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杭 刘艳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育过程及校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现象,它通过多方面的优秀文化宣传形式,影响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玉林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学生秉承学校“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办学宗旨,申报了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项目,在相关学校创作与传播校园歌曲,提高小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使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实现教师教育职业思想的形成与社会活动能力的提升,也为推动地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文化;大学生,服务践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194-03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校特征的文化内涵与外化的总和,它通过学校各种载体来反映和传播人为设定与自然形成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教风学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在广义方面指的是学校的整体文化,狭义方面则指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的课外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校园这个主要空间所逐渐形成的文化形态。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目标之一,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地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深入联系学校,开展有声有色的音乐教育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培养与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推动地方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向前发展,是师范音乐专业应该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时代呼唤加强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内核,是指经过学校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努力,长期沉淀下来的具有较强稳定性的价值观。学校之间往往存在差异,一些学校办学很有特色,而有些学校平淡无奇,除了教学质量的比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校园文化之差异所形成的。进入21世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潮流。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否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文化的构成来看,校园文化是由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的文化组成。物质文化指的是校园环境、设施、方式等方面的文化空间物态形式,环境文化是指校园的设计、布局、绿化、净化等;设施文化是指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生活动场地等;方式文化则是指特定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如雕塑、碑铭、画像、标语、名言名画以及学校陈列室等。精神文化指的是学校师生员工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意识形态,以及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与教学的课程文化,和意指各种课外活动的课延文化。
毫无疑问,一个学生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的培养与生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想象,一个环境极劣、缺乏文化、毫无生气的校园,怎能承担起培养优秀的社会有用人才的重任?因此,校园文化是中小学环境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对学生文化修养、道德观念、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个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校园文化的环境与氛围之中,无论在课内或课外,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们成长。时代对未来社会优秀人才培养的诉求,呼唤在中小学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孩子们的理想放飞营造一个充满良好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二、校园歌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的创作歌曲,它体现学生真实的心境与情感, 反映校园多方面的学习生活。校园歌曲往往具有朝气蓬勃、励志向上、旋律流畅、节奏明快等特点,表现了青少年的蓬勃朝气以及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特别是一个学校的校歌,就像一张亮丽的学校名片,它反映了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秉承学校的历史文化,体现学校所弘扬的校园文化精神,优秀的校园歌曲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内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开展校园歌曲传唱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育模式,它关注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培养、个性特点、身心健康的发展。积极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歌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校园歌曲以文学与音乐的形式,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反映了素质教育中的理念与內容。它在动听的旋律中潜移默化地规范了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它在欢快的曲调中催化了学生的睿智与感情。许多明智的教育工作者,不再用僵化的说教去解决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而是通过催人奋进而又情感洋溢的校园歌曲传唱,让学生在励志的歌声中感悟歌词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达到开导、引领、感化学生的教育目标,达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教育效果。
(二)优秀的校园歌曲有利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中国古籍很早就有关于音乐的记载,战国时期《礼记·乐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①古人很早就知到用音乐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指出了音乐“人心动,情动中,形于声,声成文”的艺术表达方式。歌曲是由歌词和音乐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优秀校园歌曲的旋律让人赏心悦目,同时其歌词又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鼓励与振奋,校园歌曲的演唱不但能让歌者心潮澎湃, 也能让听者深受感染, 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升华,共同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因此, 校园歌曲的传唱对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思维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优秀的校园歌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情趣
校园歌曲是以群唱众听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它抒发着一种校园文化中的群体意识与情感。校园歌曲具有唤起学生情感的感召力,具有在乐律中展开遐想的引导力,具有在形象思维中受到艺术熏陶的感染力,具有让产生共鸣的学生走到一起的凝聚力。通过校园歌曲的学习与传唱,使歌者听者在音乐感受与音乐修养方面都得以提升,在艺术表现与团队合作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同时,爱美是人的天性,校园歌曲中所蕴含的文学美、意境美、旋律美、节奏美、韵律美、声音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婉转悠扬的抒情歌曲,催人奋进的行进歌曲,欢快跳跃的动感歌曲,气势磅礴的颂扬歌曲,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多元的审美情趣,提高了他们鉴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既有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又有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学生。
三、服务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指是相对于理论教学以外的各种校外实践环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绝大多数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普遍的办学理念。中小学是高校地方支教的主要阵地,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地,如何利用中小学的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是地方高校正在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关注基础教育是师范生职业思想培养的要求
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是初等、中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基地,因此,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小学具有天然的联系,作为师范生,未来以教书育人为重要使命的的人民教师,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之外,还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视野,密切关注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关注地方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管理,早期树立与培养自己正确的职业观,尽早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实际上,师范生的阅历决定了他们对中小学教育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当今新的教育理念没有系统的掌握,思想与认识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因此,加强与地方中小学的联系,让师范院校的学生始终站在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接触一线教学的实际,锻炼自己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为毕业后转变社会角色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用专业知识服务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承担着培养优秀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任,音乐师范生系统地学习了音乐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服务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渠道。深入实习学校开展班级音乐课外活动,组织各种以葫芦丝、竖笛等简单乐器为主的学生乐队,编排富有少年儿童特点的舞蹈节目,参与组织学校的文化艺术节、各种学生才艺比赛、文艺演出,创作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歌曲,开展师生合唱活动,出版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墙报、版报,充分利用校园每一个文化阵地展开音乐艺术的宣传,组织班级学生收看电视台的文艺频道,利用学校各种媒体播放优秀的音乐视频与音频等。将师范生学科专业的理论与技能应用到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既活跃了校园的文化氛围,又提高了师范生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组织协调能力。
四、以创编传播校园歌曲为目标的中小学支教实践
校歌是学校经过一定程序后确定的该校代表歌曲,是学校办学历史、教育理念、校园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校风、教风及学风的高度概括,是反映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它在激励学生成长、凝聚学校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玉林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多年来有为地方中小学谱写校园歌曲的优良传统,2014年又申报了以服务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的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本项目以创作地方学校校歌为主要服务内容,深入玉林市玉东新区榕楼、大芦两所小学,进行校园歌曲创作及教唱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支教效果,推动了两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榕楼小学校园歌曲创编传播活动的践行案例
榕楼小学位于玉林市玉东新区茂林镇榕楼村,在一个名为“社头山”的山坡上,学校周边树木繁茂,空气清新。据说这一带原来长了许多古老的榕树,每棵榕树就像一座巨大的土楼,故村子名“榕楼村”,村子里的学校也就叫“榕楼小学”了。走进榕楼小学,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映入眼帘,就像两把撑开的绿绒大伞,不管春夏秋冬总是四季常绿。课题组师生向学校领导了解了该校的建校历史、办学特色与传统校园文化,了解了以“至真至理,至情至性”的校风、“诚信立身,自信成事” 的校训,以及“扎根大地,共沐阳光”的榕树精神为主体的学校立校思想,决定以此为校歌主题思想的基础,由该校校长及骨干教师拟草了校歌歌词,经师范学院“大创”项目师生的修改并谱曲,完成了较能体现学校风貌、文化、精神的校歌。
校歌定稿后,学校领导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了学唱校歌、弘扬学校特色文化的动员,由师范学院“大创”项目组制作的校歌录音在校园定期播放,在各班班级学生中教唱,在每周升旗仪式上同国歌一样放声高歌,振奋了校风,榕楼小学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大芦小学校园歌曲创编传唱活动的践行案例
大芦小学是玉林市茂林镇的一所村级学校,座落在玉林著名的景点龟山脚下,背靠新建成的湿地公园。传说以前这里多有沼泽之地,长满一片片荒芜的芦苇,故曰“大芦村”,如今的大芦村今非昔比,一条宽敞的玉东大道傍村而过,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大芦村已成为欣欣向荣的玉东新区核心区域的城中村。
师范学院“大创”项目组师生与大芦小学领导、老师一起,共同探讨校歌的创作,大家一致认为,一首好的校歌,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反映学校的文化与精神,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起到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并要求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易于在全体师生中传唱。根据“大爱无声,托起朝阳”、“勤学好问,善思苦练”、“团结友爱,顽强拼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学校文化,凝练出了“大爱无声、芦花飞扬”的校歌主题:
大芦小学校歌的创作与传唱,在全校师生中掀起了热爱学校、高唱校歌的热潮,激发了师生发扬学校优良文化传统,共创学校教学新风貌的热情,丰富了校园思想文化内涵,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鼓舞了师生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大道上高歌猛进。
五、让孩子们永远在励志的旋律中放飞理想
“让歌声插上理想的翅膀”,校歌在传承学校文化传统,彰显学校办学精神,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向上,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与力量,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其他宣传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通过校歌的传唱,阐释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增强了学生爱国爱校的意识,提升了校园高雅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服务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样也促进了自己职业思想的形成,促进了自己社会实线能力的提升。他们同实习学校一道,充分发挥校歌对学生的启迪、引导和激励作用,让孩子们在充满激情、催人奋进的校歌声中,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奋发读书,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不懈奋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注释:
①杨雅丽.从《礼记·乐记》看儒家的乐论[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