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初探

2016-07-08 22:57姜达明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三视图级别数学课程

姜达明

作业是对于学过的知识的一种回顾与巩固,是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的一个训练过程.要想体现作业训练的教学效用,并且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强对于课程学习的喜爱,就需要教师对于作业的设计有更多灵活的突破与创新.这样才能在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加强他们对于课程学习的喜爱程度,使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探究欲望更加浓厚.

一、设计实用性的作业内容

在高中数学课程的作业设计上,教师应让作业训练的实用性得到凸显,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各种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考查,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中各种常见问题时可以发挥的效用.生活化的作业内容,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解答题目时更为轻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实现对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从而体现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根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效果.例如,在设计“排列与组合”的作业时,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常做的事情设置作业:从A地到B地,有三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即坐飞机、乘汽车和搭火车.一天中,飞机有2班,汽车有3班,火车有4班.请问:在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B地到A地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这个问题,学生都容易理解.然而,要想准确将其解答,却是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考查.这种生活化的问题,能够迅速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思考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体会,从而让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培养.

二、设计趣味性的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如果不恰当,容易让学生觉得乏味,并且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负担.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要想舒缓学生的压力,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不妨设计一些趣味化的作业内容,这往往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兴趣取向,进而结合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内容.趣味化的作业,有助于消解学生内心对于作业的厌烦情绪,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乐趣.这些都使学生对于完成作业的过程更加投入,使学生在活跃思维的帮助下更好地解答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关于“三视图”教学内容的作业设计,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根据你所感兴趣的一栋建筑,观察它的建筑特点和楼层情况,并根据你的观察结果分别画出该建筑物的三视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设计,让学生有充分融入自己的兴趣取向的空间.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该建筑,再根据所学“三视图”的内容作出解答过程.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设计富有层次的作业内容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很多知识点的考查标准上都应当有一些灵活的变化.不同的学生在基础水平与自身能力上差异较大,教师如果简单地采用同一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训练效果就会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富有层次的作业内容,透过差异化的作业内容的设计,让每一个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都得到提高.这样更有针对性,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上升空间,使学生的能力有发展的机会.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能力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特点、年龄差异、学习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适度设计A、B、C、D四个不同级别的数学作业.A级别的特点是难度较高、题型灵活、题目开放;B级别是比A级别难度降低、题型比较灵活、题目与教材有所联系的问题;C级别则比B级别的总体目标和难度都有所降低;D级别是简单的巩固知识练习.设计四个级别的作业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与本身较为符合的作业.这样的作业类型,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的能力水平都有提高的机会.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本级别的作业内容后尝试挑战更高的级别,让学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且是对于学生的一种有效激励.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优化作业设计,能够为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带来推动作用.作业不仅是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考查,有效的作业内容也能帮助学生掌握学过的内容.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当多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并且要将一些趣味化的问题融入其中.这样的作业往往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此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富有层次的作业设计,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水平都得到提高.这是让作业训练的效用得到发挥的一种好的方式.

猜你喜欢
三视图级别数学课程
痘痘分级别,轻重不一样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迈向UHD HDR的“水晶” 十万元级别的SIM2 CRYSTAL4 UHD
新年导购手册之两万元以下级别好物推荐
借助长方体巧解棱锥的三视图问题
你是什么级别的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