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儿科门诊处方的分析

2016-07-09 08:16:01广西南宁第六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儿科分析

张 丽(广西南宁第六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



某院儿科门诊处方的分析

张 丽
(广西南宁第六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

【摘要】目的 对本院内儿科处方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为今后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各月15号、16号的2519份处方,对处方中各项数据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处方药品出现最多的前三位有口服药67.31%、抗菌药物50.42%、注射剂30%。注射抗菌药物6个,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头孢呋辛钠18.94%、五水头孢唑林钠2.46%;口服抗菌药物5个,使用频率前两位是头孢丙稀干混悬剂12.11%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5.28%。结论 我院药房儿童专用药品品种少,建议多采购适合儿童使用的药品品种和剂型。

【关键词】儿科;门诊处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将2013年每月15号、16号处方,共2519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处方基本情况。在抽取的2519张处方中,口服药品占67.31%,注射剂占30%,外用药品占2.69%。抗菌药物比率为50.42%。见表1。

表1 患者处方的基本情况(%)

2.2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注射抗菌药物6个,使用频率前两位的是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和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分别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8.94%和2.46%。口服抗菌药物5个,使用频率前两位的是头孢丙稀干混悬剂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分别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2.11% 和5.28%。见表2~3。

表2 注射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表3 口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2.3 其他药物使用频率:非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频率前五位的分别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占注射处方的49.14%、热毒宁注射液占注射处方的38.01%、注射用炎琥宁占注射处方的22.92%、痰热清注射液占注射处方的12.32% 、喜炎平注射液占注射处方的10.465。非抗菌药物口服药品使用频率前两位的是四季抗病毒合剂和金莲清热泡腾片分别占口服处方的17.91%和13.95%。

3 讨 论

3.1 给药途径不合理:根据WHO制定的标准,发展中国家注射剂平均使用百分率应为13.4%~24.1%[1],我院儿科总体患者注射剂使用的频率为29.99%,说明我院注射剂的使用达不到要求。2013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其中要求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输液”的原则。既往研究资料显示,临床中约70%的医疗注射治疗可通过口服给药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注射途径治疗同意引起药源性疾病、生理性损伤等,尤其在输液过程中过多加入小针剂,其中的热源、微粒、细菌增加,治疗的风险也更大[2]。所以,临床医师在遵循合理用药原则时,也需注意对患儿监护人进行宣教,告知家长静脉输液的危害。

3.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我院儿科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比较单一主要为头孢类菌素类、β-内酰胺类为主,并以一代、二代头孢类菌素为主。抗菌药物比率为50.42%。抗生素的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近3年,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基本合理,但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注射剂使用率偏高。抗菌药物的专项检查中对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处方要求≤20%。我院抗菌药物静脉点滴处方中有55.12%是一日量单次或2次给药给药。青霉素类与头孢类菌素等β内酰胺类均属于具有时间依赖性的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密切相关[3],这样使用抗菌药物不但抗菌效果不佳,而且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在抗菌药物的应用方面笔者建议需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在职培训、再教育,进一步提升医务工作者的用药水平、处方质量,从而确保儿童用药的有效、经济、合理性、安全性。

3.3 糖皮质激素的滥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使用率占注射处方的49.14%。比例很高而且全是用于发热处方。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达到快速退热的目的,但是应谨慎应用激素。因为缺乏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的任何国内外研究证据和文献报道。《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剂型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一般情况下,激素并不常规用于退热治疗,但遇到持续高热惊厥的患儿,在物理降温与常规退热药无效的基础上,可短期效剂量给于激素,疗程一般≤3 d。如果使用不当可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使用过多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内分泌功能紊乱,阻碍钙的吸收,严重会引起胃肠出血、高血糖等。儿科医师应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小儿慎用。

3.4 我院儿科常用药物分析:我院儿科中药制剂应用比例高,其中热毒宁注射液使用率最高为38.01%。中药注射剂通常对多系统和器官均有不良反应,且具有不可预知性、不确定性、显著差异性。过敏体质反应者(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免疫缺陷人群免疫细胞计数骤降和过敏反应。此外制剂中所含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多肽、多糖、鞣质等)、有效成分不稳定导致的杂质,都可能导致过敏反应。非抗菌药物药物前十名排序可以看出我院儿科专用药品规格单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存在分剂量问题。儿科使用的药物大部分是成人剂型与规,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查看我院非抗菌药物口服类药前十名的说明书中发现,其内与儿童用药安全性相关的资料鲜少。部分说明书中仅仅简单用“按医嘱”、“儿童酌量”等字眼描述。而儿科用药不仅应注意儿童的特殊生理,还应注意安全性。应加强医师合理用药的学习,同时要加大对公众的宣传,临床药师要及时对门诊用药进行分析督导,经常对儿科处方进行分析,提高我院医师合理用药的水平。

综上所述,儿科临床医师应对儿童的临床用药引起足够重视,充分考虑患儿年龄、体质等一般因素,充分掌握儿童用药特殊性,从而制定出合理用药方案。在确保药物疗效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根据患儿病情、年龄等选择并确定出最具合理性、正确性的给药剂型、途径以及用药次数[4]。我院药房儿童专用药品品种少,建议多采购适合儿童使用的药品品种和剂型。

参考文献

[1] 陈坚,方维军.上海市松江区21家医疗机构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研[J].中国药房,2009,20(19):1517-1518.

[2] 陈兆波,张振海,胡家权,等.某院门诊儿科用药合理性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4):313-314.

[3] 孟珺,何光明,刘丽娟,等.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师,2008,11(7):867.

[4] 朱萍,唐新华.浅述老年人合理用药[J].人民军医,2011,54(1):33.

中图分类号:R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2-0145-02

猜你喜欢
儿科分析
儿科专栏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50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请为儿科医师设专项补助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14
圆梦儿科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00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中国卫生(2015年12期)2015-11-10 05:13:40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
中医研究(2014年12期)2014-03-11 2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