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玮
2005年,回京二十六年之后再回五角树村时,杨志山惊异于当地的贫困—人均年收入只有800元。
“你回来当支书,领着我们一起干。”身体有疾、无法回村的杨志山,面对村民的这个邀请,暗下决心,几年内定要给五角树村民一个交代。
联系采访时,杨志山正忙着筹备6月份“重走延安知青路,感恩乡亲养育情;回报老区助发展,圆我复兴中国梦”千里行活动。
杨志山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却一直做着一件不普通的事情—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五角树村农家乐,希望五角树村老乡能靠着秀美山水资源脱贫致富。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十一年前的一次返乡之旅。
给贫困村导入社会能量
2005年,离开陕西黄龙二十六年之后再一次回到五角树村时,杨志山的心情很复杂。
寻访曾经住过的土窑洞,修建的扎根渠,看着曾抛撒过汗水的土地,已逝的青春似乎又复活了。
从炸山修渠的那道高岗向对面的五角树村望去,村道依然是泥泞不堪的泥巴路,土黄色的房屋依然破旧,村民们过的是人均年收入不过800元的贫困生活。
村民王天民拉着杨志山的手说:“你回来当支书,领着我们一起干。”面对这个邀请,杨志山很为难。那时的他,患有中度帕金森病。但他答应乡亲,自己在北京会想办法为村民脱贫致富尽一把力的。
回京后,杨志山召集一同插队的知青,希望大家能够一起为改变第二故乡的落后面貌出谋划策。但老知青们大多生活也不易,除了深表同情之外,也劝他不要头脑发热,感情用事。
正像一些人劝说的那样,老区人脱贫致富是政府的事。但是,想起乡亲们送自己到村口充满期待的眼神,杨志山说他“辗转反侧、寝食难安”。自己既非老板,也非大款,只是一个靠低微月薪养活全家的普通工人。“个人能力有限,但社会能量是无限的,如果能将社会能量导入五角树村,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杨志山开始向很多慈善机构打电话,登门拜访一个个企业家。在不断被拒绝之后,终于有了好消息。北京怀柔区农委收到杨志山的求助电话后,向他提供了怀柔官地村党支部书记毛金祥的电话。
官地村,有着“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的美称。除青山绿水之外,还有明长城旧址,马路穿村而过,交通极为便利。2004年11月,北京市旧村改造启动仪式在官地村举行,该村以此为契机,发展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兴奋之下的杨志山,一边联系毛书记,一边打电话向五角树村支书刘忠义发出邀请,让他带一个人来学习京郊农家乐致富经验。
“志山哥,我不怕你笑话我,连路费钱我们都没有。”刘忠义在电话里说。
“别说了,我知道,我全管。”其实,那时候杨志山兜里连100块钱都掏不出来,所以,他在电话里特别强调,“就俩人,我先把来的路费给你邮过去。”他给刘忠义寄去的200元路费里,有100元是从妹妹那儿拿的。
杨志山的爱人郑文华,也是北京知青,当年在黄龙县白马滩公社(现白马滩镇)插队。虽然下了岗,她却很支持杨志山,租了一间平房,作为刘忠义他们来京十二天的住宿之所。
参观官地新农村后,杨志山和刘忠义等人在一个饭馆吃饭。
“看完了有什么想法?”杨志山问。
“好,但是弄不成。”刘忠义倒也直率。
“怎么弄不成?”
“没钱。”
“最重要的不是钱,是观念,是决心,是信心,只要有了这三心,没钱咱们会有办法得到钱,争取来钱。”杨志山说。
刘忠义回去时,杨志山将自己惟一的一台电脑送给了他,并教会他使用电脑上网。“有了互联网,和世界联通起来,我们就能跟外边沟通了。”这是杨志山送电脑的用心所在。
杨志山写了一份关于柏峪乡发展旅游的初步设想,然后在电话里一条一条给刘忠义念。同时,他积极和柏峪乡政府领导联系沟通。在乡政府的支持下,2006年,五角树村的农家乐启动了。
王会军是第一批办农家乐的村民,陪刘忠义去北京的人,就是她哥。“当时乡上让报名,丈夫并不热心。”王会军和7名有意办农家乐的村民,被乡上组织到洛川参观、取经。
头一年,王会军基本上是自己独立经营农家乐。年底一算账,收入很不错,丈夫开始加入了。“最好的时候,一年能有12万元的营业收入。”王会军笑着给记者补充道,“杨志山大哥的建议—发展农家乐,改变了我们,让我们致富了。”
退耕还林后,山上的地种的是花椒、核桃,但农业有自然风险,一场冰雹,把刚发芽的花椒树打了,这一年的收成就会受很大影响。农家乐不一样,村民会有一个稳定的收入。
来王会军家的多是回头客,客人也会替她介绍客人。
韩城人不光来这儿玩,也来投资。两年前,韩城人张明生来这儿投资了一个休闲山庄,建起了水上乐园、滑草、射箭等游乐设施,间接丰富了农家乐的项目。
自从柏峪乡与白马滩乡合并之后,发展重点转移到了白马滩,来自韩城的客人被分流,五角树村农家乐发展遇到了一个坎。
“最近,志山大哥又在忙着让五角树村与梁家河村结为友好村庄的大事。”王会军打开她微信的朋友圈,让记者看杨志山发在朋友圈里的“走进梁家河”音乐相册。
难忘老乡对自己的照顾
杨志山出生于1952年,到黄龙插队时只有16岁。
“说是初中毕业,实则是完小。”应该上初中的那三年,遇上“停课闹革命”,杨志山没学到什么知识。
1969年1月8日到2月初春节前,每两天就有一个知青专列从北京出发,一天一夜抵达陕西铜川,再改由汽车送到各县、乡。那时候去延安插队,是一个时尚,一个潮流。
那一年的1月27日,是杨志山抵达黄龙县五角树村的日子。下了火车,他们由部队的解放牌大卡车送到王庄乡,最后一行14人,大多数是北京市门头沟区矿工的子女,到了五角树大队(五角树行政村的前身)。
在一孔土窑洞前,他们卸下行李。放眼望去,四周大山一片白茫茫的。那天的雪,纷纷扬扬,特别的大。
和北京比,这里山高沟深,荒凉得很。“怎么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初到陌生地的杨志山,心里冒出这样一个念头。
十来岁的城里孩子,什么农活都不会干,老乡就带着他们做。挑粪、拉粪、扬粪,是杨志山他们学着干的第一件农活。一天下来,肩膀压得生疼,手上打了泡。随后,间苗、拔草、耕地、播种,一件件学,到第二年就能干一些力气活了,身体也强壮了不少。
给杨志山印象最深刻的是磨面。五角树村老乡用水磨磨面,他们不会用。刚开始老乡帮他们磨,后来就自己磨了。
杨志山懂事,有礼貌,路上碰到老乡,叔叔、大爷,大娘、婶子地叫着,村民很喜欢他,对他也很疼爱。
一次,杨志山和老队长刘邦印到县上开会,回村时碰上下雨。从县城到村上,远路有130里,近路90多里。可能是肚子吃坏了,拉肚子,离村还有30里时,杨志山实在是走不动了。刘邦印扶着他走,后来,干脆背上他走,到村上已经半夜了。这件事杨志山一辈子也忘不了。2005年,杨志山回五角树村,得知刘邦印已去世,专门上坟去烧纸,哭着讲了这段往事。
杨志山插队穿的一件大衣,是父亲旧社会走窑穿过的,母亲补了57块补丁。当地老乡看见后说:北京知青还有这样苦的孩子!
“我一个干妈叫焦万华,老太太特别善良,下乡穿的衣服、鞋都是她给我做的。”杨志山的妈妈因公受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兄弟姐妹多,干妈待他如同自己儿子一般。
杨志山去省上参加先进知青座谈会,穿着干妈做的粗布外衣,脚登一双厚厚的山鞋。领导见了问,“你是北京知青?”得到肯定回答后,领导称赞道,“你完全本地化了。”几年下来,杨志山不仅外表看不出是知青,讲话也都有了当地人的口音。
一次,正在耪地,杨志山突然胃疼了起来。实在疼得没办法,干哥薛海旺让他躺在桥边的一棵核桃树下,给他推腹、按摩。过一会儿,“放了几个屁,胃就不疼了”。
2005年回村,杨志山特地找到了那棵核桃树,不由自主地感慨了一番。
1970年春节过后,杨志山从北京返村,着了凉,加上自己做饭做不好的缘故,胃疼,咳嗽,咳了很长时间。那时候他和常大爷住一个院子,常大爷给了他两盒药,吃了后就不咳了。后来才知道,常大爷把买煤油的钱,给他买了药。老伴见他没买回来油,还和常大爷拌起了嘴。大爷对老伴说:先治病,娃咳成这样,点灯,咱借点油。
现在,杨志山和常大爷一家人还有联系。
修扎根渠建水电站
插队头一年,秋收结束,有的知青买了核桃,准备回家探亲了。大队党支部组织知青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动员他们留下来,同贫下中农一起学大寨,治山治水。
那个冬天,知青和老乡一起,炸山、修渠,把村上的一块旱地变成了水浇地。那条渠被公社领导命名为“知青扎根渠”。
1970年底,落实毛主席1949年给延安人民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复电”精神,北京五小工业支援延安建设。北京有关部门给黄龙县支援了一台小型水力发电机,黄龙县以及柏峪乡决定在扎根渠的基础上,建一个小水电站。
为解决炸药奇缺的问题,知青和老乡一道,就地取材制土炸药,将山梁炸开,从半山腰修一条水渠,一直延伸到下面三里外的王庄村,将沿途所有耕地都变成了水浇地。
在县上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知青们和老乡一起拦河垒坝,苦战十个月,终于建起了一个12千瓦的小型发电站。五角树村,包括王庄用上了电,老乡特别感谢北京政府。
1971年,北京组织了知青回京汇报团,姚作玲作为五角树村知青小组代表,向中央领导、北京市领导汇报了北京知青在五角树战天斗地建水电站、修扎根渠的事迹。
“他们和当地贫下中农一起,向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进军,在深山沟里截流垒坝,建成了一座十二千瓦的小水电站。现在,五角树大队机器隆隆响,清泉流上岗,浇灌着干旱的望天田,铡草、脱粒实现了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人民日报》1971年12月22日相关报道中的一段。
“回想起来,其实是离不开当地政府、老乡的培养和支持,那段生活为以后人生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特别怀念那段历史。”由于表现好,是知青先进分子,杨志山被抽到县广播站。“差一个月,就在村上待满两年了。”杨志山说。
虽然成了县广播站播音员,但杨志山知青身份并没有变,“要拿着生产队的粮食,去粮站换粮票买饭票。”用现在的话说,他不是正式在编人员。
当播音员工作压力非常大,就怕出政治错误。当时社会环境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杨志山就不断地去磨领导,终于如愿去了县农械厂,当了工人。播音有需要时,也会被借调过去。
1972年底征兵,在杨志山的积极要求下,由领导推荐,并通过体检,他参了军。四年多后,他又转业到黄龙县,接着结了婚,生了子。
1979年,杨志山父亲退休,他接班回京。那时候也是知青返城的一个高潮期。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杨志山只得将自己的户口从北京迁往张家口,一家人在张家口团聚。1989年,落实知青政策时,一家人才又回到了北京。
以旅游线引远方客人
五角树村有一个知青广场,在临河一个稍宽的地方。这是柏峪乡党委、政府为表彰和弘扬知青感恩回报延安之义举,于2013年修建的。
一棵大枣树下,立着一块“五角树知青文化广场”石碑。一道矮矮的护墙上,红色的“山吟青春梦,水唱知青情”十个大字颇为显眼。护墙之上,是一排农户院落,家家门口几乎都挂着“农家乐”的招牌。
记者抬步迈入一户人家院子里。整齐的院子里,有四、五个从韩城来的客人,围着一张桌子吃早饭。冒着热气的小米粥;凉拌山野菜,翠绿中点缀着切碎的红辣椒;焦黄烙饼散发着葱花的香味……简单而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