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发展模式的应用与反思

2016-07-09 21:52纪莹
市场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

摘 要:高等教育应采取以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理解与沟通、组织与管理等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专业性课程教学与社会性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而现阶段中的,分离的专业性课程教学和松散的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培养模式,则远远不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对其进行反思和改正,使其体现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发展模式,从而掌握和具备认识、反思、学会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发展;专业性教育;社会性实践活动;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7-107 -03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在培养大学生能够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获得身心的自由、和谐,而创造、发展自己的生涯。即通过专业性课程教学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将知识运用于生涯实践中的能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北大讲话中提到的:大学阶段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一、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目标

大学生涯是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步入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尽管各行业的情况不同,对学生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掌握的技能程度不一,但通过大学教育,让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使人性和社会性、专业性和职业性共同协调发展,是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专业性课程教学达到发展目标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教育目的是为了解决一定时期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某种不适应或者说某种矛盾而主观预设的。”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应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而教育则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特殊的实践活动,离开了这一点,教育的价值及其存在意义就会从根本上坍塌。那么,在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跨学科所构建的专业性课程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建构最基本知识和能力体系尤其重要。其次,根据社会对各个学科专业的要求,设立专业文化选修课,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即兼顾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为大学生的自由发展,创设更为广阔的空间。第三,培养他们的交流沟通、组织发展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对专业本身的认识,同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中,如主题讨论交流、专项实践实习等,来培养学生的实践、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

(二)社会性实践活动达到发展目标

就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目标或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来看,对大学生的培养是由专业性课程教学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共同构建,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相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协调的有机整体来实现。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联合起来,组织一些结合学科特点的、能够丰富和拓展学生生活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当然,这样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应该是拥有专业水平引领和指导的、力图结构性系统设计和呈现的、有着选择余地的、适合大学生能力发挥的项目。在实施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其自信心和适应力自然而然地获得提升。同时,学校可建立一些宽松的激励机制,在学分评价、能力彰显等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情趣,促进其潜力的发掘、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力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沟通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等。

二、大学生生涯状态的现状分析

每一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历史性的承袭和发展脉络。现代大学生从规范有序、整体划一的高中生活,迅速跌入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之中的信息时代,进入风云变幻、纷繁多变的社会。需要他们在各自方面自立自理,迅速适应。对大学生活的期望与现实的冲突——观念的不认同、心理的不适应在所难免;对学习状态的疑惑和社会实践的彷徨,交织于对未来职业的憧憬,多方的考量、时有的失落是他们不可逃避的人生经历。

(一)大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学习动机是以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有方向性,并推动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努力学习。但由于现今的就业市场不确定性,且专业与职业间无线性关联,使得大部分同学对以后的职业和生涯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专业学习的感觉索然无味。对大学生的学情调查和经验表明:大学生前两年的学习热情远低于后两年,一部分学生后两年的时间花费在弥补前两年缺失的学业上;部分学生对所选专业、学校远非心中所愿,对学习失去了热情和兴趣;一些同学对没兴趣、不擅长的课程,要么勉强为之,要么弃之不理。由此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谈情说爱、虚拟网络、各种交际中去,在看似忙碌的生活中寻求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安慰的东西,在学业上花费的精力越来越少,学业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来越低。当然,这与少数老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同学们在课堂上听老师用没有任何变调的语气读着ppt或者书本上的内容,大部分人肯定都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更不可能提起对学习的兴趣。

大学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一宿舍同学和关系亲密的同学之间,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以江苏科技大学13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不难发现他们中有很多的从众现象,如:学习成绩好的几个同学常常成为一个群体,尤其是女生,同去教室或图书馆学习,同去参加社会性实践活动等,他们相互照应,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状态,在学业及社会活动中都表现优异。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往往集中在某一宿舍,晚上熬夜游戏,第二天上课精神状态不佳,甚至出现旷课现象等。而介于这两部分之间的同学,平时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被动地上课,考试前,按照老师划好的考试范围,临阵磨枪,死记硬背。调查研究中表明,目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总是急于求成,却不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

(二)大学生实践状态分析

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结构性。目前高校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存在“面”上的工作做的比较多、“点”(班级)上的活动开展则明显不足的问题。“面”上的大部分实践活动缺乏系统设计和呈现的,往往靠噱头赚取眼球;活动组织与策划、实施过程与评价缺乏思想性、专业性水平的引领和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并没有有效地结合和发挥作用。我们发现,在一些学生参加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中,很多时候是为了完成学校、学院的任务,更有一些活动只是单纯盲目地追求领导意图、文件精神。组织者关注的是评价指标,因而活动的主题并不应景应时,过程流于形式,且并没有对活动主体产生的影响做询问和观察;组织的实践活动结合学生专业特色与社会实际的也很少,这样很难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然而,社会性实践活动需要的是参加活动主体之间较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让学生对社会性实践活动产生认知和认同感。例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等活动也都只是开幕式或者闭幕式搞得轰轰烈烈,而其中的一些活动则是草草了事。

实践活动陈旧单调、缺乏选择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对清华大学学生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3点希望,其中特别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准之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但是,现在高校里组织的社会性实践活动,仅仅为组织者的工作业绩和工作量的完成。多数活动与专业特色、社会需要衔接不够,更谈不上紧密;缺乏自然、社会、人文学科精神的相融与引领,活动的思想性、意义性不足。大多数活动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甚至有些活动连最基本的参加或参赛人数都靠拼凑等强制性手段获取,大多数科技、文化类活动没有提供给学生很好的选择机会,并不能够在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舞台展现。每年的活动都是对原有的活动的重复或只换一换主题,而活动本质依旧不变,缺乏形式、内容、特色上的创新,针对性、目的性不强。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于参加社会性实践活动的态度往往也只是持隔岸观火、无关己事。

三、基于主体性的大学生生涯发展模式

“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高等教育应从专业性课程教学和社会性实践活动两方面,让大学生尽快完成这一主体性的转变。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专业性课程教学和社会性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积极主动地掌握和运用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说,通过主体性的发展模式使他们具备认识、反思、学会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一)专业性课程教学的主体性呈现

高等院校对每个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通过专业性的课程体系和社会性的活动系列,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具备基本的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能力储备。“我们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在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和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其自我认知、学习的能力。”

任何的教学动机都要以教学需要和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前提。专业负责人应通过专业培养方案,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四年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构成,以初步明确自己的学业发展走向。具体到每门课程,教师在授课之前要有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并明确告知学生。同时,大学生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对每门课程教学目标的了解,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此外,师生应通过相关企业、专业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多角度了解本专业、跨专业、兴趣专业等的未来发展信息,帮助学生逐步地丰富和清晰更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大学生应通过对热爱和兴趣学科的自修、考证、课外培训等自我发展方式,让自己不局限于学校的有限的课堂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多维度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但在每一“跬步” “小流”的积累过程需要适合的方式方法的结合,才能更行之有效的达到目标。做教师的,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充分地教会学生去认识、理解、掌握学习规律,反思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具体来说,部分老师采用“提问式”“寓言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头不再埋于书本当中,积极参与到老师的教育教学中来,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有部分老师将实践活动穿插在教学当中,学生学习效果更为显著。做学生的,要有踏实严谨态度。《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门课程的学习都应有准备,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及时巩固复习,以及扩展、研究性学习,养成“多看、多想、多问、多思考”的良好习惯。

此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考试成绩不应再是能力的唯一评价标准。任何一项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无边无尽的实践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的,所以最终的成绩并不应当只与最后的卷子有关,应当在平时中多增加一些考核,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效地避免学生在平时懒散,在最后的考试上临阵磨枪,为考试而考试的现状。

(二)社会性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呈现

道不可空论,德不可空谈,高校社会性实践活动正是“道”“德”知行合一的综合体现。高校社会性实践活动是高校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活跃学生第二课堂、课余生活,加强实操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也是专业学科素养、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各教育管理部门联动实施教育的有效载体。

作为社会性实践活动的主体——组织者,首先,应遵循“尊重学生主体、强调主体实践、引导学生反思”的教育管理理念,明确活动之于学生生涯发展的意义,应有真正意义上、结构性的设置与实施。其次,对一些文化类、科技性竞赛活动的组织要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有序地结合,配备相应专业水平高的教师进行相应内容的教学和活动指导,提高学生对活动的认同感,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和拓宽专业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通过活动,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锻炼自我而发展自我。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自主能动性,首先,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应充分结合专业发展特点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归纳、总结,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更具吸引力,使学生的选择性更多;其次,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应只局限在校内,可多与社会接轨或者与其他高等院校进行交流,使同学们的学习不仅仅只局限在本校之内,且活动实施过程在深度、广度上得到深化,这样更加有利于社会性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提高;最后,学校应当对在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先进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让同学们在参与活动,锻炼自己之余,收获更多的自信与惊喜,如:目前部分院校根据学生成长和能力提高的具体要求,设立与专业性课程教学的学分制相衔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的学分激励制度。

(三)教育主体间性相辅相成

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是在多样环境中运行多重教育力量共同塑造着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然而,他们的主体性发展,是通过高校提供的专业性课程教学和社会性实践活动而实现。即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而实现。当然过程是复杂的,它需要通过专业性课程教学来打基础,培养大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学习;通过社会交往来构建,在参与社会性实践活动中,使他们学会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会为人处世的能力。

由于专业性课程教学和社会性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整体,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同实现着对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的培养。因为,社会性实践活动开展目的是为了把“通识”知识转化为能力,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展专业,提高他们团结协作、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性实践活动更是专业性课程教学的实际运用,通过社会性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知识加以运用,提高他们动手能力。从而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为今后生涯发展提供优质的获得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储备,更好地在今后的生涯发展中理解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这些能力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结构之上,如果没有专业性课程教学所教授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没有师生的主体性沟通,则难以达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预期效果。

在专业性课程教学和社会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基于师生或生生的沟通与交流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他们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知识或问题作出自己思考,通过交流让他们了解各自的想法,丰富扩展自己的教学思路。如此,让学生更加懂得老师所授知识的内涵与意义,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学会做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课堂上面的讨论、对答,课外活动之间的相互配合、交流沟通,拓宽自己的思路,汲取别人的想法来完善自我,同时还可以收获广泛的人脉,为以后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03).

[2]习近平主席在北大的谈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5-17.

[3]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4]史冬辉.高校文化活动的优劣势[N].文化活动论文,2012-9-20.

[5]陈琼琼.大学生参与度评价:高教质量评估的新视角—美国“全国学生参与度调查”的解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01).

作者简介:

纪莹,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主体性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