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阅读是一种新兴的阅读现象。出版社根据男孩和女孩的性别特点,出版相应的图书,让读者群的定位更精准;作者根据儿童的性别差异,编写符合各自兴趣的图书,增强性别认同感;成年人依据儿童的性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图书,激发其阅读兴趣,建构其精神世界。然而,对于儿童阅读是否该有性别之分,一直争论不休。支持者主张人是有“性”的存在,量“性”定做,正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儿童阅读中的体现。反对者则认为对于性别的过早标签化,会剥夺了儿童自由的成长环境。究竟孰是孰非?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对这一命题经历了由困惑到清晰的探索过程。
一个电话——“去性别化”阅读的尴尬
中考分数揭晓的晚上,接到了小均的报喜电话,闲聊中他让我猜猜最怕读谁的书。这我哪能猜到?“告诉您吧,是曹文轩的书,那时《草房子》是班级的必读书目,女生读得沉醉,我们男生读得那个痛苦啊,心理阴影一直笼罩到今天!”电话那头是他的童言无忌与朗笑,电话这头是我汗涔涔羞红的脸。
静下心来思考,其实这也不是个案。据生理学研究,男孩主要的荷尔蒙是睾丸激素,它推动着男孩大脑的攻击性行为、空间和运动知觉。这种先天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快速移动的故事脉络才能保持男孩的阅读兴趣。从精神需求来看,男孩和女孩往往面临着不同的成长困境和心灵诉求,阅读选择也自然不同。一刀切齐步走的阅读活动,缺失了心灵的相遇,渐渐熄灭了儿童阅读的热情之火。
忽视性别差异,对阅读困难儿童的影响更为明显。许多儿童之所以不爱阅读,其实是还没遇上点燃自己阅读热情的书。这种帮助儿童打开阅读之门的第一本书,大多隐藏在合乎男孩女孩天性的图书中,可是对于阅读困难、缺乏自主选择能力的儿童,很难在茫茫书海中迅速找到此书。选择的焦虑与挫败,极易使他们放弃阅读,甚而终身都无法成为优秀的阅读者。
正所谓天地造人,阴阳相生,这是历经千万年流传下来的生物属性,也是教育理所应当遵循和顺应的基本事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尝试量“性”定做的阅读推荐。男生普遍有英雄情结,喜欢感受对抗、竞争和力量,于是我推荐《猎魔少年》《可怕的科学》等冒险百科类图书。女生浪漫恬静,则推荐甜美的公主系列和温情的校园小说,如优雅的《玛蒂娜》《甜心小米》等等。投“性”所好的阅读推荐,霎时引爆了男孩和女孩持续阅读的热情,班级阅读氛围空前热烈。
两封来信——分性别阅读的隐忧
正当我欣慰于性别阅读收效显著时,微信里又收到了两则特别的留言……
“老师,我们家媛媛前阵子特别痴迷《写给女生的100个公主故事》,遇到困难不去努力解决,竟哀叹:唉,有王子在就好了。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最近她又迷上了情感小说,看到动情处常常落泪。这孩子原本就内向敏感、情感脆弱,我真是担忧!”
“老师,我家小颖非常喜欢看书,但生活中常用的说明书,即使挺简单,也常常看不懂。这书都读到哪里去了呀!”
细品来信,媛媛和小佳妈妈的担心不无道理。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单向度的性别阅读潜藏着重重危机。
阅读类型狭窄,阅读素养缺位。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是儿童阅读的核心素养。女生的形象思维和对语义的把握往往优于男生,更喜欢阅读记叙文、诗歌和散文;而男生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擅长阅读说明文、议论文。教育倘若一味顺应这样的差异,就会导致儿童阅读类型的单一与狭窄。男孩仅仅停留在情节性、认知类的作品上,对母语的感知力就会钝化。女孩缺失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运用抽象思维对各种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阅读能力就难以提高。
性别意识狭隘,阻碍人格完善。很多童书存在着严重的角色定型现象,如《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莴苣姑娘等等。仔细分析,这类故事的脉络大多是“女孩无脑好骗,男孩拯救一切”。不加甄选的性别阅读,一味强调男孩的果敢坚强,很可能使其过于粗犷甚至走向鲁莽,忽略了关心、体贴他人;过分强调女孩的细腻诗意,也可能使其太过柔弱,甚而走向敏感多疑,无法拥有独立的精神和思辨能力。如此阅读,将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
回归与超越,追寻一种积极的性别阅读范式
客观审视儿童阅读的性别之争,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两种阅读主张都是不全面、不客观的。男孩和女孩虽性别不同,却都具有儿童特质,是和而不同的个体。去性别阅读,过分强调“求同”,忽视了性别需求对儿童阅读的积极影响;分性别阅读,一味强化“差异”,视男女差异为不可改变的存在,也可能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儿童的性别差异是生理特征与社会文化共同建构的,而社会文化处于不断的嬗变之中,因此,性别阅读之“性”也具有灵活可变的多元化特征。笔者以为,积极的性别阅读范式应力求把握好三组关系。
第一,单一与多元:理性审视差异,丰厚性别形象的内涵
虽然出版社可能会在读物上印“男生版”“女生版”,但选择权还在家长和老师。我们不必拘泥于这些框框,而要尽量给儿童选择性别角色多样化、性别社会分工较丰富的作品,给他们提供多元的性别角色榜样。近年来,中外童书中一些突破传统性别规范的两性形象正悄然出现,例如《顽皮公主不出嫁》《威廉的洋娃娃》《孵蛋的红公鸡》等等,仅从名字上便能感受到对传统性别形象的颠覆。其次,对童书作品进行再解读,弱化作品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可以引导儿童比较《白雪公主》和《纸袋公主》中两位公主的异同,让内秀的女孩看到性别意义上的另一种生命状态——平等、独立,这些与白雪公主的隐忍内敛、含蓄安静都是女性可以共存的特质;安东尼布朗的《我爸爸》中,父亲是勇敢的(什么都不怕),有力量(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温柔(像泰迪熊一样柔软);《我妈妈》中的母亲也兼具自信、坚强、关爱和优雅的品质。如此,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就更趋向于开放而丰富,释放出自由成长的天性。
第二,错位与回归:准确定位差异,“本性”阅读唤醒性别意识
现代社会,一些男孩缺少足够的“疆域”来豪气勃发地生长,女孩缺少宁静温婉的榜样可依循,于是乎“女汉子”满天飞,“娘娘腔”四处有。基于性别错位的现实背景,回归“本性”阅读,可以增强儿童的性别认同感,以更富有趣味的方式化解性别危机。例如我们希望男孩勇敢,有担当,就必须在童年给他们提供“雄性”的阅读,感受盘古开天地的悲壮,了解皇帝大战蚩尤的艰苦,知晓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而获得跟天地相通的智慧等等,这样,他们才能跟祖先和英雄的血脉相连,重塑男孩的精神底色。
第三,隔离与超越:智慧融通差异,在跨界阅读中完善人格
引导男孩和女孩阅读异性喜爱的书籍,有助于他们打破性别规约,完善健全的人格。
营造全阅读氛围,激发热情。阅读源于需求,打开每个儿童对世界万象的敏感与热爱,是“跨界阅读”的前提。同伴的榜样示范,老师的价值引领,是儿童挑战异质阅读的动力。可以在读书园里张贴“男孩女孩大挑战”倡议书,附上“最受男生女生欢迎的50本书”书单,鼓励男孩大胆挑战《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样情感细腻的作品。鼓励女孩阅读《我的课外观察日记》,拓展视野,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积极阅读者更可获得“博览群书”奖章,以此激发儿童挑战异质文本的热情。
合作式学习模式,优势共补。老师可以根据男女生的阅读优势和喜好进行分组。如《水浒传》《万物简史》等军事、历史类书籍,由男生主导阅读,用男生的趣味解读激发女生的阅读需求。而《青铜葵花》《小王子》等语言细腻、情感动人的书籍,则由女生引领阅读,借女生的阅读热情转变男生对这类书籍的抵触情绪。利用男孩女孩都喜欢争论的特点,从双方都喜欢的书籍中提炼有争议的话题,组织小组交流。合作式阅读打破了“闺蜜团”“好汉帮”的交流壁垒,各自的阅读能力也在优势互补中共同生长。
差异化思维训练,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儿童跨界阅读的真正障碍是先天阅读思维的不同。男孩或女孩都会依据自己的优势思维选择匹配的图书,而悄然回避不擅长的书籍。有效弥补短板思维,是儿童阅读异质文本的关键。针对男孩形象思维较弱、对单纯的语言刺激不太敏感的特点,教师可以拓宽感知的通道,借助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或有声作品,辅助其构建形象,降低文学作品的阅读难度。对于女孩,可以着力培养其用思维导图提炼观点、归纳摘录、梳理阅读收获的习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差异化的思维训练,让障碍重重的异质阅读之路成为了可能。
阅读是文化的载体,全面的阅读素养是现代公民的必备条件。积极的性别阅读范式,既要尊重性别差异,又不能被其束缚,应在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中,将蕴涵于男女两性中的优秀品质传递给每一个儿童,帮助他们打开宽阔的性别图景,养成健全的人格特质。
(张兴文,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223001)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