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辉
新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何宗辉
摘要: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当前经济放缓,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如何做好毕业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各大高校长期以来一直需要思考的重大命题。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对就业困难群体试试积极有效的帮扶,帮助其克服心理压力并顺利就业。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心理;分析;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紧密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此外,就业也是无数大学生正式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广大青年学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抉择。当下,大学生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素质及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他们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着较为明显的目的性[1]。因此,在面对工作、生活以及学习中的机遇和挑战时,他们往往会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56万,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下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就业人数激增、就业矛盾突出、就业难度加大,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心理压力方面比以往进一步加深,因此该现象导致了部分无法对于自身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调节的大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
在高校的大学生当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有较大比率,每年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37%。当前,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扶持的力度,故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资助。这在无形中使他们对社会回报和诚实守信等方面上有着较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此外,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比普通学生经历了更多的生活历练,在生活中承担了更多的压力与责任,他们在就业问题上会表现出乐观积极以及较强的耐挫力[2]。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和自身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自卑心理。来自农村的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就开始处于压抑和封闭环境中,上到大学之后,往往区别于以前的生活环境,置身于开放繁华和相对发达的大城市环境中,这便极易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这种表现具有朴素性、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满怀憧憬进入大学,但是在与一些城市学生相处一段时间后,往往会被他们广阔的见识、优秀的能力带来巨大压力,不自觉地陷入自卑的境地。在平等的就业竞争中,往往表现为得过且过,自己怀疑自己,不敢也不愿意竞争,导致失去先机,处于落后。
(二)敏感多疑心理。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尊严,为了避免他人的“有色眼光”及“区别对待”,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贫困身份”比较抵触,敏感多疑,害怕他人知晓、议论。甚至有部分贫困生会不自主的认为身旁家境良好的同学会对他们产生歧视及偏见,因此在就业时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恐慌,主要表现为思想负担沉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大,事实上这种心理现象是由于自身的自卑心理从而延伸和派生出来的一种消极表现。
(三)羡慕妒忌心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方面的限制,在学习和生活上常常显得困窘和尴尬,因此在思想负担上压力较大。每当他们看到家庭环境较为宽裕的同学可以尽情消费甚至挥霍的时候,往往出现心理失衡以及不公平的想法,甚至会对当今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产生质疑。虽说这些仅仅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但却是及其的危险,这些消极的行为表现会对经济困难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严重影响,社会及学校若不能及时发现和疏导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极易导致学生的一些偏激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并且带来无法估量的严重结果。
(四)消极怯懦心理。当前,国家、政府和学校积极关注贫困学生的各类问题,采取了奖、助、减、免、贷等许多方式帮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仍有一小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未能正确的对待国家、政府和学校的帮助与扶持,主动降低对于自我的要求及约束,不努力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放弃凭借积极地勤工助学等方式来改变自己目前的经济现状及生活状况,一味地企图通过“靠、等、要”等行为改变自己生活,导致在就业考核过程中出现专业技能知识不扎实、答非所问或不敢、难以表达自己看法及见解的情况。
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形成健康积极就业心理的教育对策
(一)高校层面采取的措施。第一,学校应该做好并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为贫困学生进行设想,最终为其排除就业之中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消极心理,开展心理疏导与干预,以此来加强学校对于这些贫困学生的心理沟通及疏导,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耐挫能力和自我情绪调节能力,预防和消除他们对于就业的忧虑和恐惧,最终达到帮助他们全方面健康成长。
第二,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中明确指出,“高校要继续加大对困难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展‘一对一’服务”。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贫困毕业生心理档案,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疏导服务。建立心理档案时做到清楚贫困学生人数、了解贫困学生具体情况、在指导工作中到位[3]。
第三,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国内各高校应该加强学生正面思想的宣传引导,并且通过校园网、广播、橱窗通告、论坛发帖、电视专访、校园名人讲座等方式全面地、准确地宣传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和保障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工作成效以及成功典型,努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第四,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各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设计专属的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建立校内的就业咨询室,结合每个学生个人不同的特点,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交谈,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精准地为贫困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第五,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能力。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思维较为局限、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课程培训,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以保证其全面发展。同时可以尽可能多给予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机会锻炼自己,在不同的场合中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技能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其理论与实践将结合,以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第六,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基层就业。在学校之中可以举行各类不同的活动,以此来营造健康和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校文化。通过举行大学生基层建功立业、自主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等活动,引导毕业生对于就业观念进行转变,大力宣扬“走投身与基层建设、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支援家乡基层建设的意识,以此来回报祖国与他们的培养与栽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其无私奉献的精神[4]。
(二)学生层面采取措施。第一,加强自我调控能,正确疏导不良情绪。许多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还是需要依靠自身的克服与调节,这就要求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常用的情绪自我调节方法,及时消除自身的一些负面情绪,以避免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当发现在自我调节效果甚微的情况下,应及时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帮助,充分利用学校中的心理辅导机构,缓解就业压力,摆正自己的心态,以提高自身身心健康水平。
第二,学生应该理性分析当今的就业形势,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在当前,我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措施,以此来充分保障毕业生就业提供制度、政策的实施。学生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择业竞争的严峻,依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增强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认真总结分析遇到的问题和失败经验,正确看待困难,积极提升其自身的抗挫折能力等,才能促使他们走向真正的成功。
第三,确立正确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今天的大学生已不再是“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了,他们即将走进社会这个真正的试练场,他们将会真正的接触到社会,并且其角色也发生巨大的转变,从最开始的“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劳动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我定位时更要要正确地认识和评判自我,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及性格特定锁定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遵循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找寻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避免因自己期望值过高所导致的心理问题产生。
第四,合理制定自己专属的生涯规划,积极寻求外部帮助。每一个学生从最开始的择业期到后期职业生涯发展都应该建立一个详细完整的规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现实条件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发展道路,扬长避短。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凭借该机会对自身能力进行锻炼,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应积极地向外部寻求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借助外部各种渠道的资源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良好的外部扶助可以有效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其焦虑、消除负面情绪等,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未来的趋势仍然不容乐观,史上最难毕业季也许明年依旧会产生,但无论形势和状况怎样,我们只要认清产生问题的原因,大学生积极地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高校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心里疏导,我们就能从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学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无需终日担忧、焦虑,反之应该坚信只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和不足,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害怕竞争,尽可能排除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的干扰,总结每一次的失败与不足,终有一日将走向成功!(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昆.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
[2]徐新林.城乡文化差异与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7).
[3]潘莉莉.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4]周跃军.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8,(17).
作者简介:何宗辉(1989-),男,广西玉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学士,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