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娟 何 荣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重庆 400047)
·语言研究·
近五年汉语使用失范现象分析
——以《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为例
王玲娟何荣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重庆400047)
摘要:以《咬文嚼字》近5年“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主要从汉字、词语、语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汉语使用的不规范现象。汉字使用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使用错别字、繁简字区分不当等;词语使用不当主要有近义词、同音词、形近词等的误用;语法使用不当主要有短语搭配不当、文体报道中的用典错误等。总的来看,汉字的使用差错占44%,词语的使用差错占44%,语法的使用差错占12%。文中具体分析了每一类差错出现的原因,如写错字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很好的把握,繁简字区分不当的原因是对繁体字的区分不细致以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的发展等。同时,笔者从制定规范、汉语教育、汉语自身发展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关于促进汉语规范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汉字;词语;《咬文嚼字》;规范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非常重视语言的规范使用,就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推进汉语的规范发展。进入21世纪,汉语在发挥更为重要的记录语言、记载历史、维持交际、传播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的同时,其使用的规范性也受到了更多的挑战,出于继承、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目的,保护汉语、促进汉语规范使用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咬文嚼字》以其对汉语严肃、公正的态度赢得了较高的威信。近9年来,《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本文意在通过对《咬文嚼字》近五年的“十大语文差错”的分析,总结出这五年的“十大语文差错”中出现的汉语在使用过程中在文字、词语、语法等方面的不规范现象,并思考汉语在这三方面使用不规范的原因,进一步阐述对促进汉语规范使用的一些思考。
一、汉字使用的失范现象
通过对2010到2014这5年共50例的“十大语文差错”的分析,在文字方面出现的差错主要有使用错别字、繁简字区分不当,以及除了这两类以外的其他汉字误用。
(一)使用错别字
在这里,使用错别字包括读错字和写错字两类。读错字主要指的是因为对汉字的形旁辨别不当而对汉字的读音有误;写错字包括错字和别字,“错字,指写得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别字,又称‘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
在历年的“十大语文差错”中,使用错别字的现象比较突出。
从表1可以看出,写错字的错误中,错字的只有一例,别字的有10例,写错字在总的50例“十大语文差错”中占的比例为22%。
从表2可知,读错字的只有两例,占总的“十大语文差错的”2%。所以,使用错别字占到24%的比例。
关于使用错别字的情况分析如下:
1.汉语书写中经常写错的字——冒
从这5年的“十大语文差错”看来,错字的只有一例,即2013年的“十大语文差错”中排名第七位的是“冒”字,《咬文嚼字》指出,“冒”字的上半部分书写错误的情况在我们的手写过程中经常出现,常常把上半部分写成“曰”。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手写此字的时候会把“冒”字的上半部分中间的一短横左右的笔画连在一起,而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中间的短横与左边的竖和右边的折竖呈相离状态,下不封口。
2.“马蜂蛰人伤人事件频发”②
中国网新闻中心2013年10月24日对马蜂蜇人事件的报道,不仅标题用字错误,而且文中也多次把“蜇”字写错。“蛰”是蛰伏之意。而“蜇”字是多音字,读zhē时有两种释义,“一是蜂、蝎子等用毒刺刺人或动物,一是某些物质刺激皮肤或黏膜使发生微痛”③;读zhé时指腔肠动物海蜇。这里显然该用“蜇”。
3.普遍关注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铊
读错字也是使用错别字的一种,读错字,就是把字音念错。2011年中国矿业大学发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台在报道与此事有关的新闻时,把“铊中毒”中的“铊”读成了“tuó”,这是不正确的,“铊”是一个多音字,在念“tuó”时表示的是秤砣,当“铊”表示一种化学元素名称时,应该念作“tā”。
因使用别字和读错字的原因有相似之处,其原因放在一起分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汉字的形旁相同、声旁不同造成的,类似的还有“羊羯子”和“羊蝎子”等等。二是由汉字的读音引起的,由读音引起的错用情况有几种,有些是因为读音相同而导致的写错字,如“一年之计”中的“计”和“际”、“季”的读音相同,所以有时候会写错;有些是因为汉字的声旁相同而导致的读错字,如 “发酵”中的“酵”字的声旁是“孝”,所以常被误读为“xiào”;有些是因为错读异读字,如“铊”字,有两个读音(读“tuó”时是“秤砣”的“砣”的异体字),所以有时候会混淆它们的用法。
(二)繁简字区分不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于汉字的简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了方便群众用字,各部门集思广益,共同推进规范的简体字。在使用简体字的同时,2001年施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也对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这里讨论的繁简字区分不当是除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外的其他用法不当。
从表3可知,近五年的“十大语文差错”中,繁简字区分不当共5例,占总的“十大语文差错”的比例为10%。分析如下:
2.“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
2012年名人赵海清将写有“影後”二字的书画作品送给了影星归亚蕾。由于“後”在此处的使用不当,加上“名人效应”,这个错误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後”多用来表时间、次序或者方位④,而“后”才有“君主的妻子、古代称君主”之意⑤,该意义并没有繁体字的写法。
繁体字区分不当而用错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对繁体字的区分不细致,包括对字形的一些笔画的差别没有区分好,以至于把甲字当成是乙字的繁体字来使用。还有汉字并不是在所有的意义上都有繁体字,在使用的时候没有结合具体的意义来使用。二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的发展,语言是快速变化发展的,要及时了解群众语言生活的变化,对于一些古语字的使用、繁体字的使用更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认真对待、仔细辨别。
(三)其他的汉字误用
这里说的汉字误用,指的是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除了使用错别字和繁简字区分不当以外的其他汉字使用错误。
分析如下:
1.“天车操作室的温度要比地面高出好几度,天车女工有时要在摄氏40度以上高温下作业。”⑥
2010年8月25日《番禺日报》在对裕丰集团进行报道时如上说。“摄氏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⑦,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这样的用法是不正确的。温度的其中一个单位是摄氏度,用于日常生活中,“摄氏度”是国际单位制单位,属于法定计量单位,只能叫做“摄氏度(degree Celsius)”⑧,不可随意简化或者拆开,说温度“摄氏XX度”,等同于讲重量时说“千XX克”,是不规范的,应该使用“XX摄氏度”。
对于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错误,可以归纳出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对于相关的数字用法没有掌握,1987年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对于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有具体的规定,其中说道,“表示中华民国以前历史纪年和中国的农历(阴历)应当使用中文数字”⑨,“记述公历(阳历)的世纪(包括中国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年代、年、月、日、时间、时段等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⑩。对于这些规定没有把握就会在使用中出错。其二是缺乏对广告用语的规范。广告语本身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会在社会上口口相传,甚至影响汉语学习者对于规范汉语的认识。缺乏对于广告语的监管,导致广告语在使用中不用规范的字形、背离规范的语法、语序等。
二、词语使用方面的差错
词语使用方面出现的差错比较多,有近义词的误用、同音词的误用、形近词的误用、病态词语等的类型,还有除了以上类型以外的其他词语使用不当。词语使用方面出现的问题在历年的“十大语文差错”中占的比例很大。
从表5可知,误用近义词在近5年的“十大语文差错”中共有6例,占总的50例的“十大语文差错”的比例为12%,2014年的“十大语文差错”中就有4例是误用近义词的错误。分析如下:
2.“其中有墓志铭的只有40座,其余533位为无名烈士”
之所以会造成近义词的误用,是因为其在词义上只有细微的差别,对词的释义没有仔细区别就导致了词语的误用。
误用同音词在50例“十大语文差错”中有5例,占10%。例如:
2.“薄谷开来认罪伏法”
同音词之间之所以会造成误用,这是因为同音词的读音相同,造成人们不易区分其各自的用法,对其具体含义没有仔细区分。
(三)误用形近词
形近词的误用比较常见,顾名思义,就是一些词语因为字形相似而导致的误用。
50例“十大语文差错”中,误用形近词只有1例,占2%。例如:
新浪娱乐2014年8月1日报道,著名影视明星张国立的儿子张默因吸食大麻被拘,作为父亲的张国立在代其儿子道歉的声明中如上说道。在这句话中将“囹圄”写成了“囫囵”,“囹圄”原意是监牢的意思,声明中要表达的是张默深陷监牢,因此在这里应该使用的是“囹圄”。
(四)词语使用不当的其他类型
这里所说的词语使用不当的其他类型,是指除了误用近义词、误用同音词、误用形近词以外的其他词语误用类型,如谦词的误用、病态词语、附加式合成词的使用不当等。
这里的词语使用不当的其他类型一共有10例,占总的比例的20%。例如:
2.“爆头哥”
附加式合成词的使用不当,这种错误因为“爆头哥”一词的出现,曾在2012年引起人们的广泛热议。2012年多家媒体在报道抓捕周克华的新闻时,将周克华称为“爆头哥”,在这里“哥”字本身具有的感情色彩与事实所要表现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哥”一般指的是有血缘亲戚关系的比自己大的男子或者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男性,现在已经演变成熟人间的称呼,或者是称呼某一类的人,如“的哥”。称周克华为“爆头哥”,化残忍为一笑,使周克华被击毙这一事件带上了滑稽的色彩。
三、语法使用方面的差错
语法方面的错误在历年的“十大语文差错”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出现的差错只有短语搭配不当,2014年的“十大语文差错”中,排在最后的便是短语搭配不当: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用错:“折桂”误为“折桂冠”, 事实上只有“折桂”和“桂冠”这两种说法,“折桂冠”是杂糅了“折桂”和“桂冠”两个不同的典故,“桂冠”可以是获得或者是赢得,但不能用“折”。
表9是对近五年“十大语文差错”中出现的字、词、语法错误类型的汇总:
从表9可以看出,在这5年的“十大语文差错”中,字和词方面出现的差错最多,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占44%,在词语的使用中出现的差错占44%,语法方面占12%。在汉字的使用错误类型中错别字的使用和繁简字的使用不当占的比例最大,在字音方面出现的错误最少。在词语使用错误类型中各个错误类型所占的比例差别不是特别大,只是误用形近词这一类的数量偏少。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我国的语言文字使用过程中对语言的规范还不够,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不能掉以轻心,还需要大力开展。
四、促进汉语规范使用的思考
1.从制定规范方面来说
首先,对于文字来说,要对汉字的规范制定统一的标准,明确各类字形的书写形式和用法、字音的规范和标准、词语的组合规则、语法以及修辞的使用规则和标准。
汉字的标准化:要对汉字的规范制定统一的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文字的使用,对文字的读音、字形、笔画顺序以及生僻字、专业术语的使用等都要有章可循。
其次,对于词语和语法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也要有相关的规范,对于形近词、同音词、近义词等的释义要有确定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分。
最后,汉语规范的制定要与时俱进,如《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词”和“-辞”的词语的编入顺序的变化便是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语言现象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速度很快,在制定语言规范的时候,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语言生活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可行、有效的规范,才能紧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真正符合人民大众的实际用语需求。语言在变化,规范也需要更新,对待汉语规范问题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也要考虑规则的灵活性,这样才能使汉语在使用中更加健康地发展。
2.从汉语教育方面来说
其次,全社会应该形成使用规范汉语的意识,尤其是公共出版物、媒体等,现在的广告语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人们会以广告语为标准。汉语的规范应该是全社会合力去做的事情,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去促进汉语的规范使用,在全社会倡导规范地使用汉语。
3.从汉语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
首先,在汉字方面,我们要有规范使用汉字的意识。对于繁体字的使用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把繁简字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纠正错别字,在使用文字时,要注意字形、字音的准确性。
其次,在运用词语时,也要规范使用、合理搭配,对于词语要学会辨别它们的含义,特别是形状相近或者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更是要仔细辨别。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深入生活,词语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保持生命力,要从现实生活中去理解词语,借助工具书等学习词语,还要加强写作实践,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类型的词语。
最后,在语法方面,要严格遵守语法规则。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是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在使用语法时要注意其自身的系统性。对于语法的学习我们要注意,学习语法的组合规律和格式,学习语法要注意区分古今语法、汉语与外语的语法等的区别,语法有鲜明的民族性,我们在学习汉语和外语时,不能将两者的语法视为一体。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从未衰竭,这足以证明汉语的魅力所在。每一个汉语的使用者、欣赏中国文化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促进汉语的规范发展。汉语是汉族人的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产之一,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让汉语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继续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每个人都应该规范地使用汉语,用自身的努力去促进汉语的规范。
注释: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马蜂蛰人事件频发 消防支招如何防范和应对[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3-10/24/content-30388847.html,2013-10-02.
④《汉语大字典》第二版,883页。
⑥陈晓洁,王娜沙.裕丰集团:让员工体面劳动更有尊严[N].番禺日报,2010-08-25(A2).
⑧国际单位制中的“摄氏度”[J].物理通报,2015(7):124-125.
⑨⑩李宇明.汉字规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J].当代修辞学,2015(4):1-6.
[2]黄洪志.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可接受性及对汉语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8(1):71-74.
[3]何占涛,张艳超.对确立汉字规范化标准的新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2012(4):79-83.
[4]苏培成.汉字字形规范的理论和实践[J].语文文字应用,1992(10):22-26.
[5]傅永和.谈规范汉字[J].语文建设,1991(10):4-11.
[6]张灵.对当前语言文字现状的几点思考[J].文化园地,1997(6):23-32.
[7]杨大方.论语言污染及其治理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359-362.
[8]冯如君.解读“2013年十大语文差错”[J].广西教育,2014(8):35-36.
[9]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评议失误研究[J].语言研究,1998(1):127-141.
[10]崔送达.“词”、“辞”类异形词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语文,2007(4):346-370.
(实习编辑:徐雯婷)
收稿日期:2016-03-14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3YJA760047);2015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015YBYS08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玲娟(1970-),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何荣(1992-),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02;H10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16)03-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