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跨越: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2016-07-09 09:33吕玉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高教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世界性困境

吕玉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困境与跨越: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吕玉环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建了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尽管如此,中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在大学精神、大学使命、人才荟萃和“世界性”等维度均可窥一二。通过比较两者差距,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深入研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环节,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困境;大学精神“世界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事业。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教育工作谈话中提到:“要抓一批重点大学...清华、北大要恢复起来,要给他们好的学生。”1983年10月,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重点大学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此后,我国在数年里实施了“985、211工程”,成效显著,建设了一批在国际社会上较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强调:“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2015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与规范,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明确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要求、建设任务、改革任务、支持措施和组织实施。可以说,历任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是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对建设重点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提出要求并作出指示。当前,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经济“新常态”逐步显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步骤,进而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与改革的要求,值得深入研究。

一、何谓世界一流大学

何谓世界一流大学?对此国内学术界并无定论。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在不同的标准下得到的结论并不相同。一般意义上,世界一流大学是指文化教育实力雄厚、具有极大世界声誉、拥有世界一流学科,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学术地位的大学。尽管这个定义并不能准确反映世界一流大学的全部内涵,但至少可以判断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备要素:一流的师资和科研队伍,世界影响力的著名校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丰富的资金来源以及对世界各地的学子具有较强吸引力等。同时,是否为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北美大学联盟(AAU)、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o8)等集聚历史悠久、享誉国际的大学联盟亦是人们判断是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在中国,九校联盟(C9)和“985”高校被认为是全国一流大学,但和世界一流大学还有较远的距离。

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世界一流大学的准确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探究世界公认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着手分析。

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他们无一例外地具有丰富而又积极的大学精神。一流大学的大学精神可以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加以凝练和概况,以校训、宗旨等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将真理观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融入校训之内,形成独特的大学精神;耶鲁大学的“耶鲁精神”往往被理解成为争取个体独立、为维护学术自由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精神,其校徽上使用拉丁文书写了“LUX ET VERITAS”,即“光明和真知”,就是耶鲁人不畏黑暗追求光明与真知的精神写照。综合世界现有公认的一流大学不难发现,不同的高校结合自身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形成了各自迥异而又不谋而合的大学精神,主要有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和理性精神。现代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曾放弃对自由精神的崇尚和追求。大学的自由精神具体表现为学术自由,这是学者传授与探索真理的有效保障。学术自由本质是追求真理的精神,而非服务于其他任何目的。因此,学术自由可以为大学营造出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海纳百川、百家争鸣内生而来。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密不可分,只有独立精神才能捍卫自由精神的稳定持续,世界一流大学往往秉持“为治学而治学”的理念,即认为只有一以贯之的坚持独立之精神,才能给予自由之思想成长的土壤。独立精神的主要体现是大学自治制度,包括在大学建设、招生和教学全过程的独立。如牛津大学自中世纪诞生以来就有独立管理本机构内部事务的自治传统,尽管争取自治之路并不平坦,但是在与教会、王室和世俗机构的斗争中,牛津大学凭借自身对独立精神不断的追求才争取到了一些自治权。理性精神是所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要义。重视学术、探求真理、崇尚科学是理性精神的重要表现,对光明未来和真理至上的不断追求是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哈佛还是耶鲁,亦或是牛津和剑桥,理性精神的光辉自始至终照耀着校园里的每一个辛勤耕耘的学子和老师,促使他们成长为自身领域里的巨匠。

大学的使命是一个大学当前发展的重心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涉及到大学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学的使命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丰富和进步的过程。从中世纪到19世纪再到20世纪,大学的使命从传播知识到科学研究再到服务社会追求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类发展需要。在21世纪,大学的使命普遍与塑造心灵这一词汇相关联,体现了人类对精神发展的高度需要。如普林斯顿大学的使命主要是:成为世界上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成为提供最优秀的本科生教育的大学;为国家服务;也为整个世界服务。在这样的使命引导下,普林斯顿大学建立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多样化本科生队伍,教师必须同时给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课,明确学科重点,有选择的发展专业教育等,为塑造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高端人才提供了体制保障。可见,崇高的大学使命对提升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实力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不同院校结合自身历史与实际,其使命也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塑造灵魂与服务社会。此外,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明显区别与一般院校,世界一流大学倾向于攀登科学巅峰、推动人类发展,一般院校仍以教学办学为主。

毋庸置疑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是高端人才荟萃的殿堂级学府。高端人才的培养与集聚的标准繁多,文章以诺贝尔奖关联排名为准,参照维基百科相关统计数据制作图表如表1。

表1 

其中诺贝尔奖关联范围为本校毕业生获奖者、研究人员及参与者获奖者、获奖前任职教师或任职期内获奖者、获奖后的任职教师等四类,这四类中有重叠部分,但足以反映某一高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聚能力。可以看出,前十名以美国英国高校为主,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诺贝尔奖关联者人数与其排名基本匹配,且其培养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毕业生数量基本反映了高校在世界的学术地位。中国高校情况垫底,西南联合大学因为抗战胜利而三校各立已不复存在,南京大学获奖关联者并非中国籍,北京大学为屠呦呦,北京师范大学为莫言,其中莫言是中国获诺贝尔奖第一人,获奖年份为2012年。可以看出,中国名牌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十分明显。

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精神与大学使命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吸引着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学生和教师慕名而来,形成了学生与教师来自“五湖四海”又“包罗万象”的“繁荣景象”。世界一流大学在世界范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与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组织发生学术、研究、交流等联系,使得知识因子在世界范围内充分涌流,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创新与输出终端,引领世界发展。因此,世界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其“世界性”。

二、困境与跨越

众所周知,包括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内的中国一流大学仍然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称谓并不相称。其实,在中国一流大学之内,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各有千秋,基本反映了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人才建设和世界性大学建设并无哪一个高校一枝独秀。这意味着,中国一流大学发展的相互之间具有同质的主要矛盾,那么同质的主要矛盾只能够来源于国家教育体制,即涉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内在的需要在全国层面构建顶层设计,并贯穿建设始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应运而生。由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特征就是创新,核心竞争力也是创新,因此这一主要矛盾是学校创新能力建设与当前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并且矛盾的双方斗争性愈发的明显,有必要予以克服或缓解,即矛盾解决途径只能通过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来实现。

(一)统一招生与自主招生

当前我国高等学府招生是通过统一性的全国高考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平性,由于存在试卷不统一,户籍制度的制约等因素,当前的高考制度仅仅是保证有限的公平。这就造成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考生往往不能选择自己报考哪所学校,二是学校往往不能招录到最适合自身教育特色的学生。这两个主要问题可以从表2得到很好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表2是以2005-2014年的各高校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与自治区第一批录取的文理科平均分和文理科录取的人数为依据计算再汇总的,大致反映了各个学校在全国和分省的录取排名。这一排名具有相对稳定性,体现了高等院校与一定分数(或成绩排名)的映射效应,从而使得考生报考志愿时以自身排名为准,高校招录考生时以分省分数段为准的客观结果。考生和高校的自主选择空间十分有限,考生若不选择自己分数对应的高校则存在“浪费分数”的遗憾,而高校在分省的录取成绩排名区间往往是稳定的。从而,高考成绩更像一种“价格”,而高校更类似某种“商品”,此种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省份是相对稳定的,进而使得高校录取排名与综合排名较难被打破,即价格机制存在,竞争机制缺失。

相较统一招考,自主招生可以有效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促使各个高校各有特色、百家争鸣。自主招生目前并未成为高等院校招录学生的主要途径,仍然只是留给了较少部分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或艺术类、体育类等特殊学科,且与普通高考相比比例较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性相应的受到了制约。

(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当前,我国各公办高等院校施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存在对立的可能性。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对立历来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争议颇大,如何处理好两个权力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这一课题的前提是大学治理结构的未来发展仍是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统一体。一言以蔽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问题,实质是在争辩哪一方是大学治理的主体,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中,谁是主角、谁是配角的问题。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知识生产模式与传播模式正在发生激烈变迁,学校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用学术与行政二分法难以概括治理主体的多元现状。大学规模的扩张,知识生产模式和传播模式的变革,教师群体的变化和专业管理团队的增强,意味着大学治理主体正在走向多元化,教师、行政职能部门、企业、社会、政府部门参与到大学治理中来,大学已经由纯粹教授治理大学变革为群治大学,主体多元化成为现代大学治理的基本特征。

表2 

围绕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这一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的发展,需要开展相应的体制变革,应逐渐设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制度,发挥各方主体建设大学的积极性,将多方力量充分运用,建设成科学管理、充满活力、权责清晰、开拓创新的新型治理结构。

(三)轻教学与重科研

美国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九十年代的管理》中指出:非盈利组织没有企业拥有的年终损益数字,因此他们必须拥有一个能转换成行动目标并为有效行动提供指导的明确使命。这意味着非盈利组织需要给予其成员一个稳定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措施预期。在我国高校中,教师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价一个教师是否称职或优秀的标准,一所学校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该学校科研能力的主要指标,这一评价和激励类型客观上促使学校和教师在建设高水平或一流大学进程中开展“合作博弈”,造成的结果就是“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教育的效果需要时间的检验,欠妥的教育措施同样需要时间来证明其错误,但是教育不允许在时间维度上试错。

世界一流大学是人才荟萃的教学和科研场所,但是没有一名科学家未经过通识教育的知识积累直接进入科研殿堂的。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同样是世界顶尖,并非只是诺贝尔奖“集散地”而已。教学资源和实力匮乏的大学充其量是一个顶尖的研究所,却不可能承担大学之名,因此在大学里,教学始终应是第一位的,科研是第二位的,教学与科研理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轻精神与重物质

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冲击颇大,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多元化思想的激烈碰撞,一方面是我国高校尤其是国内一流大学对此反应缓慢,结果是中国大学教育嬗变成为一种经济行为,大学的工厂属性愈加明显。大学里的教授、学生和其他研究人员,甚至学校本身都在围着钱转,能够安心下来醉心学问的人越来越少。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关心的是上学是否能够找一个满意的工作或者学历对自己未来晋升有所帮助,对于知识创新、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等问题关心程度显著降低。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越来越像制造标准零部件的流水生产线,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受到较多限制,客观上打断了学生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肯定的过程。进而大学成为了机械化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场所,学生们却难有“学有所成”之感,技能教育与通识教育孰优孰劣的问题应运而生。

大学的核心是创造人才,是传播知识,更是塑造灵魂的平台。当今世界,塑造人类的灵魂,丰富人类的精神境界愈发的重要,并逐渐融入各个著名高校新时代下的大学使命。轻精神与重物质是教育本身的异化,颠倒了主次,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更是南辕北辙。

(五)国际化与本土化

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鲜明的“世界性”,同时具有典型的“本土性”,是“世界性”与“本土性”的统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世界的大学,同时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有着鲜明的山姆文化,剑桥大学有着别致的的英伦特色。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国家就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的指导思想,对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提出了本土化的要求。在国际化方面,我国一流大学注重学生国际流动、教师国际化水准、教学与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合作研究以及合作办学等方面,并不注重拓展海外筹措经费的来源。因此,“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和维度应该进一步拓展,提升国内一流大学的世界影响力。在本土化方面,国内高校还要进一步将自身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办成中西合璧、文化融合、思想迸放的世界著名学府。

三、结论与展望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一流大学从现有基础跨越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梯队,必须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开展各具特色的路径探索。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采取这一措施或路径时必须紧紧围绕高校招录制度改革、高校治理结构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大学精神与使命再塑造、推进国际化战略等多方面来研究。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是大师。这些措施或路径从根本上来讲,都是服务于人才培养与人才集聚两个目标,并且贯穿于知识传播、科研创新和灵魂塑造等各个环节,最终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一)高校招录制度改革

在国内一流大学范围内选取试点高校(个别或全部)逐步拓宽自主招生渠道、省份和指标,逐渐发挥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机制,敦促高校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实力,鼓励优秀学生通过适当的招录方式自主选择进入心仪高校。高校为自己颁发的学历与学位证书负责,通过社会和时间的检验方式来证明自身证书的含金量。

(二)高校治理结构改革

逐步探索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制度,赋予高校学术管理较大的自主权限。把高校治理结构改革作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在既有条件下,尽最大可能保障各方参与学校治理的诉求,拓展高校利益相关群体,形成以高校为核心的“产学研”、“学研政”发展体系,推动高校与社会形成互利共赢的关系,实现高校社会服务的大学使命。

(三)教师评价体系改革

大学的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科研教育两部分,前者服务于传播知识,后者服务于创新知识,两者均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内容。理应将本科生培养纳入教师考核体系,重视本科教学,改善教师晋升激励机制,甚至可以考虑划分通识教育和学术科研两类教师职称,从根本上消除晋升职称带来的“轻教学和重科研”现象。

(四)大学精神与使命再塑造

在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各个高校校史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精神教育,重视践行大学使命,重视塑造本校教师和学生的灵魂。先进的大学精神和大学使命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软实力,我国一流高校要正视差距,可采取标杆管理和关键环节管理方法,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扩大自身影响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和稳定的纽带。

(五)推进国际化战略

我国一流高校要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化战略。要积极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交流合作,邀请或聘请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传道、参与或牵头重大学术攻关科研项目、扩大接收世界一流高校教师和学生前来访问的规模、积极选送一批优秀教师和学生前往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或深造;要拓宽自身招录渠道,逐步面向全球招生;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通过社会服务与世界各地形成经济联系,扩大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2]冯倬琳,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3]袁本涛,潘一林.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清华大学的案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4]王义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究竟靠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5]邱均平,马凤.中国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基于2011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our country created "211"and "985" proj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taking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s spirit,university's mission,gathering talent and "international"category,it is obvious that the gab between Chineseclass universities and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s still wide. We should compare the gap,and consider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to study the key poin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world-class universities;dilemma;university spirit cosmopolita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1-0020-04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世界性困境
科学家白蕊:我就是要解决世界性难题
困境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基于社会网络小世界性改进的信任感知推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