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体性》探微

2016-07-09 19:30郭丰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5期

郭丰煊

摘 要:对于《文心雕龙·体性》篇,前人已经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但其中一些细小的问题还存在分歧和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本文试图以原文本为基础,结合前人成果,提出自己对体性的认识。

关键词:体性;八体;因内符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16-01

何谓“体性”?体,古代多释为体裁、风格。在较新研究中,童庆炳教授定义为“一定的的体裁要求一定的语言体式”。①举例如,单讲“清丽”,这算语体;讲曹植的“清丽”、谢灵运的“清丽”,陶渊明的“清丽”,这才算作为风格的“清丽”。童先生实质是把风格定义为作家个性参与下的概念。实际上,现代汉语语境下的“风格”二字既可表示个体特征,亦可表示某一整体的、时代的特征。所以笔者认为 “语体”的引入并无必要。但此思路是正确的,它提醒我们在遇到“体”字时,同是作“风格”解,却要用心体会其间的细微差距。 “性”,即个性、情性。这个在研究中是达成共识的。所以,体性篇探讨的便是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情性之间的关系。

关于体,刘勰提出“八体”之说。所谓:“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②关于“八体”,也是有分歧的。参考郭绍虞先生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书中在谈到:“八体之中,有的是就修辞方法而言的,有的是就表现方法而言的,但绝大部分,谈的是文章风格的问题。”③通过我们前面对“体”的认识,则“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中的“体”指的必然是风格。然后紧接着陈列八种,以及后面的分类而述,所以他们之间的是完全平行的关系,这也便意味着这八体涉及的一样,那就是风格。推测原因,大约是刘勰在讲繁缛风格之时“博喻醲采”的论述。“博喻”算广义比喻的一种,是修辞手法,所以便有“就修辞方法而言”的判断。但是我认为刘勰此段愿意不在突出修辞,而意在说明繁缛的风格多有“博喻醲采”的特点,如此解释,便可明白。同理,“精约”也做如此理解,便也不会被认为“就表现方法而言”。关于刘勰对“八体”的态度,研究结论也迥然不同。一方面有代表性的是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彦和之意,八体并陈,文状不同,而皆能成体,了无轻重之见存于其间。下文云: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然此处文例,未尝依其次第,故知涂辙虽异,枢机实同,略举畛封,本无轩轾也。”④相反的一方观点则以范文澜先生为代表:“彦和于新奇、轻靡二体,稍有贬意,大抵指当时文风而言。次节列举十二人,每体以二人作证。独不为末二体举证者,意轻之也。”⑤在这种权威意见相左的情况下,要探究刘勰原意,还需回到文本中。一方面正如范先生所言,在《体性》篇原文中,典雅等六体皆有例证,独轻靡、新奇二体无证,这间接表现了刘勰认为新奇、轻靡二体不值得提倡。另外我们可以试图从《文心》其他相关论述中找到对此二体的态度。比如在《体性》的姊妹篇《定势》中他谈到新奇:“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贬低之意甚为明了。再如关于轻靡风格,他在《明诗》篇中谈到:“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其间的否定态度也溢于言表。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范先生的意见,刘勰在论述八体的过程中,确实是褒贬不一的。

关于性,刘勰提出:“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其中才、气是指先天因素,学、习则指后天影响。刘勰究竟认为哪一方面对“体”的影响更大呢?张少康先生分析认为:“刘勰在实际上是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比先天的才和气更为重要的地位上。”⑥周振甫早先在注释《文心雕龙》时,他持的观点是刘勰认为“先天的才气在创作上占有主要地位”⑦同样,我们不要急于对这些观点置可否,先回到《体性》篇文本中看看刘勰本人是如何论述的。他说:“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郑雅,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我们不难发现他认为先天气质对于涉及一个人作品的刚柔之写作风格是有决定作用的。就像一个刚猛大汉刻意要学女儿媚态,哪怕对女孩儿表情姿态研究的再细致,终非本色,不免娇柔做作之态,反之亦然。后天的学习对作品的深浅,体式的郑雅则比先天有更起决定性的作用。再往下看:“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这里刘勰毫不掩饰地承认了作者先天才性气质在作品风格中的决定作品,我们无需因这种说法与我们现当代的价值观差距较大而试图通过曲解来维护刘勰。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因素更影响作家,这本是见仁见智之问题,况且刘勰并非极端中此而非彼,他在多处强调了需二者并重,如在结尾赞处:“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便同时强调了二者的重要性。总结之,我认为刘勰对先天还是后天更影响“体”的观点是以先天才性为基础,承认一些方面更受先天影响,一些方面更受后天作用,二者要并重,不可偏废

注释:

①文心雕龙.“因内符外”说.童庆炳谈文心雕龙[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②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③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④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⑤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⑥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⑦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