到包括体育在内的各个学科。
纵观国内,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较为滞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国外教育理念的逐步渗透,我国部分研究学者才开始通过翻译外语文献触及教学设计领域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不断涌现,教学设计开始走入人们的视角,受到教育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此后,关于教学设计的学术研究开始进入繁荣时期。现如今,众多相关学者已经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深入剖析,并出版了大量的专著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针对不同研究视角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发展趋势与热点问题、定义重构、以及与新兴事物相结合三个方面。
关于发展趋势与热点问题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谢幼如[5]等人在《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中阐述当前涉及理论、实践应用的热点话题,预测了教学设计存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钟志贤在《论教学设计定义的重构》中,从对教学设计本质认识上对其定义进行重构,建立了新的理论假说[6]。刘名卓与祝智庭[7]则在文章《MOOCs教学设计样式研究》中,对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教学设计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促进网络环境中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良好发展,为教学设计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范畴。
随着教学设计相关研究的广泛深入,体育领域教学设计的研究也开始得到关注,最早见于1988年蔡宝忠发表的《浅谈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课题》一文,引领了体育界对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热潮。发展至今,相关研究主要倾向于新课改下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以及众多理论指导下体育教学设计的应用价值,针对体育教学设计与“同课异构”关联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文采用了访谈法,在大连市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随机抽取8所初中24名(8所初中各选取体育组组长1名,普通体育教师2名)体育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访谈问题主要包括当前初中体育课“同课异构”的开展情况,面临的问题及其对体育教学设计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在虚心听取体育教师们关于“同课异构”活动实践的经验反思后,从中提取典型案例,作进一步对比分析,试图探索同课异构用于优化初中体育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篮球三步上篮同课异构对比分析。表1为三名体育教师三步上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看出,A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循规蹈矩,墨守陈规,B教师虽采用了巧妙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平实,教学氛围严肃、沉闷,难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反,C教师善于运用语言语调的变化,有着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灵活新颖的教学手段,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们的认知心理特征,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
表1 三名体育教师的篮球——三步上篮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对比一览表
准备部分A教师只进行了简单的热身练习,缺少B、C教师熟悉球性的练习或游戏,使得教学效果的达成度不高。C教师组织学生慢跑过程中穿插辅助练习,有利于三步上篮技术动作的学习。
基础部分的导课环节,A、B教师采取直接导入的形式,介绍本课教学内容后开始进行技术动作的教学。相对应的C教师,在教学前通过问答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的步调,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充满期待。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C教师通过组织系鞋带再跺脚几次,给学生心理暗示,注意先出右脚;巧妙地运用了体操垫,障碍物,彩旗带做三步上篮练习,有效的提高了练习密度和效果。B教则采取了倒序教学法,成功的避免了学生在跨步接球时经常跨错脚的现象。相比较于A教师趋于平淡的教学方法,B、C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更能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率的提高。
结束部分的放松环节,B、C教师可以学习借鉴A教师结合音乐做瑜伽练习,这样的安排更能激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放松,缓解疲劳。
综上所述,针对相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形式,将不同执教者融入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的课堂设计进行集体研讨,在比较中促进自我反思,拓宽教学思路,去粗取精,长善救失,必然有利于教学设计的优化。因此,在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怎样的素质与能力,怎样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以何种教学模式为主导,成为教学设计优化首要面临的问题。
3.1 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体育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执行者,其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促进教学设计优化的基础前提。
3.1.1 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通过语言交流串联起来,可以说教师运用语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体育课堂中不仅要求教师有着流利的口语言表达能力,更多的是通过肢体语言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动作表象,领略动作要领。因此,能够将这两种形式的语言巧妙结合,灵活运用的教师,往往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潜力,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发现在相同的教学环节中,自己与其他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的差距。同样,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练习,队伍调动,组织分组等,设计的语言更为恰到好处,才能有利于学生领悟教师的教学意图,尽快掌握技术动作。针对体育学科所特有的“少讲多练”的教学特点,更加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做好教学设计,语言的表达既要做到条理清晰,又要保证简要精炼,并通过及时的反思总结,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运用。
3.1.2 注重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
良好的课堂秩序,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更是如此,正因为其处于一种动态的,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也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在课前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设,在处理教材和制定教学目标时,做到细致具体,切实可行,尽量规避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同样,在课堂中突发情况的处理,负荷量、练习密度的把控上也需要教师结合现场环境和学生特点灵活对待。这是教师体育素养和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要求教师通过诸如多人“同课异构”、师徒结对“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学会在课堂中设计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度,从而促进自身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
3.1.3 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探索精神也是教师从事体育事业无限热情的集中表现。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师课前对课程相关资料的开发利用和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上,这也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定位更具开放性和自主性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同课异构”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的体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全面分析动作技能,深度解读教材含义,也正是由于每位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程度不同,便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形式。过程中教师感知新问题、新动态的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有利于抓住教学机遇,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3.2 体育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指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师单边活动相对较少,教学效果较为突出的教学表现形式。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同样注重实现教学预设目标和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3.2.1 明确教学内容的设定
遵循的体育教学规律和实施的体育教学课程标准共性的决定了“同课异构”中的“同”。这里的“同”指的就是教学内容的相同,它是“同课异构”的基础,“异构”建立在 “同”的基础上,受“同”的约束。也就是说只有确定这一主题,才能保证体育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进行比较式的研讨,形成多样的教学设计。因此,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立足教师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运动认知实际等等,也可以适当对技术动作做教学顺序或简化动作的必要处理,避免一成不变的和无限度的拓展教材内容的教学方式。总之,要把学生获得最大收益作为最终目的,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3.2.2 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看课者会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判断该教师选取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与教学的三要素密不可分,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共同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一次体育课的教学来说,要具体细化到课堂导入的方法,学生辅助练习的方法,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方法等等,也就是要谋求能够促进同学们高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合理途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把知识内化为自我修养和自己的实际行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获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2.3 优化教学环节的衔接
处理教学中各环节的衔接问题上是否得当,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教学环节的衔接要遵循流畅性,连贯性和启发性。教学环节的连接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与活动之间转换是否恰当合理,在转换之间,教师的指令是否清楚,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教学内容,这是“同课异构”活动中判断教学设计合理性,教学质量高效性最为明显的特征。体育教师要在秉承新课标理念的条件下,善于主动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体验练习,通过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引起共鸣,形成共识,做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方法新颖,教学结构严谨,驱动学生积极参与身体练习,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优质的体育教学设计,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3.3 互动合作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已逐渐发展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已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合作意识的培养也开始变得重要起来。“同课异构”凭借独特的教研活动形式,摆脱了以往的教师个体独自备课上课再到自我总结的教学模式,将独立性的教学过程和单一性的教学环节转变成集体研讨,集思广益的教研形式。体育教师们在共同研讨同一动作技能的教学时,各抒己见,虚心聆听,为体育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了彼此的沟通,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的目的,有效的促进体育教师在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教法,从而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融入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手段,辅助方法,思维方式等等,达到完善体育教学设计的目的。
新课改要求下的“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激发和调动教师潜能,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教研活动,急需充分挖掘其对体育教学设计的价值所在。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看出,以大连市为例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层面“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开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却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在部分重点初中已经出现体育与健康课“同课异构”活动的实施,突显出了“同课异构”对初中体育教学设计优化的重要程度。在结合案例分析和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后,总结出利用“同课异构”优化初中体育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要以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作为基础,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构建互动合作型的体育教学模式。
[1]方莉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同课异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朱海滨.初中生物“同课异构”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李允.同课异构的“异”“同”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2):35-38.
[4]薄伟英.同课异构:有关“同”与“异”的朴素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5):23-25.
[5]谢幼如,王淑芳,董继燕.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2):16-19.
[6]钟志贤.论教学设计定义的重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7(7):11-20.
[7]刘名卓,祝智庭.MOOCs教学设计样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19-33.
Heterogeneous Class for Optimizing Sports Teaching Design Strategi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BAO Ying,XU Dong-yang,HE Chun-jiang
(Graduate School,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By using document-data method,comparative analysis,interviewing method and other methods,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how to optimize junior high school sports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heterogeneous class by confirming the importance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to upgrade sports teaching capacity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new class modified with unique teaching style,thus contributing to PE teaching profession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 classes.
heterogeneous lesson;optimize;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design
G623.2
:A
:1008-2395(2016)06-0135-06
2016-12-12
包莺(1970-),女,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