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伊
摘 要:佛教在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受到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影响,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佛教;艺术;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949;J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38-01
一、魏晋的苦难世界
佛教是一种“来世”的艺术,不同于儒家对生命的积极方面的关心,父子纲常,伦理孝悌,佛教是“出世”的,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复,他们所要做的仅仅是“渡一切苦”的避苦救难,它相信因果循环,认为这一世所受的苦难会在来世变成福报。所以佛教在魏晋南北朝这个人民受苦受难的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北魏和南梁更是先后把它立为国教。洛阳的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庙宇。
菩萨是成佛的必经之路,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即是觉,释迦摩尼佛便是在菩提树下顿悟,菩提便有了觉悟、智慧之意;“萨埵”为有情,是指世间有情爱和情性的生物。菩萨即是觉有情,是彻底觉悟将舍己救人,解救一切受苦难的生灵的人,这便是佛本生故事的由来。这一时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故事是洞窟壁画的主要题材,例如割肉贸鸽、以身饲虎、须达拏乐善好施都是洞窟壁画中常出现的故事,壁画中的人物多是肉体摧残,身体消瘦,在这些故事的画面中用肉体的痛苦,衬托出了心灵的宁静。佛教用这些肉体饱受苦难的故事来教化世人,舍身救世。佛教从传入开始,就在不断的中国化。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将人神化,按照自己的形象结合了魏晋玄学塑造佛像,感觉这样可以让自己像神佛一样受世人膜拜,同时佛像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逍遥洒脱的风度,也使得这些佛像更加符合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标准。这个时期的人像对佛造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陆探微的“秀骨清像”到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在洞窟壁画和佛像雕塑上都得到了体现。佛教艺术与中国美术完全的结合起来。
二、唐的极乐世界
唐朝时西北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鲜卑族长期的马上生活,健康丰满是他们的审美标准。这一时期的佛像变得丰满、慈祥,更有亲切感和人情味。唐朝时富饶繁盛的朝代,这不仅表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在佛造像方面也有体现。唐窟开始有了舒适的房间;佛像也不再是分化不明显的一佛二菩萨的模式,而是职能地位很明确的佛像,朴实温顺的阿难,沉重认真的迦叶,文静矜持的菩萨,威武强壮的天王,形象更加具体化,袈裟更是铺满座,华贵非常;佛像也由秀骨清像、神秘俊逸变得健康丰满、生动柔和,与唐代宫廷仕女形象颇为相似。壁画的题材也发生了改变,从印度传来的残酷悲惨的场景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幻想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金楼玉宇,仙山琼阁,彩云缭绕,奇花异草,一片都是热闹欢乐的气氛,丰满圆润的仕女取代了瘦削超脱的术士,唐朝用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
佛家思想的进一步中国化是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融入了佛教。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责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和儒家的同化合流。这一时期,张萱、周昉的人物画也对佛造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态丰厚,曲眉丰颊,肌肤丰满是周昉仕女画的风格,衣裳用笔简劲,色彩柔丽,这不仅在敦煌等处的壁画中应用广泛,更是影响了日本仕女画的发展。周昉所创的“水月观音”也一时成为观音像的样板。在此之前,吴道子“莼菜条”的用笔特色在佛教壁画中多有应用。
三、宋的世俗世界
进入宋朝以后,人物画逐渐减少,表现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开始出现,同时佛教壁画中的那些身材高大的菩萨逐渐消失,人物变成次要,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成为主要内容,装饰风味日益浓厚,线条也由唐朝时的圆润中带有遒劲变得纤巧柔和,这种种现象都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现实的世俗艺术。风俗画取代了人物画,与山水画和花鸟画成为绘画的主要品类。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禅”即静坐敛心,正思深虑,以达定慧均等状态。禅宗即是以静虑禅坐为修行方法,以感悟出虚、静、明之心,这与庄子由去知去欲而呈现出来的以虚、静、明为体之心想同。禅宗美学结合道家美学共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学。王国维总结意境之美,将其分为两种境界“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人惟于静中得之”。这种境界中,创作者并没有进行过多的修饰加工,较多的描绘客观事物,“四时朝暮,各不相同”(《林泉高致》)都能描绘出来。五代时期的荆浩继谢赫提出关于人物画的六法之后,提出了山水画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核心是强调在形似的基础上要表现出自然对象的生命,即是要表现出其内在的气质韵味。这种境界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和关仝、巨然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山水画到了南宋开始有了抒情的气氛,追求诗意,刻意的选择场景与题材,同时又工致精细追求细节的真实,不完全符合“无我之境”也不完全算是“有我之境”,是一种过渡的境界。“马一角”和“夏半边”是这个时期的代表,画中的这些留白都是精心设计却又恰到好处,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文人水墨画的产生就是“有我之境”的具体体现。“莼菜条”“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这些笔墨线条的意趣都是自然界不具有的,是人们长期凝练、概括、创造出来的美。这时中国画讲究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不再注重形的写照,而是完全放在神的体现上。从元朝开始,画上流行题字作诗,“诗书画印”俱全成为中国艺术的独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