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斌
李继明是北京十二中68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9月,当时他还不满16周岁,随他的大哥、二表哥、三表哥报名上山下乡。那一年的9月13日,由北京市丰台区各所中学1000多名老三届毕业生组成的上山下乡大队人马,在北京火车站乘坐一列火车专列驶向了内蒙古昭乌达盟。
多年之后,那个叫天顺营子的地方,成了他们最大的牵挂。
知青点
李继明上山下乡的落脚点,是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红光公社光明大队天顺营子生产队。当时,他们9位知青5男4女住5间大房,很是宽敞。当地人称他们住的地方叫“青年点”。
知青们来到生产队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寒冷的考验。那时生产队不通电,没有煤,社员们一年四季晚上照明都使用煤油灯,取暖主要以榛柴、麦秸为主。青年点用的烧柴,开始是生产队供给,以后就是自己动手解决。
什克腾旗9月中旬下霜,10月初下雪,11月份就已是天寒地冻。数九寒天,气温都在零下30度左右。知青们找柴不容易,只能尽量节省。做饭基本集中用女生住房的锅灶,以便她们的屋里能稍暖和一点。男生们睡的土炕基本不烧火,只在炕席下面先铺一层厚厚的麦秸。
“睡觉时,炕席上面铺上羊毛毡子和褥子,我们钻进被窝,再盖上双层被子,然后再把自己的棉衣、皮大衣加上,头上还要戴上皮帽子。由于身上压的衣被太多、太厚、太重,想要翻个身都很困难。早晨一觉醒来,皮帽子上、被头上都是哈气凝结的厚厚霜雪,可见屋里有多么冷了。”李继明回忆说。
天气冷,洗衣服,洗澡都是困难的事情,知青们冬天几乎一次澡都不洗,身上便生出很多虱子。有一年,李继明和哥哥把虱子带回北京家里,引起全家一阵恐慌,除了卫生大扫除,衣被大拆洗,母亲还把家里所有人的内衣、内裤统统用开水煮了一遍。他们当时开玩笑把虱子叫“革命串联虫”。
李继明在青年点9个人当中年龄最小,下乡时实际年龄不满16周岁,又是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偏低,因此,知青被抽到大队当教师,到“贫宣队”参加斗、批、改等工作,都不会轮到他。“我是实实在在地在生产队参加了七年的农业劳动,除了春节回家休假外,每年出工不少于三百天,就是一个地道的庄稼汉。”李继明说。
初下地干农活时,李继明笨手笨脚,社员们就耐心地告诉他一些干农活要领,手把手地教他。李继明最怕干的农活是薅谷子(也叫薅草),春天谷苗长到两寸多高的时候,因为谷苗出的太密,需要间苗。这种活需要骑着垄蹲着干,熟练的农民,特别是女社员,蹲在垄沟上两手间苗,迅速地移动着蹲步,做得又快又好。李继明却怎么也蹲不住,一开始,他蹲着勉强能两手一起间苗,时间一长就蹲不住了,只好在地上爬着干,这样一只手拄地,一只手间苗,速度就更慢了。那时,生产队的谷子地垄长得一眼望不到头,熟练的农民一天能薅两条垄,他连蹲带爬勉强才薅一条垄。一天干下来,累的他腰酸腿疼,上厕所都蹲不下,只有采用半蹲姿势。
从那时起,李继明的身体就落下了一个毛病,只要蹲的时间长一点,两条大腿外侧就麻木,这个毛病至今没好。后来再到薅草季节,李继明就找各种理由,让队长给他调别的农活干。
“我那时干农活,从质量和数量都不能和生产队的壮劳力比,但生产队长还是给我和社员们记同等的工分,社员也没有反对意见。现在想起来,农民兄弟真是宽容憨厚的。”李继明有些感动地说。
坚守者
1972年底,是李继明插队的第五个年头。天顺营子知青点的知青回城的回城,招工的招工,到这时走得就剩李继明一个人。当时,他已是生产队的团支部书记,思想进步,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经常向大队党支部写思想汇报,决心扎根农村。
经历了知青生活最艰难的阶段,这时的李继明俨然已经是一名老练的村干部。他带领生产队青年植树、积肥,搞科学实验田,然后用种实验田得来的部分收入办了青年图书室,建起了篮球场,团支部的工作搞得还是有声有色,被公社团委评为先进团支部。
李继明还参加了大队成立的创业队,开山炸石,砌涵洞,修干渠。他经常抡大锤,扶钎子,打炮眼,用炸药炸石头。有时会遇到排哑炮的危险事情,可他是入党积极分子,为了表现自己,就挺身而出,好在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1974年7月,李继明入党的事情有了进展,从党支部的培养对象升格为重点培养对象,这已经是他插队的第七个年头,也是他一个人坚守青年点的第二年。再继续干下去,他真要面临扎根农村的问题。
“我对扎根农村并没有多少抵触情绪,对柴春泽提出的‘扎根农村六十年的口号也很认同,自己有一种干事业的冲动。但我对当一辈子普通农民心有不甘。”李继明说。
这时,高等院校从农村招收工农兵学员工作开始了,大队推荐了李继明。经过招生小组面试,他上学基本没问题了。哥哥也来信说服他,让他把握好这个机会,他没有再犹豫,上了赤峰卫生学校。在校两年,他不仅学到了专业医学知识,还收获了爱情。毕业后,他被分到基层医院工作。1981年7月,他可爱的女儿出生了。
1994年,李继明一家三口从赤峰返回北京。李继明在北京丰台军休办下属的干休所获得一份工作,一直干到2012年退休。他的爱人在一所中学工作,于2008年退休。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留学机构工作,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知青桥
人生经历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忘记,但天顺营子的知青对那片热土的眷念,虽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却始终绵延不断。
碧柳河是天顺营子的母亲河,四季流淌,李继明他们在这里插队时,经常是迎着晨曦过河干活,披着晚霞收工返回青年点。每当他们扛着铁锨或拿着锄头路过碧柳河,看到清澈见底的河水,看到水中追逐的小鱼,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在河边嬉闹一阵。
但碧柳河也有让他们烦恼的时候,夏季大雨过后,河水猛涨,几天过不去河,只有望河兴叹。李继明记得有一年秋天,他赶牛车拉庄稼在河中翻了车,弄得他浑身是水,像个落汤鸡。冬天,李继明多次看见老乡背着柴禾过封冻的河面,在冰面上被滑倒的情景。那时的李继明就切身感到碧柳河上没有一座桥,实在不方便。
1998年和2008年,李继明和插友们在下乡三十周年和四十周年时都重回故地,碧柳河上依然没有架桥,李继明开始萌生为天顺营子村民建桥的想法。但由于当时精力和财力的限制,此事一拖又是五年。
2013年6月初,李继明来到天顺营子,再次向村领导提出捐资建桥时,村上也正在筹划建桥之事,大家不谋而合。经过多方努力,“北京知青桥”终于建成了。
通车剪彩那天,当年青年点几位老知青和他们知青的榜样柴春泽组成的小型车队,缓缓地驶到剪彩现场。他们刚下车,就被早已在那里等候的村民围拢在一起。乡音不改,两鬓斑白,当年的铁姑娘和创业队的壮小伙们都成了花甲老人,他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李继明说,当年和他们一起劳动的社员也都老了,大家各自报出名字:姜恩,郑宝春、姜申、赫桂兰……每一个人的名字,都能在他们心中激起暖暖的回忆。
李继明说,“北京老知青捐资建造知青桥的初衷,一是感恩,报答天顺营子村民当年对他们的情;二是圆梦,为天顺营子建桥,是北京老知青多年的心愿。”
天顺营子村民为“北京知青桥”立了一座碑,碑文上写着:“一九六八年九月北京知青曾在天顺营子插队,四十五年后他们感恩回报村民捐资建造此桥,以桥见证北京知青与天顺营子村民的情感和友谊,村民命名为北京知青桥。”
献余热
近几年,李继明有了比较充足的时间,几乎每年秋天他都要回天顺营子一趟,在营子里走走,在老乡家里住上几天,和乡亲们唠唠家常,这让他对老乡们现在的生活有了更多了解。2014年秋,他从天顺营子回京后,连续写了5篇《重回第二故乡小住实际体验农民生活》的小文章,并登在了柴春泽联盟网上。
同时,李继明也有意识地搞搞乡村的社会情况调查。他发现,改革开放后,天顺营子虽然有了很多变化,但总体来说还不富裕,达到小康水准的乡亲是少数,处于温饱状态的乡亲是多数,还有仍住着土坯房过着贫困生活的乡亲。村里先富起来的农户和很多年青人都陆续搬出了农村,迁到了克旗镇或赤峰市,有的还落户在了大城市。
对于天顺营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李继明认为主要还是乡亲们对农产品销售信息不灵通和盲目种植,村上也没有统一的远景规划和近期的奋斗目标,缺少农业合作组织,缺少一个心里装着乡亲的致富带头人。
天顺营子集体化时是一个生产队,后来改称为村民小组,现任村民小组组长是姜玉刚。姜玉刚40岁出头,身体健康,年轻有为,有一定办事能力,为人诚信可靠,在村民中有一定威信。李继明和姜玉刚在修建北京知青桥时合作很好,对他也产生了信任,认为他是一个诚实可靠的农户致富带头人。他可以帮扶姜玉刚,再通过姜玉刚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而带动天顺营子中低收入农户一起致富。
李继明和姜玉刚一起商讨,选择因地制宜的致富项目。天顺营子现有常住人口210余人,有1100多亩耕地,主要种植产业是胡萝卜。村中成立了胡萝卜专业合作社,但销路并不稳定,秋收时主要靠客商来村收购,定价权掌握在客商手里。而且,天顺营子还没有胡萝卜深加工的产业,农户靠种植胡萝卜能增加一些家庭收入,但要让它成为乡亲们富起来的主要项目还是很不够的。
天顺营子大多农户的另一个家庭主要收入是养羊,全村农户养羊存栏数约为2000余只,主要以放牧饲养为主,羊肉肉质很好。但李继明发现,羊肉销售缺乏高端渠道,卖价上不去,农户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李继明觉得,要提高天顺营子绿色种植、养殖产品的附加值,最好的办法是做好农超对接。“但联系比较大的超市,把农产品直接打入超市,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李继明付出了很多精力,都没有办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通过联系,李继明终于在北京密云联系到了一家大型超市,这家超市决定把牛羊肉专区交给天顺营子经营,租金也比较优惠。
随后,李继明邀请姜玉刚带领几位乡亲到京考察,而他则承担了一行人在京考察的全部费用。他还向乡亲们承诺,为了降低天顺营子羊肉进京打市场的经营风险,他愿意垫付交给超市的第一年全部租金。
姜玉刚一行对李继明的这一举动表示非常感谢,也对家乡羊肉在京超市销售充满期待。现在,姜玉刚正在紧锣密鼓地做筹备工作,不久,克旗天顺营子的牛羊肉就将摆上北京密云超市。
姜玉刚一行人这次还考察了怀柔红螺寺周边的农家乐。天顺营子不但自然环境比较好,地里位置也很优越,距克旗经棚镇只有七公里。“克旗是赤峰市重要的旅游旗县,每到夏季,全国各地到克旗草原旅游的人很多,天顺营子也可以顺势打旅游牌,搞农家乐。现在天顺营子虽然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但小姜他们实地考察了怀柔办农家乐的经营方式,已经有了认识,我也会为天顺营子今后开展农家乐提供帮助。”李继明认为,农村人要学会如何挣城里人的钱,城市缺物,农村缺钱,互通有无才能搞活城乡经济。
李继明对天顺营子还设想了更多的发展规划。比如,他正帮助天顺营子筹划成立“天顺城乡互助养老合作社”,他认为中国的养老难,最难在农村 。城市钱相对宽裕,农村物(农畜产品)相对充足,这就是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搞城乡互助养老,天顺营子直接和北京某个社区挂钩,互通有无,就可以开创一个养老新模式。”
李继明还想建立一个“天顺脱贫农业园”。现在全国农村有三种家庭,即富裕、中等富裕和贫困家庭。前两种家庭是基本不用去管理救助的,但第三种贫困家庭一定要有扶助的力量。他认为最有效办法,就是在农村建立永久性的“脱贫农业园”。
“农业园里可以因地制宜制定脱贫项目,安排农村贫困户进园进行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脱贫,脱贫后的农民出园,新的贫困户再入园,用这种方法做到精准扶贫。”李继明说。
在李继明看来,现在摆在天顺营子面前的最大难题,不是缺项目,而是发展资金不足。他对姜玉刚说,不要急于求成,要脚踏实地,用滚雪球的方法,在发展中求发展。要制定天顺营子发展的短期目标和远期规划,有目标就有奔头,这很重要。
眷恋家乡,心系故土。李继明说,他热爱天顺营子,愿意把自己的老年生活都用在第二故乡的新农村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