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可杰
摘 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但笔者发现,在教学中存在因教师缺少有效引导而造成学生概括照搬照抄、以点概面、取向有偏等弊端,原因在于操作确实不易、认识出现偏差、方法缺失指导。对此,经过实践,笔者运用引导学生扩充题眼、串联词语、归并段意等策略,帮其找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钥匙”。
关键词:概括;弊端;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95-02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语会原会长沈大安生前不止一次讲:要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阅读教学中必须实现的目标,建议教师在每课的教学中都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大师已去,遗训犹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是否将它落到实处了呢?
一、我们的发现
镜头回放一:(四年级上册 《鸟的天堂》)
一位教师请学生在初读、再读课文之后,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位女生回答:我们吃过晚饭后,沿着河道划船而行。在途中,我们看到了榕树,但分不清是一株还是两株……第二天,我们又去了,这次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老师显然觉得她的回答过于冗长,于是引导说:“你能再精炼些吗?”
女生回答说:“我们两次来到榕树下看到的不同景象。”
老师明知她的回答过于简单, 却显得束手无策……
镜头回放二:(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
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进入尾声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结果五花八门。
现象一:照搬照抄型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现象二:以点概面型
外祖母去世了,我非常忧伤,爸爸安慰我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现象三:取向有偏型
当亲人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
面对种种不足,教师虽能意识到自己的有效引导不够、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足,但往往显得一脸无奈。
二、我们的思考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二学段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为什么在中段就该形成的能力,到了高段还迟迟不能掌握,甚至还成了教学中的“瓶颈”呢?
一是操作确实不易。概括与抽象密切相关,概括的前提是抽象。根据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在思维方式上仍主要依靠感性和直观经验的支持。所以,在初读、再读甚至解读课文之后,很多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经常存在着主次拎不清,轻重分不明,篇幅缩不短,脉络理不顺等问题,有的勉勉强强讲一点,有的原原本本读一段……
二是认识出现偏差。有的教师认为概括主要内容是过了时的“老教法”,这与新时期的“新理念”格格不入,在课堂中应尽量不耗费时间和精力;也有的教师认为概括能力对中段学生来说要求尚早,暂时没必要强调。在这些错误认识的影响下,概括能力逐渐被忽视。
三是方法缺失指导。在“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过度弱化主导地位,未能主动指导有效方法,担心越“雷池”一步,一味让学生凭借自身能力、漫无边际地摸索,但事实上,学生能力尚未达到。部分老师欲指导却不知从何下手、“路”在何方。也有部分老师干脆放弃方法指导作为课时目标。因此在现实中,随波逐流者有之,束手无策者有之,暂时搁置者亦有之……
这样的教学,甭说中段,哪怕进入高段后的学生仍未能掌握这项技能就不难理解了。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目标呢? 如何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混沌状态去认识“庐山真面目”呢?
三、我们的实践
回到中段的教学中,面对不同特点的课文,我们该用什么策略实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呢?
(一)捕捉信息,扩充题眼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常常是文章的灵魂体现,是文本的主旨所在。扩充题眼,往往具有辐射全文的功效,也有助于学生捕捉文本信息。
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这篇课文为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略长,以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来看,整体把握是有难度的。此时,以课题为中心加以适当扩充,学生就能突破整体把握的难点。
揭题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补天”“怎样补天”“结果怎样”等质疑。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捕捉文本中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再尝试着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成果、解疑释难。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整合捕捉到的信息,就不难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了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紧扣课题,适当扩充,能成为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钥匙”,也能让其悟出“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适合以课题为中心进行整体把握方法的课文,往往具备浓缩文本的“题眼”,如三年级的《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等,四年级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等。这些课文通常可运用“为什么做”“怎样做”“结果怎样”等问题捕捉文本中的相关信息,然后加以整合即能初步概括课文。
(二)搭建骨架,串联词语
对刚步入中段的学生来说,段、篇的概念尚陌生,如何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尝试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利用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连词成句”,不失为一种方法。以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为例: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明显说得过于冗长。)能把长话说短也是一种能力,大家看,老师找出几个关键词语。
教师出示多媒体:“欣赏”“抱怨”“狮口逃生”“挣脱”。
师:我们可以分几步,请大家先用上“欣赏”和“抱怨”说一说课文的前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生1:鹿很欣赏自己的角,却抱怨自己的腿。
师:那么后面的部分呢?谁能选择其他的两个词语说一说?
生2:角差点送了他的命,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师:现在,你能把前后两部分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3:起先,鹿很欣赏自己的角,却抱怨自己的腿。后来,角差点送了他的命,腿让他狮口逃生。
师:你用上这些词语,说得很通顺。如果能在中间用上这两个连接词,句子就更连贯了。
教师板书:起先 后来
生4:起先,鹿欣赏自己的角,却抱怨自己的腿。结果,角差点送了鹿的命,腿却让它狮口逃生。
师:真棒!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关键词语帮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到达了概括全文的彼岸。第一步:学生说得过于冗长,教师顺势出示关键词语,分前后两部分进行概括。第二步:把前后部分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让学生运用连接词把句子说连贯。这个过程耗时较多,在课堂中设计这样的环节显得有些奢侈,但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用串联词语概括课文的方法比较适用于文中具备关键词的课文,如三年级的《夸父追日》《一面五星红旗》等,四年级的《幸福是什么》《巨人的花园》等。如果“镜头一”中的《鸟的天堂》一课,教师能用“茂盛、静寂、到处、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帮助学生搭建课文的骨架,学生的回答不至于走向过于冗长和过于简单两个极端。
(三)分解目标,归并段意
有些课文,学生通过借助各段的重点词句不难判断出每个段落的大意和文章的提纲。面对这样的文本,教师可以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目标分解为先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然后师生一起对多样化的段意进行梳理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再将它们灵活归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水到渠成了。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
第一步:概括段意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试着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概括,并填写在自读卡中。
生1:第一段主要写地球是渺小的。
生2:第二段主要讲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
……
师生边交流,边将部分学生的自读卡展示在黑板上。
第二步:归并段意
师: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大家能不能用这些句子,把课文主要内容归并起来呢?
生6:地球是渺小的,资源也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破坏,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保护地球。
师:如果你能用上关联词,你的句子会更流畅。
教师板书:但是 因为 所以
生6:地球是渺小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但是遭到了人类的无节制开采和破坏。因为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所以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保护地球。
师:看,大家只要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连在一起,用上关联词,就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归并段意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板块推进的文章,如三年级的《秋天的雨》《香港,璀璨的明珠》等,四年级的《生命 生命》《颐和园》等。
当然,归并段意并不局限于自然段,也适用于课文逻辑段的归并。如部分线形推进的课文:三年级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时间赛跑》等,四年级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去年的树》等。面对此类文章,教师应该以引导学生以合并同一内容的自然段、概括逻辑段的段意为前提进行操作。如果“镜头二”中的《和时间赛跑》一课,教师能引导学生先概括课文中逻辑段的段意——我沉浸在外祖母去世的悲痛中,爸爸告诉我时间过去了,所有的事物就不会再回来了;我通过观察明白了爸爸所说的道理;我和时间赛跑;与时间赛跑使我受益无穷。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会只停留在“我非常忧伤”上。在把握课文的情感价值观取向时,就不会只停留在“化悲痛为力量”上,从而把学生引向“珍惜时间”的正确解读。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搜集基本要素(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起因、经过、结果等)、寻找中心句段(如《养花》一课的中心句)、运用重点词语(如《学会看病》中的“按图索骥”)等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不管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必须从文本实际出发,从学段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升。决不能让它只停留在教学参考书和试卷的标准答案里,而是灵动地出现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全面思考,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叶挺.小学语文段落教学中感情体悟探析[J].山东教育,2014,(11).
[2]黄雅芳.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有效教学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5,(8).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