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两种中西闽北方言文献音系比较研究
——《建州八音字义便览》(1795)与《建宁方言英汉字典》(1901)音系比较

2016-07-10 07:49马重奇马睿颖
华夏文化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八音闽北字义

马重奇 马睿颖

清代两种中西闽北方言文献音系比较研究
——《建州八音字义便览》(1795)与《建宁方言英汉字典》(1901)音系比较

马重奇 马睿颖

近年来,笔者深入研究新近发现的清代《建州八音字义便览》(1795)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1901)两种闽北方言文献的音系,并与现代闽北6个方言点进行历史比较。全文五个部分:一、清代两种中西闽北方言文献简介;二、中西两种闽北方言文献声母系统比较研究;三、中西两种闽北方言文献韵母系统比较及其音系性质研究;四、中西两种闽北方言文献声调系统比较研究。五、小结。最后的结论是:中西两种闽北方言文献反映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闽北建瓯方言音系,中文文献对古建瓯方言音系的构架有着重要贡献,西文文献对古建瓯方言音系的音值构拟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亦可窥视两百年来建瓯音系的演变轨迹。

两百年来;建瓯方言文献;中西比较;历史比较

一、清代两种中西闽北方言文献简介

本文拟比较《建州八音字义便览》(1795)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1901)的音系及其性质,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建州”和“建宁”是同地异名还是异地异名的问题。《建瓯县志》①福建省建瓯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建瓯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记载了建瓯历代的历史沿革。东汉建安初年(196),划分侯官北乡土地,设置建安县(古建瓯县名)。三国吴永安三年(260),设建安郡,郡治在建安(今建瓯)。晋惠帝(291~306)时,建安郡属江州(今江西九江)。南朝宋高祖时,建安郡仍属江州。陈永定二年(558),建安郡改属闽州(今福州)。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今福州)。大业三年(607),恢复建安郡,郡治设在闽县(今福州),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4县。唐武德四年(621),改建安郡为建州。天宝元年(742),复改建安郡,建安县属建安郡。宋开宝八年(975),南唐平,恢复建州,建安县属建州。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州为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元至元初年(1264),建宁府属江浙行中书省杭州。至元十五年,改为建宁路,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路,属福州行中书省,置录事司。至正二十二年(1362)立建宁分省。明洪武元年(1368),罢录事司恢复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清自顺治三年(1646)起沿袭明制。民国元年(1912)仍称建宁府,后改称建瓯府,民国2年裁府,合并建安、瓯宁2县,各取首字命名为建瓯县,属建安道管辖,道址设在南平。民国17年,建瓯改为县政府,直属省管辖。民国35年,全省划分为7个行政督察区,建瓯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可见,早在621年建瓯就称作“建州”,1162年改为“建宁”,1912年改称“建瓯府”,1913年改为“建瓯县”。因此,《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的“建州”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的“建宁”就是现在的“建瓯”。1949年建瓯解放,设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水吉、松溪、政和、邵武、光泽9县,专员公署设在建瓯。1950年3月,改为建瓯行政专员公署。同年4月,署址移设建阳,改名为建阳行政专员公署。建瓯县属建阳行政专员公署。

《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简称《建州八音》)是一本记录闽北方言的韵书,用现在的话说,即为方言辞典。作者是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福建玉融(今福清)人林端才(字正坚氏)所著,他模仿了《戚林八音》的体制,是研究福建闽北古代方音的宝贵文献。《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叙》曰:

十三经,治世之书,而《尔雅》兴焉。其体详于训诂,盖字学之权舆也。厥后如许氏之《说文》精于形象,沈氏之《四声谱》妙于音韵,以及《洪武正韵》,国朝《康熙字典》荟萃群书,允称瀚海轨范。而求其易于齐民方言、将音觅字者则莫便于闽中戚公之《八音》、碧翁之《字义》。顾是书也,吾辈虽同志趋向,惜建属地异语,殊难以习学省音。今特因其音韵,仿其体格,将原谱“春花香秋山开”三十六字母改为“时年秾梅兒黄”三十六字母,亦用以梓里乡谈汇成是集,俾得互参便阅,不至伤于脱略。其以开字学捷径,殆亦补《尔雅》所未备欤。至于三十六字母与乎一字调出上下各四声,以及十五音韵,俱载《例言》,兹未及详也。是为序。时乾隆六十年(1795年)季秋月题于建州芝山书屋。

《叙》中阐述了作者编撰《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的意图,就是为了“建属地异语”,让民众“互参便阅”。《叙》后还附有《例言》。《建州八音》按照作者排定的声韵系统汇辑编排,以音统字。每一字的发声由“字母”(即今韵母)、“音韵”(声母)、“音”(声调)三部分组成,三十六“字母”为纲,十五“音韵”顺次与之拼合为体,以八音序之成字。其目的是为了方便根据发音方便找到需要的字。

《建宁方言英汉字典》(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0FTHEKIEN—NíNGDIALECT),作者W.C.white编,其生平事迹不详。正文前有Introduction(说明);字典正文按建宁罗马字母顺序排列,声母系统采用《建州八音》的“十五音”,韵母系统也采用“三十六字母”,声调系统基本上是按“八音”来编排。该字典由教会传教士协会1901年10月在福州出版。

二、中西两种闽北方言文献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在本节里,我们将分别介绍《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的“十五音”,并与现代闽北方言6个方言点的声母系统进行比较。

过了百余年,W.C.white编撰的《建宁方言英汉字典》则根据《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十五音韵”构拟出具体音值,即FifteenInitials(15个声母):

?

现将《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十五音韵”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的“十五音”以及现代闽北建瓯、松溪、政和、石陂、建阳、崇安等6个方言点的声母系统①参考黄典诚主编的《福建省志·方志》:“闽北方言声母对照表”。进行比较:

?

上表可见,建瓯、松溪、政和三个方言点均 15个声母,即[p]、[p‘]、[m]、[t]、[t‘]、[n]、[l]、[k]、[k‘]、[ŋ]、[x]、[ts]、[ts‘]、[s]、[Ø],虽然有些字的声母归类不一,但基本上一致。“柳”母还可以拟作[s],如《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南”韵、《建宁方言英汉字典》“篮”读作[saŋ1],可以印证闽北方言部分来母字读作[s]声母①参考黃典誠主編的《福建省志·方言志》“閩北方言声母对照表”。。蒲城石陂的声母是21个,比建瓯、松溪、政和多了 6个声母,即[b]、[d]、[h]、[dz]、[ɦ]、[ɡ]。建阳 18个声母,比建瓯、松溪、政和多了[β]、[h]、[ɦ]3个声母。崇安18个声母,比建瓯、松溪、政和多了[β]、[h]、[j]3个声母。显然,《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十五音韵”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的“十五音”与闽北建瓯、松溪、政和3个方言点声母系统基本上相同,而与石陂、建阳、崇安3个方言点声母系统差别较大。石陂、建阳、崇安3个方言点受周边吴语方言的影响,浊音声母较多。从音系性质来说,我们倒可以排除这三个方言点反映以上两种方言文献音系的可能性。

三、中西两种闽北方言文献韵母系统比较及其音系性质研究

林端才在《建州八音字义便览》记载了“三十六字母”:“时年秾梅儿黄犂田园种茄麻吴舍正皮刂鱼脐油茅厝园桐发放茶峩阳蟠蛇人贩柴南桥过。”下有注解:“内‘种’同‘秾’,‘厝’同‘茄’,实只三十四字母。”

W.C.white编撰的《建宁方言英汉字典》在正文前根据《建州八音字义便览》“三十六字母”构拟出具体音值,即ThirtySixFinals(36个韵):

?

上表可见,《建宁方言英汉字典》对《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第3秾韵和第10种韵均拟音为;对《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第11茄韵和第21厝韵均拟音为,实际上也只有34个韵母。然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中除了记载以上34个韵母之外,还增加了[ue]、[ui]、[iɔŋ]三个韵母,共计有37个韵母。请看下表:

?

[2]见《建宁方言英汉字典》“ue”韵母条。

当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和行业协会的保护,对于其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淡薄,鲜有相关艺术人利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比如通过申请注册商标等法律手段来制止产品的侵权行为。但是,结合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特征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有很多契合点。

[3]见《建宁方言英汉字典》“ui”韵母条。

《建宁方言英汉字典》(1901)比《建州八音字义便览》(1795)晚了106年,除了保持34个韵母以外,还增加了[ui]、[ue]、[iɔŋ]3个韵母。其中[ui]韵母,字典举了20个例字,即[hui2]肺费废;[hui3]芾悱菲扉痱斐腓诽匪榧绯篚靡;[hui4]肸;[hui5]非翡飞。[ue]韵母,字典举了2个例字,即[ue3]浮;[hue8]阜。[iɔŋ]韵母,字典仅举了1个例字,即这,This(这),demonstrativeadjective(示范形容词);ciě[tsiε]。

为了探讨《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的音系性质,我们还将《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简称“建州”)“三十四字母”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简称“建宁”)的“三十七字母”以及现代闽北建瓯、松溪、政和、石陂、建阳、崇安等6个方言点的韵母系统①参考黄典诚主编的《福建省志·方言志》“闽北方言韵母对照表”。进行历史比较:

?

[5]见福建省建瓯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建瓯县志·方言》,中华书局1994年版。

?

?

黄典诚主编的《福建省志·方言志》考证,建瓯和建阳34个韵母,政和33个,崇安32个,石陂30个,松溪28个。前文考证现代闽北声母系统,石陂、建阳、崇安3个方言点声母系统与《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差别较大,可排除它们3个方言点;而与建瓯、松溪、政和3个方言点声母系统基本上相同,而现代松溪方言韵母只有28个,亦可排除。下面着重分析建瓯、政和两个方言点的韵母系统。建瓯和政和同属闽北方言,约有24个韵母大致相同,但有10个韵母存在差异:(1)黄 Uâng[uaŋ]韵,建瓯读作[uaŋ],政和读作[uauŋ];(2)茄]韵/厝韵,建瓯读作[iɔ],政和读作[io];(3)茅 Mê[me]韵,建瓯读作[e],政和读作[ε];(4)桐 Tông[t‘oŋ]韵,建瓯读作[oŋ],政和读作[auŋ];(5)发 Huǎi[huai]韵,建瓯读作[uai],政和读作[uε];(6)放韵,建瓯读作[huɔŋ],政和读作[uauŋ];(7)峩韵,建瓯读作[ɔ],政和读作[o];(8)蟠 Pûing[p‘uiŋ]韵,建瓯读作[uiŋ],政和读作[uεiŋ];(9)人 Nêng[neiŋ]韵,建瓯读作[eiŋ],政和读作[εiŋ];(10)贩 Huaing[huaiŋ]韵,建瓯读作[uaiŋ],政和读作[uεiŋ]。以上 10个韵母读音建瓯方言均与《建宁方言英汉字典》同,而与政和方言不同,说明该字典所反映的音系是建瓯方言音系。请看下表:

?

《建宁方言英汉字典》37个韵母中还有与现代建瓯方言不同之处:(1)囥韵与桐 Tong[t‘oŋ]韵是对立的两个韵母,而现代建瓯方言均读作[ɔŋ]韵母,并无[oŋ]韵母。(2)阳 Iong[ioŋ]韵和这[iɔŋ]韵是对立的两个韵母,而现代建瓯方言均读作[iɔŋ]韵母,并无[ioŋ]韵母。(3)肺 hui[hui]韵和浮 ue[ue]韵是《建州八音字义便览》所没有的,而是《建宁方言英汉字典》所新增的,但现代建瓯方言则无[ui]、[ue]韵母,肺字今读作[xi],浮字今读作[xu]。这种现象由两种可能性,一是110年前建瓯方言确实存在[ui]和[ue]韵母,后来由复元音韵母演变为单元音韵母[i]和[u];二是110年前建瓯方言确实没有[ui]和[ue]韵母,是《建宁方言英汉字典》吸收了周边方言的个别韵类,现代政和、建阳、崇安诸方言有[ui]韵母,建阳方言有[ue]韵母,假设百余年前也是如此。(4)现代建瓯方言有延[ieiŋ]韵母,这是新增的韵母,而《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则均无此韵母。

四、中西两种闽北方言文献声调系统比较研究

林端才在《建州八音字义便览》记载了“八音”:“八音上:之志指即;八音下:芝志集字。”还在“环有定准”对“八音”(即“八环”)做了专门解释:

环有定准:●实环有音有字。○虚环有音无字。◎重环二六同音。首环之字概属平声。二环之字纯是仄。三环平仄互兼。兹分布为两截,以平声之字列为上,其中用一小虚环写有“俱平声”三字为间,其环下之字概属仄声。若全环纯平,末亦有“俱平声”三字为识认。如无环记者,则是仄矣。四环亦是纯仄。五环纯平。六环义同二音。七、八两环亦俱仄。其环不论虚实,按环各属一音,取字必要细寻,逐环挨数方不至有错行之误。

经考察,《建州八音字义便览》以“八环”来表示“八音”:(1)“首环之字概属平声”,即指阳平调;(2)“二环之字纯是仄”,即指阴去调;(3)“三环平仄互兼”,即指上声调,包含部分古平声字,部分古上声字;(4)“四环亦是纯仄”,即指阴入调;(5)“五环纯平”,即指阴平调;(6)“六环义同二音”,与二环同为阴去调;(7)“七、八两环亦俱仄”,即指阳入调和阳去调。

W.C.white编撰的《建宁方言英汉字典》则对《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八音”进行描写:

①参考黄典诚著《黄典诚语言学论文集》“建瓯方言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据考证,《建宁方言英汉字典》所谓“一音”即指阳平调;“二音”和“六音”均指阴去调;“三音”即指上声调;“四音”即指阴入调;“五音”即指阴平调;“七音”即指阳入调;“八音”即指阳去调。

上文可见,《建宁方言英汉字典》是根据《建州八音字义便览》的“八音”来进行描写的。为了探讨两百年来建瓯方言声调的演变轨迹,我们拟将中西两种建瓯方言文献与现代建瓯声调系统比较如下:

序号 建州八音字义便览 建宁方言英汉字典 现代建瓯方言1 首环之字概属平声 Têéng,首音 (阳平调)2二环之字纯是仄 Niéng,二音 阴去调3三环平仄互兼 Sángéng,三音 上声调4四环亦是纯仄 Siéng,四音 阴入调5五环纯平 Ngùéng,五音 阴平调6六环之字纯是仄 Lù¨éng,六音 (阴去调)7七环亦仄 Chǐéng,七音 阳入调8八环亦仄 Bǎiéng,八音 阳去调

上表可见,《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均为7个调类,平去入各分阴阳,上声单独一类。而现代建瓯方言则只有6个调类,即阴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少了阳平调。据考证,同是古浊平调字与现代建瓯方言对应没有规律,如:[i]池尼旗疑、[u]图糊、[y]除余、[a]查、[ua]和、[iε]爷、[uε]葵淮诸字现代建瓯方言均为上声调字;又如:[i]疲眉厘、[u]媒奴炉吴、[y]锄驴鱼、[a]爬茶牙虾、[ε]来莱狸、[uε]麻、[yε]皮鹅蛇①见李荣主编《建瓯方言词典》“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诸字现代建瓯方言均为阴去调字。因此,中古平声浊音声母字发展到现在,要么演变为上声调,要么演变为阴去调。

五、小结

《建州八音字义便览》(1795)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1901)是中西两位语言学家编撰的闽北方言文献,分别反映了220年和115年前闽北建瓯方言音系。由于两种文献相差106年,因此,语音差别不大,但与现代建瓯方言音系却存在一些差异。

就声母系统而言,中西两种方言文献均记载了15个声母,即[p]、[p‘]、[m]、[t]、[t‘]、[1]、[n]、[ts]、[ts‘]、[s]、[k]、[k‘]、[ŋ]、[h]、[ø],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十五音”不完全相同。西文方言文献把“柳”母拟作[1],把“问”母拟作[m],把“语”母拟作[ŋ],是因为闽北建瓯方言无鼻化韵母与鼻化韵母之分,且鼻音较重;“柳”母还可以拟作[s],如“篮”读作[saŋ1],可以印证现代闽北方言部分来母字读作[s]的事实。把“入”母拟音为[n],说明早在1795至1901年之间闽北建瓯方言古日母和泥母已合流读作[n]。

就韵母系统而言,中西两种建瓯文献的韵母数分别是34个和37个。《建宁方言英汉字典》比《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多出[iɔŋ]、[ui]、[ue]三个韵母,说明当时存在[ioŋ]韵母与[iɔŋ]韵母的对立,也存在[ui]、[ue]两个韵母。若与现代建瓯方言比较,中西两种文献囥[k‘ɔŋ]韵母与桐[t‘oŋ]韵母是对立的,现代建瓯方言则合流读作[ɔŋ]韵母;阳[ioŋ]韵与这[iɔŋ]韵是对立的两个韵母,而现代建瓯方言也合流读作[iɔŋ]韵母;肺[hui]韵和浮[ue]韵是《建州八音字义便览》所没有的,而是《建宁方言英汉字典》所新增的,但现代建瓯方言则无[ui]、[ue]韵母,肺字读作[xi],浮字读作[xu]。现代建瓯方言有延[ieiŋ]韵母,而《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则均无此韵母。凡此种种,均为闽北建瓯方言韵母的动态演变现象。

就声调系统,《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和《建宁方言英汉字典》均为7个调类,平去入各分阴阳,上声单独一类。而现代建瓯方言则只有6个调类,即阴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少了阳平调。据考证,一两百多年前的建瓯方言阳平调,已产生音变,要么演变为上声调,要么演变为阴去调。

从音系性质方面看,本文采用排除法来分析中西两种闽北方言文献的音系性质。就声母数的多寡就可排除属石陂(21声母)、建阳(18声母)、崇安(18声母)诸方言点的可能性;就韵母数的多寡就可排除属松溪(28韵母)方言点的可能性。《建州八音字义便览》“黄、茄、茅、桐、发、放、峩、蟠、人、贩”10个韵母读音,现代建瓯方音与《建宁方言英汉字典》音值同而与政和方音不同的例证,来说明中西两种文献所反映的音系的确是建瓯方言音系。

总之,中西两种闽北方言文献反映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闽北建瓯方言音系,中文文献对古建瓯方言音系的构架有着重要贡献,西文文献对古建瓯方言音系的音值构拟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亦可窥视两百年来建瓯音系的演变轨迹,为福建方音史研究提供一份翔实的资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发现的明清时期两种闽北方言韵书手抄本与现代闽北方言音系”(08YYB011)

马重奇,男,1949年生,两岸协创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州350007);马睿颖,女,1985年生,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福州350007)。

猜你喜欢
八音闽北字义
《八音的秘密》
方志敏与闽北苏区
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奏出乐声里的悲欢离合
闽北红军红色基因演变“七步曲”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广西桂南八音班发展现状探究
——以钦州灵山县八音班为例
八音盒有哪“八音”?
诗版图 闽北诗群
绝和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