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英语交际失误例析

2016-07-09 02:22张雪
现代交际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话语语音

张雪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人说英语时的交际失误。认为这些失误主要是由四方面造成的,分别是由于发音不对导致的失误、词汇误用导致的失误、话语失策导致的交际失误及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导致的失误。

[关键词]英语 交际失误 语音 词汇 话语 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80-02

在二语习得中,偏误(errors)分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偏误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任何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不完美都可以算得上是偏误。比如刚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没有冠词这个概念,所以会说出“*That is book”这样的句子。但这样的句子在实际交流中并不会构成沟通障碍。在此,我们想把研究的视角范围缩小一点,即我们仅仅专注于那些对交流造成阻碍的现象,并试图分析其出现的原因。这种在语言交际中的失误(gaffe)也就是语误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对象。

一、语音引起的交际失误

由于发音不标准而造成的交际失误是比较多的,只要发音错误碰上特定的语境就会造成交际语误。比如一个中国人想坐公交车回学校,他问一个美国人:

C:Excuse me. Where is the bus?

E: Are you looking for the bathroom?①

这里造成误解的原因是这个中国人发音bus的时候听起来好像是bath。难怪会引起误解。

造成发音不准而闹笑话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几个:

(一)英汉发音系统的差别

比如有人总是把英语的think发成sink。原因在于汉语没有类似于“th”这样的音。对于那些汉语没有的发音特征,中国人区分起来比较吃力,比如“sheet”和“shit”,“beach”和“bitch”等,发得不好,意思就有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汉语里没有长元音和短元音的区分。其他的例子还有如“coke”和“cock”不分、“pool”和“poor”不分等等。

(二)学习者自己方言的影响

有些发音是学习者的方言造成的。比如一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和一个美国人讨论某一话题的时候,也学着美国人那样用插入语“you know”。但是由于这位学者来自湖北方言区,所以实际的发音是“you low”。这样也使这位美国人误以为是“youre low”(你人品低下)的意思。国内西南官话区的一些方言鼻音“n”和边音“l”不分,是造成这样的语误的主要原因。

类似这样的发音失误还有一些,比如有的地方“f”和“h”不分,唇齿音“f”的发音听起来像是“h”。有的地方翘首音“r”和边音“l”分不清楚。这些特点在他们学习英语的发音时都会有体现。

(三)误认拼写导致的失误

比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的必胜客去用餐。他看见菜单上有“Super Supreme(超级至尊)”,于是大声对服务员说:“我要一个super super me”。服务员一脸茫然,直到他把这个词拼写出来后才明白。显然他把“supreme”看成了“super me”。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把“To let”看成是“toilet”,

把“idol”看成“idle”等。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再说,即使我们的汉字,也有很多形状相似的容易让人混淆。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平时我们要做个细心的人,注意观察甄别字形类似的词语。

二、词汇方面的交际失误

用词方面的失误也是非常多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知道多义词的边缘意义

一个词语是个多义词,有其核心意义,也有其边缘意义。学习者掌握了词语的核心意义,但是没有搞懂词语的边缘意义,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下面是一段关于“wear”的语误。一对中国夫妻来到百货商店,想买一瓶男士香水。正在闻样品的时候,一个女售货员走过来热情地打招呼,然后问:

E:What do you usually wear?

他回答说:

C:This is what I wear every day, business casual.

其实售货员的意思是“你平常用什么香水”。但是这个中国人错以为是问“你平常穿什么衣服”,所以他回答“商务休闲装”。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wear”有其核心意义,即“穿、戴”等,如“Wear a coat”。然后像“Wear a watch”属于其中间意义。但是“wear a perfume”(带着一股香水味)却是其边缘意义。很多学习英语者只知道“wear”的前两个用法,但是却不知道它的边缘意义的用法,从而造成失误。

(二)没弄懂词汇的语境意义

有个笑话是关于“give me five”的。一个在美中国人去看球,身边的黑人看得很高兴,然后就转头对他说“give me five”。结果他想都没想就直接给那个人5美元!其实这个黑人的意思是“击掌”(因为击掌要用5个手指),很多人看球看得兴起的时候都会这样。但是这个中国人理解成了“给我5美元”的意思了。症结在于不知道“five”在这样的语境下是什么意思。英语里的数字后面经常是没有“块、点钟、英尺”这样的单位的(被省略了),所以怎么理解一定要看语境。

(三)代词误用

最突出的问题是she 和he不分。另一对比较容易弄错的代词是“this”和“that”。“this”表示近指,“that”表示远指。但是英语和汉语的近指和远指区分的原则是不同的,英语的近指与远指是以物理远近的标准来区分的,而汉语除此以外,还可以以心理上的远近来区分。比如:

C:I like this building.

E: Really? You like the building? This building is too old.

C: No. I mean the red building right there.

以上对话中,这个中国人指着对面的红房子说:“我喜欢那个房子。”但是美国人误以为是说他们所在的楼房,因为英语的“this building”一定指的是说话人所在的楼房,“that building”一定不是说话人所处的楼房。所以在上面的语境中,第一句应该使用的代词是“that”而不是“this”。

三、话语失策引起的交际失误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当一个外国人指出一个中国人没有明白的道理或者忽略的事实,中国人一边点头一边说:“I know. I know.”其实正确的应答应该是“I see”。这也是典型的交际失误,属于话语中应答失策造成的。话语失策引起的交际失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母语影响

据说一位台湾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初到美国时,没有听清楚别人的提问,于是他就问:“what is your problem?”他想说的意思是“你刚才问的什么问题”,但是他的表达实际意思是“你有什么毛病”。关键在于汉语的“问题”对应多个英语词,如“question”“problem”“issue”“point”

等等。像上面所说的“I know”的回答也是受到的汉语的影响,因为汉语回答别人的提醒时说:“哦,我明白了。”于是有的人就想当然地把它直译为“I know”,其实“I know”的回答是很不礼貌的。

(二)惯性表达

有些英语表达用习惯后,就形成了一种惯性,到最后也不管合适不合适就用了。比如我们喜欢说:“thanks. You too!”一般在美国的饭店里,认识不认识的人都会打招呼,他们在吃完后可能对没有吃完饭的人打招呼,比如说“Enjoy your lunch”,这时有的中国人想也不想就回答“thanks.You too”。这就很可笑了,因为别人都已经吃完饭了。

(三)礼貌语缺失

英语的礼貌语不太丰富,但还是有一些的。而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时候有的只是注意是否传达了基本意思,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口吻是不是礼貌、柔和。比如中国人用的最滥的词就是“Want”。比如经常可以听到中国人说“I want this”或“I want that”,很少听到说“I would like to…”,也极少有“I was wondering…”这样的表达。这样的表达听起来非常生硬。

(四)不精通语法规则

这是一个美国房东与中国房客之间的对话:

E:Did you eat anything yet?

C:No.

E:So you didnt eat anything.

C:Yes.

E(有些犹豫):Did you eat?

C:No.

估计这个房东会比较抓狂,因为最后他还是不知道这个中国人吃饭了没有。这个就涉及到语法规则问题,英语中回答“是”还是“不是”不看上句别人说了什么,看事实本身,汉语就要看上句别人说了什么。所以如果别人问:“你不喜欢这个,对吧?”汉语应该回答:“对,我不喜欢这个。”英语应该回答:“不,我不喜欢这个。”(No, I dont like it.)

除了肯定否定外,还有很多失误是跟时态、虚拟语气的使用有关的,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四、背景知识缺乏导致的交际失误

学习一种语言,其实也是学习一种文化。语言离不开文化,特别是外语学习学到高级阶段时尤其要重视文化的信息。比如初到美国的人购物时看到“Mail-in rebate”(先付全额再退差价的邮寄退款折扣方式)时,他们觉得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是就是不知道整个短语的意思。这是因为中国以前还没有这样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在美国已经非常普遍。关于文化背景知识,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属于广义上的文化。比如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结完账后售货员一般都要问:“Do you want some cash back?”有的人以为这是赠送的钱,就回答:“as much as possible!”其实售货员想问的意思是:“你需要从你的银行卡取一些现金吗?”并不是要白送你钱。在美国这样的商业做法很普遍,在超市买完东西结账时也可以取钱。

(二)文化常识

文化的范围很广,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打喷嚏,一个中国学生打喷嚏后就有旁边的白人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他以为这人是想跟他“传教”之类的,很明显是误会了别人的意思。

在文化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很多,比如看到女性不要追着问别人的年龄,看到人家没有结婚不要追问为什么还没有结婚。看到人家年纪大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喊人家“Grandma”或“Grandpa”,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特别老。到别人家里做客,如果主人没说,千万不要自己主动参观人家的卧室,因为这是很隐私的地方。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中国人由于语音、词汇方面的问题及话语失策、背景知识缺乏导致的四种类型的交际失误。只有充分地了解这些类型,我们才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或学习中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促进我们的英语教学。

注释:

①这里的对话中C表示是中国人,E表示是母语为英语者。下同。

【参考文献】

[1]Cruse,D.A.Lexical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Blackmore,D.Linguistic Form and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the Explicit and the Implicit[A].In Leo Hickey(ed.)The Pragmatics of Style[C].NY:Routledge,1989. [3]Wilson,D.& D.Sperber.Relevance Theory[A].In Laurence R.H.& G.Ward (eds.),Handbook of Pragmatics[C].Oxford: Blackwell,2003.

[4]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黄清贵.话语误解与关联理论——交际中“话语误解”现象的实例分析及其现实意义[J].福建外语,2001(02) .

[7]丁昕.交际失误的原因和类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03).

[8]张新红.意图的传达与推理[A].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话语语音
画与理
微信语音恐惧症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魔力语音
Magic Phonetics魔力语音
对方正在输入……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哈哈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