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媛
摘 要: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无词歌”的创作者。这种体材的首创是作曲家的一个试验品,伴随着传统与创新并存。对“无词歌”体裁的解释基本上均为“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在浪漫派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都是一些规模短小的抒情小品,但在其中却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关键词:门德尔松;无词歌;抒情小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54-01
无词歌(Song Without Words)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它象浪漫歌曲一样,配有简单的伴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演奏,在一定的节奏音型陪衬下奏出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无词歌的名称,是作曲家门德尔松所创用的。他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病故。门德尔松经常被认为是一位保守主义或复古主义的作曲家,更有甚者认为他是古典主义的“模仿者”或“古典浪漫派”,这些观点及评价都存在着某些片面性和不客观性。如果说门德尔松的创作风格存在“保守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非常重视音乐的传统(正因如此,巴赫的《马太受难乐》才能重见天日),门德尔松深入钻研和研究了音乐的传统,他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并应该一直保存下去,所以他对音乐的革新也融合在传统中以致人们很难发现。
影响门德尔松创作风格的因素,首先离不开他明朗而友善的人际关系。围绕在门德尔松身边的几乎都是亲切友善的家人和友人,这些人使他形成一种正直、开朗、光明的感情观,《无词歌》及一些室内乐作品中慢乐章的抒情性大多来源于此。第二个因素是来自对大自然世界的游历,及游历时带来的感动和印象。他对自然的感受主要来源于旅行生活,门德尔松非常喜爱旅行,年轻时已到过多个国家旅行,每次的旅行几乎都能使他产生创作的灵感——意大利之行创作出《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之行反映在《苏格兰交响曲》中、在赫布里底群岛的山洞中对英雄们的感动和震撼是《赫布里底群岛》序曲的灵感来源……,除外还有多首无词歌也是在旅行途中受到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宗教音乐领域。这个领域的影响使门德尔松对很多神话故事和神话人物产生了幻想,并把这些对仙女、精灵等的幻想投射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如那首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可是,对门德尔松来说神话或童话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产物,也不意味着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更不是想颂扬童话般的社会和环境,而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和光明面的描绘和解释,他总是希望未来会有所改进。这一点与他的出身良好也有一定的联系,毕竟他从未为关于谋生的问题而烦恼过。
门德尔松《无词歌》分为八卷出版(作品第19,30,38,53,62,67
,85,102号),每卷各是六首,加起来总共48首。春之歌(作品62之6)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该曲第一段为两个乐句,歌唱性的主题圆润而洒脱。富于弹性。它以行板的速度起伏于高声部,其他声部则在清澈的和声中作琶音式的装饰伴奏,加上踏瓣音的运用,造成了纯朴而富于春色诗趣的意境。中段继续发展主题,节奏较前紧凑,调性由A大调移高五度至E大调,增强了力度,并运用模进手法,欢快爽朗的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激动。经过流水般的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过渡,进入第三段。以原来的A大调再现主题和中段音调,在下行模进中,音乐越来越轻,前面延续下来的踏瓣音支撑着尾声处轻轻按下的分解和弦,清脆而透明。旋律优美生动,明朗欢快,伴奏部分的分散和弦清澈如水,仿佛是竖琴的音响,听起来的确使人感到充满了春的气息。这个曲子除了用钢琴演奏外,还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和合奏曲,是一首雅俗共赏的抒情小曲。
《无词歌》这部钢琴小品集的创作从183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45年为止,穿越了作曲家生命里的一半时光,也陪伴他一路走过生命中的许多悲欢离合,他把生活上很多大大小小的画面、内心感受都投放到这部曲集中。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色彩,秀气,柔媚,有抒情的歌唱性,弹这样的曲子无须炫技,乐感比技巧重要。有人说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适合在夏天听,那样可以驱除炎热,那么无词歌一定适合秋天听,因为它可以带来一种很温馨的伤感,一种很充实的温柔,它既像一个朋友,又像一个恋人,或许还像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的耳朵边上最轻柔地倾诉。
参考文献:
[1]钱仁康.音乐欣赏讲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2]王日昌.门德尔松与“无词歌”[M].钢琴艺术,1997(05).
[3]门德尔松.1842年10月15日于柏林致马尔克·安德烈·苏谢的信——《1833—1847年的书简[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