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产业的理论特性与区域发展条件
——以广东2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

2016-07-08 09:09陈茜
关键词:公共品外部性聚类分析

陈茜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0)



老年产业的理论特性与区域发展条件
——以广东2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

陈茜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摘要:老年产业具有较强的公共品性质和正外部性,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为了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政府有意愿进行老年产业的投入。老年产业能否形成体系的最重要因素是老年人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政府的施政水平、财政收支状况影响着该城市老年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以广东2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全面分析广东老年产业的相应区域条件,认为广东老年产业的发展条件具有较强的区域复杂性,并得出更为合理的区域划分以及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年产业;公共品;外部性;聚类分析;区域发展条件

自1997年以来,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老年产业理论和现实发展问题,迄今已在老年产业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上达到了共识,如老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老年市场与老年产业之间的关系、老年产业所涉及的基本服务范围等。[1]近十年,有关老年产业发展的困难、机遇与挑战也随着实践的开展出现在众多研究成果中。然而,现有分析和结论中很少有就多项指标分析老年产业发展的区域发展条件。本文尝试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广东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理论、最新的数据与合适的模型,尽可能详尽地探讨这一问题。

一、老年产业的经济学理论视角

老年产业,又称“银色产业”、“银发产业”,意指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产业,主要包括养老服务设施制造业、老年日常生活用品制造业、医疗保健品制造业、社区服务业、文娱服务业等。老年产业并非新型产业,而是现有产业的特色化、专业化与精细化。通过比较,老年产业与其他产业在经济学理论视角上有两处比较显著的差别。

(一)老年产业产品具有显著的公共品性质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或劳务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比有三个显著特征,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介乎二者之间的是准公共产品(或称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是指部分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提供,部分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交换方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通常情况下,养老物品和服务属于私人产品,具有较强的效用分割性、很强的消费竞争性和较强的受益排他性;大型养老设施则属于准公共品或公共品,具有较弱的效用分割性、较弱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增进社会福利,公共属性较强的设施通常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则由市场化的养老产业部门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划分更加具体和详细。以全民健身为基础的,如公园、体育场,针对老年人的无障碍化设施,如公交车的内置式轮椅升降机、公厕、楼梯的低位扶杆、马路边的行人按钮等,这些理论上的公共品事实上都能够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市场细分。

(二)养老产业及其产品具有更显著的正外部性性质

依据外部性理论,当一个企业或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利益,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也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利的,称之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称之为正外部性。[3]养老产业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若从大类来区分,养老产业可以分为两类,即养老用品的生产与消费和养老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从养老用品的生产看,其生产过程必然产生环境污染,污染即负外部性;从养老用品的消费看,消费过程对旁观者会提供精神产品,具有正外部性。从养老服务的生产看,生产过程就是技术示范的过程、精神文明示范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产生正外部性;从养老服务的消费看,在观念传播、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等方面都能产生正外部性。例如,老年健身娱乐业兼顾文化功能,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养老产品设施的使用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健康的体格,还塑造良好的社会意识、优良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上述理论视角折射了两方面重要含义。一方面是关于政府的责任。基于老年产业的公共属性,多元化的老年产业客观上要求政府充当多重角色,完成包括各类份额的产业投资、规则的制定与践行、相关市政规划、税收引导、消费引导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有研究提出,“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4]另一方面是关于政府的意愿。基于老年产业的正外部性,政府有强烈的意愿进行老年产业的投入以实现更好的社会组织管理、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更加宜居的城乡环境,进而多方面提升城市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正因如此,政府的施政水平、财政收支状况足以决定一个城市老年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

二、广东老年产业的区域发展条件

随着老龄化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将发生深刻调整。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改变劳动力与消费的规模和结构来主导老年产业的发展走向,其中又以消费的规模和结构对老年产业的影响更大。换言之,老年产业能否形成体系的最重要因素是老年人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一般而言,市场通常是由人口总量、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三个要素组成的。[1]由于广东省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在这一趋势下探讨老年产业发展的区域发展条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方法与指标的选择

本文采用的方法为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作为一种分类方法(亦称为分类技术),用来计算各样本或变量之间亲疏关系。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样本聚类(即Q型聚类)和变量聚类(即R型聚类)。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已知数据,利用某种计算法则(如最短距离法、最远距离法、中间距离法和重心法等),对个体或变量进行分类,使得类内差别较小,而类间差别较大。近年来它在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与回归分析、判别分析一起被称为多元分析的三大方法。

本文以广东省内2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择6项指标作为城市分类的自变量。由于近几年统计口径出现调整,为保持数据在时间上的一致性,采用2012年度的相关数据来分析。①数据来源:《2013广东统计年鉴》。其中,21个城市的恩格尔系数数据并未联网,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佛山调查队。由于农村恩格尔系数统计不全无法纳入,本文只采用了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购买力上看,该数据已经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具体如下:

人均GDP。该数值为2012年度各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论生产还是消费,老年产业的发展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

最终消费支出占比。该项数值为2012年度21个城市最终消费支出结构,即各市最终消费支出占全省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于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总消费能力,是老年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城镇人口占比。该项数值为2012年末各市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之比。对于老年产业而言,消费市场的集聚有利于产业的孵化和壮大。城镇人口占比较好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越高,区域集聚化程度越高,对老年产业的发展就越有利。

财政预算支出比例。该数值为2012年度各市财政预算支出与财政预算收入之比,数值越大,该市的财政压力就越大。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市难以腾挪资金主导或参与老年产业的发展。反之,财政压力较少的地市能够有余力发展老年产业。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该数值为2012年度各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中食物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潜在的消费水平。系数越大,非食物部分的消费能力就越小,越不利于老年产业的发展。

迁移人口占比。该项数值为2012年度各市净迁入人数与2012年末常住人口之比。它反映了各市的人口虹吸能力。占比越高,虹吸能力越强,越能缓解当地人口年龄结构,越有利于发展老年产业。

通过SPSS- R型聚类,输出“相似性矩阵”对自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度量标准选用pearson系数,聚类方法选最远元素。表1显示,6项指标变量的相关性均不强。其中,人均GDP和城镇人口占比的相关性最强,但也仅为0.876,恩格尔系数与迁移率的相关性最弱,为0.356。因此,它们都可以作为聚类变量。

表1 指标相似矩阵

如表2所示,6项指标的离散程度各异。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为67.7%,在6项指标中离散程度居中。离散程度低于人均GDP的指标有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之比和财政支出占收入之比。离散程度高于人均GDP的指标有人口虹吸效应与最终消费占比。指标的离散程度与指标性质有很大关联。例如,食品消费结构有一定刚性,财政收支会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约束,城镇化水平关乎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沿革,进而这些指标的离散程度不会太高。相反,人口虹吸能力和与之相关的城市总消费,是人均GDP发展的产物,有乘数效应。不同的离散程度对聚类的作用也不同。一般而言,离散程度越高对聚类的影响越显著。

表2 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二)聚类结果及其检验

1.聚类的样本。样本聚类采用SPSS- Q型聚类和最远距离法,分别运算出21个城市的19种分类结果(见表3)。

表3  19种聚类结果

2.聚类的样本均值。在19种聚类结果中,选取4组、8组和12组聚类的样本均值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图2、图3。

图1  4组聚类

图3  12组聚类

3.指标检验。在得知聚类结果后,有必要探讨指标变量对结果的贡献程度。这个过程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判断,依然选择4组、8组和12组聚类结果为基础来分析聚类变量的作用。经过计算SIG数值和均方误差,三种聚类中变量的作用大多明显,其中最终消费比例和人均GDP对聚类的影响力相对更大,与指标的离散程度较为吻合(如表4所示)。

表4 聚类变量贡献程度表

(三)聚类结果分析

聚类结果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动态的聚类过程来看,如表3所示,这19种聚类过程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在发展老年产业上,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相似度并不高,越发达的城市差异越大。珠三角城市的初级聚类在分为15组聚类时才出现,即惠州和江门聚为一类。此后相继出现珠海和中山、佛山和东莞两个珠三角城市聚类。深圳、广州两个核心城市的聚类直到7组聚类时才出现。由此可见,越发达的城市总体差异越大。从5组聚类中也能看出珠三角城市群的差异,即在范围扩大到5类的情况下,珠三角城市群仍然划分成了3类,即广州和深圳,珠海、中山、佛山和东莞,惠州和江们等3类。在3组聚类下,非珠三角城市群聚为一类时,珠三角城市群依然划分为广深和其他城市等两类。其二,在发展老年产业上,多数非珠三角城市的差异性较小,传统粤东西北划分被打破。当21个地市初次划分为20组时出现了一次聚类,形成了韶关和阳江的聚类。随着聚类项数的下降,大部分非珠三角地区城市相继形成聚类。这些城市均属于不同的地理区块,除了肇庆以外都是非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如揭阳属于粤东沿海,而与其聚类的云浮却属于粤西山区。值得一提的是,河源和茂名的特殊性相对较高,直到6组聚类和5组聚类时才被纳入其他的类别中,是最晚实现聚类的城市。

从静态的聚类结果来看,本次划分更科学,更有前瞻性。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四类是目前产官学界最为常见的划分,地理区位为其主要依据。对于研究老年产业的区域发展条件,单纯的地理划分是远不够的。本次聚类以所选指标的总体相似度为划分标准,能够更准确的把握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为政府和学界提供决策和研究的参考。如表3、图1、2、3所示,在4组划分中,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各分为2类,体现了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梯度差异。在8组和12组中,则进一步体现了梯度内部的异同。

第一梯队:老年产业生产规模化,消费全域化,包含广州和深圳2个中心城市。广深二市的任一指标均优于其他城市。首先,人均GDP最高而恩格尔系数最低,民间消费层次和消费能力远超其他城市;其次,城镇化率最高且人口虹吸能力最强,有利于老年产业的孵化和集约式、规模化发展;再者,最终消费量最大而财政负担最低,未来政府的公共投入和对老年产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很强的挖掘空间,两市政府有能力促进生产和消费进入高层次的良性循环。其中,从12组聚类可知,广深二市有一定的区别。广州由于是省会城市,享受的公共福利多于深圳。深圳人均GDP高于广州,民间购买能力相对更强,层次更高。

第二梯队:老年产业生产集约化,消费全域化,包含珠海、中山、佛山、东莞、惠州和江门等6个城市。基于相对较低的人均GDP与人口规模,这些城市的民间消费能力与广深二市有较大差距。较弱的人口虹吸能力使其不可能成为老年产业规模化生产的地区。然而,这些城市却拥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与消费结构,具备老年产业的消费需求和市场条件。不仅如此,这些城市拥有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这意味着通过加大公共投入,能够部分弥补与广深二市在老年产业层次上的差距。其中,惠州和江门在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属于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如8组聚类所示,惠州和江门聚为一类,除了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外,城镇化率、人口虹吸能力远低于其他珠三角城市。不仅如此,人均GDP均值甚至还低于非珠三角城市群。这就说明,在制定差异化的老年产业政策时,需要将其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区别对待,并正视与非珠三角城市的共同点。作为仅次于广深的城市,珠海与中山、佛山与东莞在12组聚类中分成了两个子聚类。相比较而言,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上,佛莞相对优于珠海和中山。

第三梯队:老年产业投入公共化,消费集约化,包含汕头、汕尾、潮州、肇庆和清远等5个城市。这5个城市的各项指标均与珠三角城市有较大落差。基于较低的人均GDP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这些城市可供挖掘的消费空间有限。源源不断的人口流出使得这些城市面临的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需要依靠政府的公共投资来缓解。基于这些城市不太严峻的财政收支的状况,政府依然有一定可操作的空间,能够支撑和发展较低层次的老年产业。其中,从12组聚类来看,汕头是非珠三角城市中较为适合发展老年产业的城市,尽管人均GDP、人口虹吸能力和最终消费能力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城镇化率、财政收支状况均明显好于其他非珠三角城市,公共财政能够支持老年产业在该市的适度发展。

第四梯队:老年产业投入的空心化,消费零散化,包括韶关、阳江、湛江、揭阳、云浮、梅州、河源和茂名等8个城市。这些城市为省内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基于过低的城市化水平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出,这些区域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典型如茂名。与此同时,由于这些城市的财政收支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善,政府在老年产业的投入上捉襟见肘。对于这些地区而言,老年产业难以形成集约式发展。唯有在规模不大的城区,在恩格尔系数相对可控的条件下,民间有余力孵化和承载低层次的、零星的老年产业。

三、政策建议

如上所述,“边富边老”与“未富先老”将同时存在,区域经济的分化和人口老龄化之间也将是个动态的、双向的互动过程。着眼长远、兼顾差异、分类引导、明确责任将是政府施政的核心要义。

(一)建立城市分类引导机制,推动老年产业在不同区域的生产和消费

聚类的过程和结果表明了老年产业发展的区域复杂性。人口老龄化对于各个城市的影响都不同,有利有弊。在制定政策时,首先要仔细衡量城市的差异,分类引导、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城市的共同点,即在全省范围内或个别城市群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做好顶层设计,配合探索建立以人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效机制,加强城市间转移支付的力度。

(二)建立老年产业分类引导机制,协助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产业体系

构建清晰合理的老年产业政策体系,有的放矢地递增养老产业中具有纯公共品性质行业的财政投入;对具有准公共品性质的行业,分项目、分区域,在确保支出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予以财政补贴,解决私人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收益的差额(公共收益);对于养老产业中市场化的行业,通过税基优惠、税率优惠、贷款利率优惠等优惠方式,实现市场的自动调节,以保证产业间私人边际收益的均衡。

(三)以空间带动产业,优化老年产业的发展空间

老年产业的孕育和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市政规划之上。强化各类规划编制中的老龄化元素,深入研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的布局,营造适合老年人口的区域空间(包括城市空间、乡村空间、居住空间、交通空间、公共开敞空间等),为各类老年产业的发展提供较高的起点和平台。

(四)提高储蓄资源的利用效率,巩固老年产业的市场基础

养老积蓄作为名义财富在兑现时的价值取决于其投入的未来生产能力所能创造的价值。若技术进步无法弥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规模、社会物品和服务的冲击,养老积蓄所代表的名义财富的虚幻性就越强,具体将表现为各类投资的普遍亏损,从而降低老年人远期消费能力。[5]为了巩固老年产业的市场基础,近中期最关键的事情并不是鼓励多消费少储蓄,而是趁着储蓄率尚未下降之前提高其利用效率,将资源尽量多的向科技研发、地下网管、轨道交通网、清洁能源、污染治理等有利于提高物质生产能力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领域投放,进而才能避免“未富先老”的泡沫化窘境。

参考文献:

[1]陆杰.关于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现状、设想与前景的理论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0(4).

[2]保罗·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J].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1954(4).

[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1.

[4]周环,王玲.政府在老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3).

[5]梁建章,黄文政.鼓励生育比延迟退休更迫切[J/OL].财新网,http://opinion.caixin.com/2015- 03- 17/100791884. html,2015- 03- 17.

(责任编辑:佟群英)

中图分类号:F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225(2016)02- 0071- 08

收稿日期:2015- 10- 10

作者简介:陈茜(1986-),女,江西吉安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广东省委宣传部打造理论粤军资助项目“跨学科视界的广东人口老龄化研究”(LLYJ1315)

猜你喜欢
公共品外部性聚类分析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公共品私人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性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湘潭市农地正外部性价值量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