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凯
【摘要】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经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分为一期手术组与分期手术组,各42例,一期手术组行切除脾、切除胆囊术和贲门附近血管离断术,分期手术组先行切除脾术和贲门附近血管离断术,术后3~6个月行切除胆囊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一期手术组门脉高压与出血的总发生率为19.0%,分期手术组为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手术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除率为61.9%,分期手术组为4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手术组肝功能改善率为66.7%,分期手术组为54.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手术组术后疼痛评分为(5.5±1.7)分,分期手术组为(5.3±1.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手术组感染总发生率为11.9%,分期手术组为1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接近,但一期手术减少了患者手术的次数,也节省了手术费用,值得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关键词】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胆结石; 手术治疗; 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6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9-0063-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9.035
肝硬化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肝硬化门脉高压较为多见的胃黏膜病变为水肿、萎缩、糜烂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出现胆结石的概率约为正常人的2倍,且一旦合并胆结石,其治疗难度就会大大增加。临床上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常采用外科手术方法,但术中稍有不慎则会使患者出现大出血等各种手术并发症[1]。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患者实行同期或分期手术的治疗效果仍然不够明确。基于此,本研究为了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经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并治疗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的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肝硬化,且经病理检查、CT检查等证实,符合WHO关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无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等疾病,血糖监测正常,除胆囊结石合并症外均无其他严重的肝硬化并发症[3];均随访1年以上,随访资料完整有效;均自愿接受手术并已签订手术同意书。将所有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分为一期手术组与分期手术组,各42例。一期手术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2~66岁,平均(40.2±3.8)岁;肝功能Child分级中,A级13例,B级18例,C级11例。分期手术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21~66岁,平均(40.5±3.9)岁;肝功能Child分级中,A级14例,B级18例,C级10例。对比一期手术组与分期手术组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分级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护肝对症治疗,给予维生素K1,40 mg,静脉滴注,共治疗3~5 d;术前30 min注射头孢类抗生素;消化道出血、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术前2 d注射奥曲肽,每8小时0.2 mg。一期手术组行切除脾、切除胆囊术和贲门附近血管离断术。分期手术组先行切除脾术和贲门附近血管离断术,术后3~6个月行切除胆囊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营养支持及护肝治疗。初次手术后进行定期随访,1年后综合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1)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门脉高压与出血情况。(2)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除率与肝功能改善率。(3)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参照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共0~10分,0分为完全不痛,10分为重度疼痛。分为4个疼痛等级,0级:0分,完全不痛;1级:1~3分,轻度疼痛;2级:4~7分,中度疼痛;3级:8~10分,重度疼痛。评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4]。(4)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与肺部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脉高压与出血情况对比
一期手术组患者出现门脉高压5例,出血3例,总发生率为19.0%(8/42);分期手术组出现门脉高压3例,出血2例,总发生率为11.9%(5/42);两组门脉高压与出血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除率与肝功能改善率对比
一期手术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除率为61.9%(26/42),分期手术组为47.6%(2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手术组患者肝功能改善率为66.7%(28/42),分期手术组患者肝功能改善率为54.8%(2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疼痛情况对比
一期手术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5.5±1.7)分,分期手术组为(5.3±1.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一期手术组患者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感染总发生率为11.9%(5/42);分期手术组患者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3例,感染总发生率为11.9%(5/42);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肝功能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且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与凝血机制障碍等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对该疾病患者进行胆道手术的风险与难度均较大。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采用胆囊切除术的死亡率为7.0%~26.0%。肝硬化合并胆结石患者中主要以胆囊结石居多,约占所有患者的90.0%。也有研究报道,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的发病率约为25.0%,且其临床表现并不显著,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主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法,手术方式有门体分流术和断流术两种,但常出现术中出血、术后变化的情况。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的难点在于:(1)在对肝十二指肠韧带进行解剖时,容易出现破裂出血,患者的肝储备同代偿能力较差,术后容易出现局部损伤;(2)此类手术的难度较大,对技术的要求较高,患者的经济负担与痛苦均大大增加。术中减少出血量是关键,肾功能衰竭与感染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彻底断流是离断术的主要目的,可有效降低门脉高压。离断术后还应该预防门脉血栓的形成,因此术后给予溶栓同抗凝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两种外科手术模式为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大多数医学研究学者认为,分期手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的最佳疗法,但分期手术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增加了二次麻醉与再次手术的痛苦,同时也给患者增加了治疗费用,更会增加肝脏功能的负担。因此,研究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而探讨更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手术时机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本研究为了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经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了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进行治疗,一期手术患者同期进行切除脾、切除胆囊术和贲门附近血管离断术,分期手术患者先进行切除脾术和贲门附近血管离断术,术后3~6个月行切除胆囊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分期手术组患者门脉高压与出血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一期手术组(P<0.05),由此表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的患者先行切除脾术和贲门附近血管离断术再行切除胆囊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门脉高压与出血的发生率;术后一期手术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除率与肝功能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P<0.05),由此表明,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患者同期行切除脾、切除胆囊术和贲门附近血管离断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消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改善肝功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及感染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行一期手术或分期手术,术后患者的疼痛情况与感染发生情况差异均不大。
综上所述,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结石患者的治疗上,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的临床疗效均较为显著,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接近,但一期手术减少了手术的次数,患者可免于二次疼痛,也节省了手术费用。但临床治疗上,还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最佳手术方案,以提升手术效果,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敏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8):173-174.
[2]李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同期手术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7):118.
[3]张林生.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外科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7):28-29.
[4]黄思辉,李荣江,邱振雄,等.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4):188.
(收稿日期: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